六国论-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洵的《六国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高二语文拓展模块第六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古诗文欣赏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欣赏等方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赏析作品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方式等。
本单元五篇古诗文中,有一首楚辞、一首乐府诗、三篇古代散文名篇。
《六国论》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文,作者在文章中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勿蹈覆辙。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颇有说服力。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对国家兴亡的深入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注重说写结合,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和质疑、释疑的能力,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论”的文体知识和关于苏洵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正确译文。
能力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枝不蔓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2、能够把握作者所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学习独到的立论角度和借古讽今的写
法。
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1、能结合《六国论》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增强忧
患意识。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探究感受
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学习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在翻译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原则;
②引导学生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学习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论证结构和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文言基础知识。
不首先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一切鉴赏就都是空中楼阁。
因此疏通字词成为关键,但本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文,疏通字词会占用大量学时,再分析篇章,学习写法,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我将疏通字句和分析篇章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字义和句意的理解,也使
学生对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有了初步认识。
因此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在翻译实践中,引导学生必须遵守“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原则。
在这个过程中不忘引导学生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学习并实践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论证结构和方法;
2、教学难点:
①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②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诵读能力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对于作者苏洵,以及写作背景的陌生,因此对文章写作目的的把握难以准确,对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难以体会,所以我把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确定为这篇课文的一个学习难点。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应对文学创作和相关文体的写作予以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与转换。
《六国论》这篇文章论证严密,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式,因此我把教学的另一个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诵读能力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本文是文言议论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展示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北宋地图,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了解时代背景。
(2)诵读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具体来说,我将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带动学生诵读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古代散文的文学魅力。
(3)讲授法和点拨法:
《诱思探究教学论》中指出:“变教为诱,变诱为导。
”通过教师的点拨,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由于课堂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有限,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字、词、句式,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因此在教学中点拨或者扼要得讲析也是很必要的。
因此,在对文章内容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授法、点拨法,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促进学生思考,把鉴赏引向深入。
(4)课外延伸练习法:
按照《六国论》的论证结构与方法,要求学生以白话文形式改写《过秦论》,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说学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通过往常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
知识。
本文作为本单元的示例文,课前有详细的课文导读,包括写作背景、意图,以及阅读思路介绍,课下有较为详细的注释。
学生通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大概可以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紧扣教学,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使学生自主思考、分析,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
根据《新课标》对常用应用文教学的建议和“以生为本”的思想,我采取下列具体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课前诵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文言文工具书来了解课文大意和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
合作探究:分为5个小组竞赛,大约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课文,具体任务包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重点实词虚词释义;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翻译课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
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体现出了团队精神。
(2)当堂练习法: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进入作者
采用“情景创设法”导入新课,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苏老泉”三字,一边展示《三字经》中介绍作者的相关图片,一边提供“三苏”和“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等文学知识,引导同学们说出这位作者的名字——苏洵,并适时板书,接着展示PPT并介绍作者的相关简介,自然进入本篇课文学习,并板书课文题目,简要解题。
2、聆听经典,感受魅力
第二个环节我会从听、读、说三个方面来安排。
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正音。
然后,请5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声情并茂并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让能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我再简单总结整篇文章,进入课本内容。
3、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本文文字不是很深奥,所以学习本文的词语、句子,以学生自我疏通为主,对于学生提出的共性的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讲解。
所以,在课前我会把归纳文言基础知识作为预习作业,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五个方面进行归纳。
在教学中,我会有针对性的对某些易读错,写错和难理解的生字词句子进行总结(展示PPT),再让学生齐读一遍加深印象。
这既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特征。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调控课堂的速度,并应在教室适时走动,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集中点拨、讲解。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出思路,在勾画圈点中锻炼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并完
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
4、赏析课文,理清脉络
前面几个环节听了也读了苏洵的《六国论》,接下来就进行文本研习,正文讲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阅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决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我将按照课文自然顺序,主要以五个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第一,第一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第二,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叙六国破灭原因的?
第三,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第四,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1)“第一段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是?”要求学生在集体朗读中找出答案。
同学能在朗读完毕后迅速说出表达观点的句子“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不能意识到罗列其后的两个分论点。
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认清两个分论点。
阐述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
接着从两方面简要阐述论点,说明“弊在赂秦”的道理: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
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故曰弊在赂秦也。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板书: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原因的?”这个大问题下分为2小问。
第一问“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第一小问较为简单,学生易答出是“贿赂土地”,在我的提示下能答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此处,旨在让学生对六国破灭的原因之一有个初步的感知。
(板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小问,“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要求学生结合原文语句来概括。
(板书:论证方法)
学生能很快找到“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和“以地事秦,尤抱薪救火”为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为引用论证。
概括出“小邑”和“大城”、“得百倍”和“失百倍”在数量上的对比论证,“大欲”和“大患”、“得难”和“献易”、“有限”和“无厌”、“奉繁”和“侵急”在程度上的对比论证。
我主要带领学生落实到第二段的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板书: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并概括。
学生多能在课文找到答案并概括出齐国、燕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和“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和赵国“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的灭国原因。
个别细心的同学也能发现问题,齐赵燕国都是
未贿赂秦国的诸侯国,为什么也会“终继五国迁灭”呢?由于学生不熟悉战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不了解各国国情,所以难以理解作者反映的严酷事实,难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故在此处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总结出来的三国灭亡原因来照应第一段的另一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世强援,不能独完。
”
(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概括。
学生能说出承上启下的作用,但需要教师提示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将其概括为:“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
段中连用“呜呼”、“悲夫”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
“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
由这句启下引出第五自然段,这很自然了(板书:承上启下、假设论证和为六国设图存之道内容)。
(5)最后,全班齐读第五段,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第五段表明了苏洵怎样的写作意图?
学生能说出到苏洵是想要劝谏北宋的统治者不要再苟安了,但不能说出“借古讽今”“引古讽今”这样的专业术语,所以最后需要教师通过分析作者在文章运用的最后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引出写作背景,把握苏洵的写作目的。
了解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板书:借古讽今)
(这5个问题的设置,从中心论点到分论点,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主旨。
本环节解决第二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
5、走出文本,走进心灵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的现实意义,我紧跟着就设计了两个拓展题: ①此文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可联系当下的时事政治,如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乐天”事件和叙利亚北部遭遇化学武器攻击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情感的升华、共鸣。
具体做法: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所受启迪的内容,2分钟后让学生上台展示。
对学生进行点评后,我也读自己写的示范,并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最后,让没有上讲台点评的同学课后以作业的形式将自己所写的内容交上来,再进行点评。
②根据本文的论证结构方法,将《过秦论》改写为一篇白话文形式的议论文。
本环节解决第三个教学目标。
至此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
六、板书设计 六国论(苏洵)
弊
在赂秦
数量上 赂秦力亏 (韩魏楚) 程度上 道理上 不赂者以赂者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借古)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讽今)
本着简单明了,突出主旨,我设计了以上板书,此板书直观系统,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清理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