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提高考生阅读,分析和鉴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使考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年)的成就。
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时,要注意与本科段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相联系与相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要研究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等,侧重于培养考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的思潮,运动的历史演变,正确评价重要的作家作品。
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则只在于培养考生对于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也可以说,这门课是一门作品分析课。
二、学习方法指导
(一)认真阅读课文。
阅读教材,这是学习的基础。
考生切不可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练习题上面,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作品上面,要根据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等等情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凡是教材中“节选”,应阅读全文;凡“存目”,也要阅读全文;要把课文读懂读通读透。
(二)严格依据考试大纲,充分利用“提示”。
自考是“考—教分离”的教学模式。
是考试大纲把学习的考生,出题的老师联系起来。
因此,考生要严格依据考试大纲来认真学习。
课文分精读、泛读两部分。
精读部分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深入钻研,对作品思想,艺术进行综合分析;泛读课文一般只要求掌握简单理解,简单应用层次。
考试大纲上面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加以认真研读,一一掌握。
教材课文后面的“提示”简明扼要地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艺术特点,考生要充分利用,掌握。
(三)要处理好识记与分析理解的关系。
识记就是要记住一些基本知识。
也就是要“背”。
“背”是知识的积累,是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此,考生对于应该记忆的知识点都要下气力去记忆。
而提高考生对于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又是我们学习与考核的重点,因此,考生还要认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提高自己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写作分析文章的能力。
(四)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
文学作品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作品的思想性,二是分析作品的艺术性。
思想性包括:时代背景,题材,主题,情节,人物等等;
艺术性包括:创作方法,人物刻画方法,表现手法,情节结构、语言特点等等。
其中主题,人物特点,创作方法,人物刻画,表现手法,文章结构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
本门课的每篇课文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作家、作品简介;第二,考试的知识点的讲解;第三,展开分析。
三、中国现代文学史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以1917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学;
正因为无产阶级思想占主导地位,才使现代文学有着中国文学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反帝与反封的彻底性和不妥协性,有着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中国现代文学既和历史上一切具有民主性、进步性的文学有极大的不同,也区别于晚清,主要以改良主义思想为基本的旧民主主义文学。
当然,无产阶级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导作用,从思想理论到创作实践再到组织发展,是有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二)中国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
文学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五四”时期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和当时出现的同情下层贫苦民众命运的作品就具有大众化的最初倾向。
1928年开始正式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后,特别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左翼进步团体成立后,大众化的问题,一直是现代文学运动所寻求解决的中心理论问题。
在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把文艺大众化问题摆到了首要位置上,所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文学;
反帝反封建始终是贯穿在现代文学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主题。
现代文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猛烈地抨击封建旧制度、旧传统和旧的伦理道德,充分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批判了旧中国的黑暗社会和污浊的人生,这一鲜明的文学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根本的革命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分为三大历史时期:
第一个十年(1917年到1927年),包括“五四”革命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称为“五四”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三大主题:反封建,农民问题,知识分子问题。
小说方面:以鲁迅---现实主义和郁达夫---浪漫主义为代表;诗歌则以郭沫若,胡适等为代表;散文则以冰心,鲁迅,周作文,朱自清等人为代表。
第二个十年(1927年到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也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显著的增强了,作品的反帝反封的主题也进一步深化了,革命者的形象和底层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形象的塑造受到了普遍充分的重视。
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农民的苦难遭遇,而且还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悟和英勇斗争。
以茅盾,巴金,老舍的小说,曹禺的戏剧为代表。
第三个十年(1937年到1949年),包括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
后一个阶段又分为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
在解放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一条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方针,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等一系列“五四”以来重要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新文学以来前所未有的新主题、新题材、新形象。
解放区文学以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坡及《白毛女》等为代表。
在国统区主要是围绕着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动,出现了大量的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
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陈白尘的戏剧、钱钟书的《围城》等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题材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国统区以郭沫若的戏剧,茅盾,巴金等人的小说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