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关键词人文关怀儿科护理学应用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都有了新的认识,为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医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护理使广大护理工作者充分认识到。

近年来将人文关怀护理用于儿科护理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
创建“温馨病房”:从硬件设施出发,尽量使病房营造一种充满童趣、人情味浓,以关心患儿、尊重患儿,让患儿喜爱、快乐和放心、不陌生的一种人文环境。

出入院的护理:患儿入院后,有责任护士亲切、热情地接待,护士阿姨会向患儿介绍他们的环境,向他们介绍并认识病室的其他小朋友,使患儿尽快消除陌生感,缩短护士与患儿之间的距离。

在这个交流认识过程中并向患儿家属做好了入院宣教、住院须知等。

总之,在住院期间患儿会感觉到只是到了一个新的幼儿园而不是医院。

出院时向母亲做好回家后的患儿保健宣教,并送他们到医院门口,送给每位出院小朋友一个小礼物作为纪念。

让患儿感到医院是一个温暖的家,看到护士如同看到自己的亲姐姐。

加强护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在称呼上要有小儿的特点,呼唤其乳名,经常给予鼓励性称谓如“小朋友”、“小男子汉”、“小公主”、“小帅哥”等。

并经常用非语言性的动作,如拥抱、抚摸头发、微笑等。

根据患儿病情组织适当游戏,绘画,看电视,讲故事等活动,通过活动以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讲解所患的疾病,治疗的必要性,并通过愉快的活动,克服患儿的恐惧心理。

要及时发现患儿情绪变化及每一个痛苦表情,及时给予安慰和沟通,消除不良情绪。

经常开展儿科护理人员人文精神教育的培训,并且责任护士大都选择性格比较温柔、自己有孩子的担任,在儿科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母爱。

同一患儿的责任护士固定,不能经常更换。

将人文关怀融入儿科护理技术中
提高护理技术:儿科的护士坚持苦练基本功,提高儿科头皮针穿刺技术,做到人人一针见血,并且95%的患儿都采用静脉留置针,这样能减少患儿的穿刺痛苦,减少跑针率,增加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了家属及患儿对跑针的担心率,使家属能把精力完全放在照顾患儿生活需要的方面。

总结护理经验:为了减轻患儿的穿刺痛苦,积累了儿科特有的工作经验。

合理安排,一次穿刺完成多项功能。

如当1个患儿新入院后,在他第1次做治疗穿刺前,先研究抽血项目,如能在这次穿刺时集中1次完成的,就1次完成。

即静脉穿刺后将要抽的血用5ml注射器从头皮针连接处抽取化验血,避免了单纯为抽
血而进行的再次穿刺。

现在普遍应用静脉留置针,会在静脉留置针穿刺后去掉留置针的输液管连接帽,去掉抽血试管的盖子将试管口与留置针管对接(如同儿科脑脊液穿刺接取脑脊液)。

根据静脉的负压原理,静脉的血就会自然流到试管中,采血完后用生理盐水将留置针内的残余血推入血管内,这样既保留了留置针,也抽了化验的血,同样也达到了减少孩子穿刺次数的目的。

入院后需沐浴的,需做其他CT及B超的,这些检查之后再做静脉留置。

护理操作中的良好沟通:①各项操作前做好沟通:减少患儿穿刺时的紧张害怕心理因素,根据患儿性格特点,给予鼓励性语言、糖果、玩具等。

②操作过程中的沟通:用数数的方法,使患儿觉得打针是很迅速就能完成的事情,坚持一下很快就好。

有些患儿胆小,非常害怕,就让他们闭上眼睛或者允许他们大喊大哭,这也是一种减轻恐惧心理的方法。

③操作后的沟通:穿刺后,要对患儿给予表扬肯定,并进行交流,为下次的穿刺打基础。

④操作后的注意事项:告知家属及患儿穿刺后如何保证不跑针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否则就要重新进行穿刺,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主要是能让患儿自己明白这个道理,自觉遵守。

开展个性化特色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性别、性格、疾病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患儿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要求。

提高自己的护理素质,尽量做到家属、患儿需要什么,就护理什么。

对患儿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方式、语言及态度,因人施护、因病施护。

如过敏性紫癜及肾病综合征的患儿,是比较大的孩子。

孩子的天性是嘴馋,对于禁忌食物很难控制,有时会对家属发脾气、闹情绪。

这就需要给他们讲道理,软硬兼施让他们明白道理自觉做到医生禁忌的各种要求。

贫血患儿无食欲,就会安排2~3个小朋友一起吃饭,而且比赛谁吃得多谁吃得快,这样就能促进他的食欲。

人性化探视制度
当今时代一个独生子有很多亲属,父母双方的亲戚加起来不下数十人。

故制订了儿科特定的探视制度,既要探视而且要减少家属的焦虑心情,又不影响我们的治疗。

早晨做治疗前1小时探视。

制定理由:做治疗时让家属探视,患儿打针哭闹,这是老人最不愿接受的现实,会带给家属焦虑心情。

另一方面,因孩子哭闹时家属情绪不好,会对护士说一些尖刻的话语,会影响护士的穿刺成功率。

如治疗前让家属探视,患儿见了爷爷奶奶,心情会高兴、愉悦,对后面进行的治疗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减少患儿的无助感,增加了安全感。

下午晚饭前1小时探视。

探视时有护士陪同而且尽量让孩子愉快高兴,展现孩子快乐的一面,这样会让探视的家属放心、满意地回去,否则他们看到孩子不吃不喝、精神不好的一面,他们会担心焦虑同时会给陪护孩子的母亲带来精神压力和担心,从而影响了母亲的情绪。

表现为母亲不停地找医生,让医生检查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病怎么还不好”等一系列的焦虑表现,为孩子的治疗及护理带来不良影响,也会给配合我们工作上带来障碍。

讨论
患儿家属是否满意是衡量护理工作的惟一标准,通过人性化护理服务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不但患者满意率不断上升,而且降低了护理事故,护理投诉发生、护理缺陷也明显减少,增加了患者住院的回头率,有的患儿终身在医院儿科就诊。

许多患儿在出院后还送来锦旗和感谢信,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儿科护士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需要,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