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自主学习与梳理】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原因:
①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
②现实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的教训
③制度借鉴: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④经验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⑤理论指导: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2.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
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3.措施
①国内:
(1)干预措施
A、加大政府公共事业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B、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C、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2)影响:
A、积极: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年代—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进入“黄金时期”。
B、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涨”现象
【附】应对“滞涨”措施: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②国际协调:
(1)协调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作用:
通过大国的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条件:
①理论因素: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
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②实际因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发展;
③国家因素:国家经济的大力扶持。
2、成果:
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③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④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⑤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3、影响: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①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从事服务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②“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1)特点:
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住房、汽车、股票等)。
(2)趋势: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①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②实质: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③影响:
(1)积极: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局限:
A.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
B.没有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④调整
(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2)内容:
减少福利;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供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
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2、社会运动
①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1)原因:
A、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B、为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力。
(2)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③妇女运动:
(1)原因:
A、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2)目的: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3)结果: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
构。
④学生运动:
(1)背景: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和战争升级。
(2)代表事件: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诊断检测(第19课)
A层
1.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
1956年,当他再次当选时则强调,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
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
A.市场经济已经失去基础地位B.国家干预经济得到明显加强
C.经济“滞胀”倒逼政策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速
2.“供应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过去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过分注重需求而忽略供给。
”该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之处是()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需求
B.扩大国家公共工程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C.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高增长
D.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扩大生产
3.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技活动逐渐由个人的、自发的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科技人才的移民支持、风险投资体系、技术学院、公司制度等制度创新以及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的支撑,都成为推动现代科技革命进程的重要动力。
据此可推知,现代科技革命()
A.强化了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B.开始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推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D.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4.漫画《长大》主要反映了()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B.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初现
C.美日对欧洲经济的扶植D.世界金融秩序制度化滥觞
5.20世纪90年代英国曾实行“青年新政”: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
这项政策主要针对()A.“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B.国民文化素质下降
C.经济危机状况不断恶化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层
6.下图反映了1974年至1979年间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部分情况,在此期间这些国家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成立二十国集团,用抱团姿态加以应对
B.减少政府福利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C.改浮动汇率为固定汇率,促进全球贸易
D.适当增强政府干预,以便稳定社会秩序
7.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普遍认为,一个普遍贫困的社会难以产生足够的购买力来维系资本主义积累的需求。
因此,国家需要拥有一群思想上没有敌意的劳动力。
为此,西方国家()
A.开创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B.大力发展高新科技
C.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8.美国于1996年正式批准了美国福利改革法案。
这一法案的颁布,结束了自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来,联邦政府对穷人没有限制的福利补助。
它规定多数贫困家庭享受福利救济补助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在接受福利补助的两年内必需参加工作。
这表明当时美国政府()
A.主张扩大福利支出B.意图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C.取消社会救济制度D.注意改善广大群众的生活
9.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将原来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公共服务”推向市场,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措施的推行()
A.解决了“福利国家”的弊端B.意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改变了英国的国家管理形式D.顺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10.下图是关于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图中曲线A 和曲线B将演变成哪一种经济理论
A.重商主义B.凯恩斯主义
C.自由主义D.新自由主义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艾森豪威尔强调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B项正确;市场经济已经失去基础地位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经济“滞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速,排除D项。
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概括供给学派的主张,即反对重需求、轻供给的做法,主张重视以供给创造需求,就是强调“供应”,从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扩大生产,属于扩大供给,D项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需求”,是凯恩斯主义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扩大国家公共工程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是扩大需求,增加政府开支,是凯恩斯主义的表现,排除B项;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比如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排除C项。
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科技活动逐渐由个人的、自发的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科技人才的移民支持、风险投资体系、技术学院、公司制度等制度创新以及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的支撑,都成为推动现代科技革命进程的重要动力”可知,现代科技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强化了政府的作用,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排除CD项。
故选A项。
4.A
【详解】从画中的场景可得出,欧元日元都在成长,反映的是西欧及日本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A项正确;当时世界是两极格局,排除B项;日本没有扶植欧洲,排除C项;世界金融秩序制度化滥觞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D项。
故选A 项。
5.A
【详解】从材料中的“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在强制青年就业。
这主要是针对“福利国家”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实施的,A项正确;这项政策主要是针对“福利国家”弊端而不是文化素质下降,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了“混合经济”模式,经济危机的缓解,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了“环卫工作”主要是促使青年就业,并不是针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D项。
故选A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74至1979年间,欧美主要国家遭遇严重的滞胀危机,消费品价格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平均生产率的增长。
所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欧美国家减少政府福利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二十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排除A项;此时的欧美国家没有实行固定汇率,排除C项;此时欧美国家是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故选B项。
7.D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消费者无力消费的危害,为此,西方国家通过完善福利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D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排除A项;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和发展知识经济会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但不是专门解决消费者无力消费的问题,排除BC项。
故选D项。
8.B
【详解】据题意可知,美国政府的福利补助由无限制补助转变为有限制的补助,这就减少了政府的福利支出,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美国政府是缩小了福利支出,排除A 项;美国政府是缩小了福利支出,而非取消社会救济,排除C项;美国政府缩小了福利支出,这不利于改善广大群众的生活,排除D项。
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这些措施的推行意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的国家管理形式,排除C项;材料与知识经济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曲线A反映的是亚当·斯密创立的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趋势,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表明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失灵,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图中曲线B反映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凯恩斯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二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入黄金时期,但到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凯恩斯主义失灵。
为解决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将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机结合,即将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由此可知,图中曲线A和曲线B将演变成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D项正确;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经济理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共同的的演变趋势,排除B、C项。
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