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11: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试卷(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冲撞与融合: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
吴思敬
历来的文学革命,其倡导者为了冲破巨大的阻力,往往会从两个方向上去寻求助力:或是面向古代,高张“复古”大旗,其实质则是革新;或是面向外国,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文学革命之火。
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
郭沫若坦诚地宣称:“欧西的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早了四五世纪。
……我们应该把窗户打开,收纳些温暖的阳光进来。
”当然,中国新诗受外国影响,除去新诗人希望“迎头赶上”西方的急迫感外,更深一层说,是由于现今世界上始终存在着一系列困扰着各民族哲人的共同问题。
尽管各民族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然在起着作用。
实际上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学发展史。
到“五四”前后,西方近百年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
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
客观上说,外来的东西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受着当时的国情制约的。
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
郭沫若从歌德、雪莱那里汲取营养,那狂飙般的激情,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扩张,均使他的诗歌显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刘半农、朱自清等人的早期诗作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不平,富于现实主义精神。
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
端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大革命后的普罗诗人又普遍存在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直接说教的倾向。
特别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新诗人们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的,而是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对西方的东西既有吸收,又有扬弃的。
一些在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冰心、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但没有跟着西方诗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的东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的翻版,有中国诗歌的某些传统风貌,但又不是“国粹”式的传统诗。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
这种冲撞,使我们的新诗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而且这种责难、争论与困惑一直持续到60年后的新时期的诗坛——回想一下围绕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争论,以及伴随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而出现的喧哗与骚动……两种文化的冲撞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这种冲撞冲决了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势,为诗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冲撞带给读者审美习惯的变革,造就了一批批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尽管当前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使诗人处于空前的窘境,尽管当代的诗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诗人在寂寞中坚持着,中国诗坛的圣火并没有熄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诗人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对西方诗歌进行了吸收与扬弃。
B.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中国新诗人都受到了西方三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深远影响。
C.历来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欲冲破巨大的阻力,变革方向一般会选择古代和外国,20世纪中国诗歌变革也是如此。
D.中国新诗的创始者借鉴的全都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现代诗歌因此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
[答案] A
[解析]B项“深远影响”说法错误。
原文是“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
C项根据原文“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可知,中国新诗变革的方向是面向外国,而非古代。
D项根据原文“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可知,是“更多的”借鉴,而不是“全都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郭沫若的言辞,意在说明西方有领先中国文化之处,新诗人要借鉴其精华部分,并且迫切希望中国新诗能迎头赶上。
B.文章通过回顾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告诉人们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
C.在阐述对西方诗歌的借鉴时,列举冰心、徐志摩等人的例子,指出了新诗人取法于西方诗歌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特点。
D.文章开头论证了中国新诗受外国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
[答案] D
[解析]“根本原因”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有差异,但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依然存在,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轨迹是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
B.中国诗人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上不精致的弊端。
“五四”之后,一些年轻诗人开始以西方的现代主义来反对浪漫主义。
C.中国新诗是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生长的,从诞生起都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但这种冲撞也造就了许多懂行的读者。
D.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冲击着中国当代诗歌,使诗人陷入窘境,但中国诗人没有放弃,仍然在寂寞中坚持,中国诗坛的圣火没有熄灭。
[答案] B
[解析]原文是“特别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这并不能说明这些年轻诗人是
有意识地以现代主义来反对浪漫主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攻读法律专业。
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
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生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
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
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
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
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
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在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历史要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个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
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
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答案] D
[解析]“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梁实秋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答案] A
[解析]“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
6.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
②具有远大的抱负。
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
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
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
创办新月社,出任《新月》杂志的主编,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尘封的时光
李培俊
姥爷死于1948年10月18日,这个日子准确无误,不容置疑,因为,姥爷死后第三天,人民解放军大举攻城,没怎么费劲便解放了郑城。
解放郑城,姥爷和姥姥功不可没,他们事先绘制了敌32师的布防图,秘密送至攻城部队,战役才如此顺利。
但是,姥爷却死于郑城解放前夕,没有看到郑城解放。
对于姥爷的死,大致有这么两种说法:一说,在敌32师任作战参谋的姥爷绘好郑城布防图后,借夜色掩护出城,前往解放军驻地。
出城不久,即与情报处长花雨楼相遇,被严刑拷打致死。
一说,是在传送情报途中,与我军侦察员发生误会,误认为是32师的特务,被乱枪打死。
不管哪个版本,姥爷都算得上解放郑城的英雄,是革命的有功之臣。
可在郑城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却没有姥爷的名字,好像把他给忘了。
这让郑城人十分不平。
人们对姥姥说,民政局的人是吃干饭的?姥爷是为咱郑城牺牲的,纪念碑上为什么不刻姥爷的名字?姥姥面无表情,木然看着别处,轻描淡写地说,算了算了,陈谷子烂芝麻了,还提这一嘴干啥。
郑城解放时,姥姥回到姥爷的老家湖桥镇,在镇东半山腰一孔窑洞里安顿下来。
几十年来姥姥的日子过得平静安闲,很少与外人打交道。
姥姥闲下来的时候爱在门前红石上坐着,望着西边的山冈上姥爷的坟茔发呆。
1956年,郑城民政局组织专人搜集整理姥爷事迹,征集遗物,要把姥爷迁入烈士陵园重
新安葬。
姥姥说,让他在这儿躺着吧,没事了我们也好说说话,他不孤单,我也不孤单了。
民政局的小伙子对姥姥力阻迁坟十分不解,想说服姥姥。
姥姥说,我说过了,不行!姥姥手一挥,决绝,干脆,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小伙子无奈,拿出一个信封,递给姥姥,说,这是王治国同志的抚恤金,请您收下。
姥姥被火烫了似的躲开去,舞扎着双手,高声喊道:拿走拿走!我不要!
转眼间姥爷死去62年了,姥姥也是88岁的老人了。
姥爷到底是怎么死的,在郑城一直是个谜,我死乞白赖求过姥姥,姥姥长叹一声,说,算了吧,算了吧,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翻开这一页,我和你姥爷都要不安宁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人必须提及,就是情报处长花雨楼的勤务兵于天喜。
于天喜和姥姥都是花雨楼的手下,姥爷是姥姥在党内的直接领导。
姥爷和姥姥,先后送出近百个情报,都具有相当价值。
2010年,于天喜和花雨楼回到郑城。
国民党全面溃败后,他们到了台湾。
他们在郑城时去见了姥姥,花雨楼对姥姥一躬到地,讪讪说,对不起了,对不起了。
姥姥说,你还记得王治国吗?他就在那边山上埋着,是你害死了他,找他赎罪去吧!
花雨楼果然去了姥爷的墓地,颤巍巍跪下,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于天喜把话扯到姥爷身上。
他问姥姥,仪姐,至今我也不明白,你平时心地善良,咋就硬得起心肠,打死了王参谋呢?
姥姥之后的回忆,从姥爷死前那个下午开始。
姥爷接到上级指示,敌人新的部署调整情报,必须马上送达地下党。
姥爷很快绘制出郑城新的布防图,为保险起见,姥爷同时制作两份,一份由姥爷亲自送出;另一份交由姥姥保管,万一他发生了意外,由姥姥设法送出去。
天黑以后,姥爷告别姥姥,直奔地下党情报联络点。
在城外关帝庙附近,花雨楼亲手逮捕了姥爷。
花雨楼连夜突审,姥爷始终只字未吐。
早上六点,姥姥见到姥爷。
花雨楼考验姥姥,把勃朗宁手枪递给姥姥。
姥爷死了,死在姥姥枪口下。
当天下午,姥姥启用备用交通站,把情报送了出去,交给了郑城地下党负责人。
姥姥木然地说,王治国死了。
姥姥没说姥爷怎么死的,她隐瞒了姥爷的所有临终细节。
姥姥留在湖桥镇那座小山上,守着荒草萋萋中的姥爷……
那天下午,送走于天喜一行,我留下来陪姥姥。
还是在窑洞前,还是坐在红石上。
姥姥抚着我的头发,说,妞,其实,你姥爷该死,你知道吗?我用枪指着你姥爷的时候,从他眼神里看到了软弱,看到了绝望,他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了。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我,有他爱着的人。
失去了这个世界就失去了我,他不想失去我啊……可我不想让你姥爷当叛徒,当罪人,在他即将下跪的那一刻,我射出了那颗子弹,保住了他的名节……姥姥还说,妞,答应姥姥,替姥爷守住这个秘密,行吗?啥时都不要说出去……
当天晚上,姥姥走了。
像放下千斤重负似的,姥姥走得了无牵挂,走得安详坦荡。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第一句把姥爷死的日子写得准确具体,一是为了缅怀姥爷;二是为了与解放郑城的时间联系起来,引出姥爷为顺利解放郑城所做的巨大贡献。
B.曾经是姥姥上司的花雨楼回到郑城,去见姥姥,并到姥爷的墓地下跪磕头,说明花雨楼对姥爷的敬佩,姥爷的精神感动了对手。
C.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能缩小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D.对于姥爷的死,人们大致有两种说法,如果第二种说法是真的,那么姥爷就不是郑城的英雄,所以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没有姥爷的名字。
[答案] A
[解析]B项应是“说明花雨楼对当年的事感到不安,想当面向他们赎罪”。
C项“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无中生有。
D项强加因果,且“不是郑城的英雄”错,不管真相如何,姥爷都算得上解放郑城的英雄,是革命的有功之臣。
8.小说突出了姥姥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挚爱姥爷。
姥姥留在姥爷的老家,一直守护着姥爷的坟茔。
②安详坦荡。
几十年来,姥姥的日子过得平静、安闲,淡泊名利。
③深明大义,忠于革命事业。
为了及时送出情报,为了保住姥爷的名节,忍痛向姥爷开枪。
9.小说结尾姥爷临终的秘密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铺垫或暗示,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铺垫(暗示):①郑城人为纪念碑上没有姥爷的名字鸣不平时,姥姥却轻描淡写地说算了。
②姥姥力阻民政局迁坟,拒绝收下抚恤金。
③姥姥对“我”说,揭开姥爷的谜底,她和姥爷都不会安宁。
④姥姥对郑城地下党负责人隐瞒了姥爷的所有临终细节。
(2)效果:多处铺垫或暗示使情节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故事显得起伏跌宕而又严谨真实,增强了本小说故事和人物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6小题,2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9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B.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她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C.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D.诗的尾联诗人用自己所敬仰的前辈的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答案] D
[解析]诗人引述典故的目的不在于此,而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11.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拟人。
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2)用典。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两句引用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3)托物言志。
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9分)
晚起
白居易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①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②乘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③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注
①华簪:华贵的冠簪。
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
③濯:洗。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晚起”是本诗的描写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进行的。
B.首联紧扣诗题,描写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迟起睡足而心情很好。
C.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政事,堆放案头的文卷一丝不苟审核清楚。
D.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濯一下冠缨。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