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病实用补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常见病实用补液
一般来说,输液方案的设计要求尽量合乎或接近机体的需要,但脱水时由于体内自动调节平衡,内部所发生的矛盾、各种N-内分泌等情况相当复杂,最完善的方案也不可能完全符合、也不可能代替机体的功能。

临床要求尽量接近生理需要解决主要矛盾,其余矛盾随之迎刃而解。

治疗是协助机体而不是全部代替机体的功能,要解决存在的主要矛盾,而不是全替代治疗。

“只有理论的知识还不够,必须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对输液的病人做周密的观察,随观察、随纠正,才能获得较高的疗效。

”(——邓金鍌)说明:为方便叙述和记忆,以下所述液体配置中,除特殊点明外,所述“糖”“盐”“碱”“电解质液”均指其等渗液体。

补液的原则:“三定”、“三先”、“三见”密切观察,随时调整。

“三定”:定量、定性、定时(速度)
“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三见”: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鎂)
一、关于第一日的补液
第一日的补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继续损失、生理消耗三部分
方案Ⅰ
1、累积损失
轻度中度重度
定量:50 ml / kg 50~100ml /kg 100~120ml / kg
定性:低渗:2/3 ~ 3/4 张 4 :3 :2 液(盐:糖:碱)——2/3 张
2 :1 :1 液(糖:盐:碱)——3/4 张
等渗:1/2 ~ 2/3 张 3 :2 :1 液(糖:盐:碱)——1/2 张
高渗:1/3 ~ 1/4 ~ 1/6 张(6 :2 :1 9 :2 :1 12 :2 :1 液)当脱水性质难定时,按等渗补!
定速度:低渗、等渗按6 ~8 h 输入;
高渗按12 h 左右输入。

重度脱水:先用2 :1 等张含钠液15 ~20 ml / kg 在1/2 ~ 1h 内快速给予(扩容抗休克阶段);余量所用时间为(6~8)—(1/2~1 )小时,一般为10 ml / kg / h (快速纠正脱水阶段)。

2、继续损失
一般情况下:
定量:根据情况估计若禁食约为10 ~30 ml / kg
定性: 1 / 2 张 1 :1 液(糖:盐)、3:2:1液
定速:按7~9ml / kg / h (约 2.5 ~3滴/ kg / min )
特殊情况下的继续损失另论。

3、生理消耗
定量:根据摄入热量,液体量150ml / 100卡
一般来说,当日摄入维持基础代谢热量50~60卡/ kg , 即补液量约60~90ml /kg 。

定性:1/3 ~ 1/4 张液
2:1(糖:盐)液3:1(糖:盐)液
6:2:1(糖:盐:碱)液9:2:1液
定速:5~7ml / kg / min (约 1.5~2滴/kg/ min )
上述总量应包括饮水量。

实际补液时,要综合分析、分别计算、混合使用。

通常第一日总液体量:
轻度脱水中度重度
90~120 ml / kg 120~ 150 ml / kg 150~180ml / kg 上述为婴儿补液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补液量相对减少,3岁以上减少1/4 ~1 /3 。

方案Ⅱ
临床上根据全日总量“三定”
轻度中度重度
定量:90~120 ml/kg 120~150 ml/kg 150~180 ml/kg
低渗等渗高渗
定性:2/3 张1/2 张1/3~1/4 张
定速:全日量的一半(大约相当于累积损失量)在6 ~8 h 补入。

重度脱水时,此一半又分为两部分:1/2~1 h 输入2:1液(等张含
钠液)15~20ml/kg , 其余(6~8)—(1/2~1)h 输入。

全日量的另一半:16~18h输入。

临床实际应用中并不如此复杂,因为,继续损失量是无法事先准确估计的,而生理需要量一般可通过口服补液的方法得到补充。

所以,首次静脉补液的总量实际上是主要是指的累积损失量,因此,按累积损失初步定出补液量,订出补液方案,再根据当日大便的次数、呕吐情况及其含水量的多少加以修正。

一般经这样的治疗就能达到纠正脱水的目的,但必须强调指出,即使补液总量的估计是正确的,如果液体的张力不恰当,则仍不能使脱水得到有效的纠正!
根据上述道理,较为实用又贴切的方案为:
方案Ⅲ
定量:
累积损失/kg ×体重kg+20~30ml/kg+继续损失+延长时间的生理消耗
(8h生理消耗)(延长的补液时间)
大约8 h ←︱→ [临床边观察边定] 或:累积损失量+补充累积损失期间的继续损失量
定性:同前
定速:总量︱续量
(时间:8 h )+(一般速度)
〈共约10~12 h 〉
二、关于纠酸问题
经上述补液,酸中毒一般可随之纠正,如未纠正或开始即为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则需另加碱性液体。

补碱方法:
CO CP测定结果时,按5 % SB 5ml/kg/次或无化验条件或尚未知
2
CO CP约5 mmol/L (10 vol %), 补入后观察效11.2 %NaLa 3ml/kg/次,可提高
2
果,必要时2~4 h 后重复使用。

CO CP者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剂量:
已知
2
CO CP(mmol/L)×1.0×体重(kg) = 患儿应补5 % SB毫升数
18 —
2
CO CP(mmol/L)×0.6×体重(kg) = 患儿应补11.2 %NaLa毫升数
18 —
2
CO CP(vol / dl )×0.5×体重(kg) = 患儿应补5 % SB毫升数
40 —
2
CO CP(vol / dl)×0.5×体重(kg) = 患儿应补11.2 %NaLa毫升数
40 —
2
↑↑
要求提高到的值实际测得值
(1 vol / dl = 0.445 mmol/L )
按上述计算的碱量先用1/2 量,余量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继续补充。

所补的碱性液及其稀释的糖水均应计入每日输液总量内。

三、关于补K问题:一“尽量”四“不宜”
尽量口服:因为----
1、补K不能快速补充,血K过高易致心脏驟停(舒张期)。

2、缺K量难以估计,不宜测得细胞内缺K程度,而缺K时以细胞内缺K
量大,K 由细胞外转入细胞内较慢。

3、K多半在十二指肠、小肠上段吸收完,因此,只要不吐,口服吸收还
是比较完全的。

不宜过早:见尿补K (有尿补K较合适,有尿≠排尿,只要膀胱内有尿即可)
输液前 2~5 h( 6h内)有尿者可给。

不宜过浓:静滴kcl 浓度应<0.3 % ,一般以0.2 % 较妥。

不易过多:
轻中重
口服10%kcl 1~2ml/kg 2~3ml/kg 3~4ml/kg
静滴用量:大约按口服用量的一半即可;
或於有尿后按剩余液体量每100ml加10%kcl 2~3ml 。

不宜过快:含K液输入时间不少于6~8 h 。

因为:细胞外液的K在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下,缓慢进入细胞
内,一般供给的K需15~20 h才能进入细胞内。

因此,补
K不能操之过急,一般经3天左右才能达到正常水平。

严禁静脉内高浓度、快速滴入K液!!
严禁静脉内推注K盐!!
四、关于补钙/ 鎂问题:
营养不良、佝偻病的患儿腹泻,经补液纠酸后易产生低钙或低鎂血症,两者临床表现类似,出现手足搐搦或惊厥。

一般先给10%葡萄糖酸钙0.5~1ml/kg ,或5%氯化钙0.25ml/kg 加入葡萄糖液中缓注,如未纠正可重复注射,
MgSO0.2~0.4ml/kg/次深部肌如重复注射仍无效,应考虑低鎂血症,应用25%
4
注,2~3次/日。

五、关于常用液体的简便配置方法:
常用液体的配置各书均有介绍,但有的配置方法复杂,使用不便。

即使是有的“简便配置方法”也有不少是以500ml 糖液为基数,临床使用中也不太方便。

我们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以下两种配置常用混合液的方法,使用中比较简洁方便,现介绍於下:
表1 常用混合溶液配置方法(适用于开放式输液)
表2 常用混合溶液配置方法(适用于密闭式输液)
说明:1、有尿后按剩余液体量每100ml加入10%kcl 2 ml 。

2、酸中毒较重时,Ⅰ、Ⅱ、Ⅲ号液体配置中5%SB 用量可增为7.5ml ,液体张力则分别接近3/4张、2/3张、2/5张,适应症不变。

临床应用中,使用上述常用混合液配置比较简便,避免了繁琐的计算。

实际应用中,只要将总液体量除以液体总份数,就可以算出每份液体的量(表1);或总液体量除以100就可以算出液体的份数(表2)。

依此法配置的液量较计算输入量略有增多,但对临床实际应用没有大的影响。

(也可酌情适当减少原计算总液体量)。

举例:
补液总量计算为900ml 等渗脱水——Ⅱ号液
900÷3=300 处方:5%G-N-S 300 ml
5%G-S 600 ml
5%SB 45 ml
或900÷100=9 处方:5%G-S 900 ml
10%NaCl 27 ml
5%SB 45 ml
根据上述常用混合液的配置,即可衍生出又一个输液方案——
方案Ⅳ:
定量:按上述三个方案任一定量办法均可。

定性:低渗脱水用Ⅰ号液;等渗脱水用Ⅱ号液;高渗脱水用Ⅲ号液。

有重度脱水时,先用Ⅳ号液15~20 ml/kg 快速扩容。

定速度:参照上述三种方案。

纠酸问题:一般酸中毒按上述液体处理即可。

酸中毒较重时可将Ⅰ、Ⅱ、Ⅲ号液体配置中的5%SB用量改为7.5 ml即可。

补K问题:有尿后按剩余液体量每100 ml加入10%kcl 2 ml 。

六、关于第二日及其以后的补液问题
一般经第一天输液后,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应能纠正,故第二日及其以后的补液应根据腹泻、呕吐等症状而定。

脱水已纠正者仅补继续损失和生理消耗,情况好者可改口服补液;若病情严重或脱水仍未纠正者,应当重新估计,重新补充。

七、关于灵活运用补液方案问题
制定补液方案前,要判断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程度和性质。

补液中要求做到:补其所失、纠其所偏、供其所需。

即: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补液的基本原则是:“三定”“三先”“三见”密切观察,随时调整。

掌握:补液总量= 累积损失+继续损失+生理消耗通过补液要达到“四稳定”:
水、电解质要稳定,血容量要稳定,
渗透压要稳定,酸碱平衡要稳定。

熟知造成不同性质脱水的根本原因,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从而灵活选择液体。

补液中较难掌握的是液体(指混合液体)的选择和配置问题。

临床上所称的脱水,实际上是既缺水又缺钠的总称,但根据其在水、电解质紊乱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分为等渗脱水、低渗脱水和高渗脱水。

等渗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的丢失。

为便于记忆液体的选择,可记为:失水=失盐(不可深究,深究的话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则补液中可按水、盐等比例给予,即:1/2张液(糖:盐=1:1 ;或糖:盐:碱=3:2:1)。

即:对于等渗脱水的补液,液体中“糖”与“电解质”的比例只要基本相当即可。

记为:等渗脱水补1/2张液。

低渗脱水:电解质的丢失量比例上大于水分的丢失量。

可简便记为:失盐>失水,因此,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液体中电解质所占的比例应大于1/2 ,即根据脱水情况、低渗程度选用大于1/2张的不同张力的液体。

记为:低渗脱水补1/2张<补液张力≤等张
即:2/3张、3/5张、3/4张、4/5张
高渗脱水:水分的丢失比例大于电解质的丢失,可简便记为:失水>失盐,因此,所补液体中电解质所占的比例应小于1/2 ,即根据脱水情况、高渗脱水程度的不同选用小于1/2张的不同张力的液体。

记为:高渗脱水补<1/2张的液体
即:1/3张、1/4张、1/5张、1/6张等。

实际上,液体的选择主要记住三句话即可:
等渗脱水补1/2张液,液体中电解质与糖水应比例相当。

低渗脱水补>1/2张液,即电解质液所占比例应多于糖水,根据低渗程度的加重,电解质液比例应越多。

高渗脱水补<1/2张的液体,即电解质液所占的比例应少于糖水,根据高渗程度的加重,电解质液所占的比例应越少。

只要理解并掌握了上述三句”要诀”,就不必去死记“x x x 液”-------。

掌握了“盐”(指“电解质”)、“糖”谁多谁少的问题,再考虑进去酸碱失衡情况(补碱),即可制定出“不拘一格”的、符合临床实践的、简便易记的“多种多样的”液疗方案。

八、营养不良合并腹泻的液体疗法
基本原则:
总液量少一点:Ⅰ度营养不良按一般腹泻供给的最低量补给;
Ⅱ度营养不良按一般腹泻供给量减少30 % 。

Ⅲ度营养不良按一般腹泻供给量减少40~50 % 。

一般可掌握比普通脱水减少1/3 。

因为: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差,容易过高估计脱水程度。

含钠液适当点:2/3 张液脱水引起循环衰竭者可先用2:1等张含钠液15~20ml/kg .
因为:重症营养不良患儿体液总量相对较多,处于偏低渗状态,脱水多为低渗脱水。

补液速度慢一点,补液时间长一点:
一般以24 h 内以平均速度给予为宜,大约3~5ml/kg/h ,累积损失在12~16h 补入。

因为:营养不良患儿心功能较差,若输液量过大、速度过快,易导致心衰。

K盐用量稍高点,补K时间长一点:
用量较普通稍大点,10% kcl 2~3 ml / kg / d 口服×7 天。

重症静滴1ml / kg / d 。

还要注意:营养不良由于长期热量不足,肝糖元大量消耗,易发生低血糖,所以,为补充热量,可给些10~15%G-S 。

九、小儿肺炎的液体疗法
注意事项:
1、能进食者一般不需静脉补液。

若仅为静脉滴注药物的需要,则一要考虑药物的稀释浓度,二要以不扰乱正常体液出入为原则。

2、尽量供给足够的能量、水、电解质,以防脱水,减少负氮平衡和酮症,避免呼吸道分泌物粘稠。

3、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可补液。

一般给生理需要量,按60~90 ml/kg ,补1/4~1/5张液。

速度要慢些,一般於12~24 h 均匀滴入。

4、纠正酸中毒:肺炎常伴“呼酸”,或“呼酸”+ “代酸”,因此,纠酸尽量以改善通气、换气为主。

可用5% SB或等渗的(3.6%)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

5合并腹泻时的处理原则同小儿腹泻病补液,但总量和钠量应减少1/3 ,另外,输液中还要经常更换体位。

-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