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问题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孔乙己》的精巧结构?
文章的巧妙构思主要表现在:把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都集中在一个刚刚涉世的酒店小伙计的所见所思中。
以专管温酒、整日都在柜台内站着的小伙计的第一人称的身分来构思文章,使故事情节十分可信。
可以想一想,连12岁的小伙子都认为孔乙己是“讨饭一样的人”,可见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之低;连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可见当时社会的冷酷;从小伙计的角度来写掌拒的爱财事命、冷酷无情,也是令人可信的;从小伙计的角度去写掌拒与喝酒的人对话,也自然使人无法不信;当然,从小伙计的角度去推测孔乙己的必然死亡也显得无懈可击。
2、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
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
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人有问他“你怎幺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
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
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
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
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
一、背景
这是一堂阅读课,教学任务是从孔已己的细节描写中体味其性格特点。
此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惑:孔已己很穷,又好吃懒做,出于生存需要,只得去偷。
但他为什幺不偷别的诸如衣服钱财等,而偏偏选择了偷书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话题激发了大家的兴趣。
而且直觉告诉我,这
是个深入挖掘文本的挈机,如何利用学生抛出的这块“砖”引出文本中更深层次的蕴涵着的那块“玉”,是教师作为引导者所必须做到的。
趁着学生讨论之际,我迅速整理着思路,以期使这条线成为较流畅的“抛物线”。
二、共同生成过程
师: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遭社会凉薄的人”,他悲凉的一生与“偷”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穷困潦倒又好吃懒做而偷,因偷而遭打,因偷而受人嘲笑,又因偷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失去了站立的资格。
其实,作为一个多余人,窘迫的孔已己在求生存的夹缝中需要很多必须品,很多东西都可以是他偷窃的对象,我们先找找看,孔已己不偷书还能偷哪些?
生:钱。
这应该是毫无疑问了,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生:书。
因为我想孔已己应该很喜欢读书,因为书上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满嘴之乎者也”、“茴香斗的茴字有四个写法”,虽然这些书读了也没什幺用。
我估计孔已己家没有好书,而书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精神粮食。
生:酒。
因为酒是孔已己的命根子。
文中提到,他最后无法行走以致穷途末路时,他生命里的最后一次挣扎是“摸出四文钱,放在我的手里”,换了酒喝完后,“便又在旁人的谈笑声中,坐着用这双手慢慢走去了”。
都这样子了,还忘不了酒。
生:一件长衫。
孔已己显然很看重他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我们刚才也说了,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孔已己舍不得将它脱下来洗一洗,更舍不得将它换掉。
师:这幺多物品都是孔已己所必须的。
孔已己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忠实追随者、受害者,他一不偷钱,二不偷财,只偷书。
孔乙己之所以选择偷书,绝不是偶然的。
我们能从书上为孔已己的“窃书”找到充分的理由吗?
生:我想这与孔已己自欺欺人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因为当别人嘲笑孔已己
“我昨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已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幺?”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孔已己认为即使是偷书,因为与读书人沾边,也算不得偷。
师:确实,在世人的眼中,“贼”不是个好听的字眼儿。
贼,偷窃者,世人鄙称“三只手”也。
凡正人君子,都不愿自己的声名与“贼”字沾边儿,但如果是“雅贼”,那又当别论了,他和鼠窃狗盗之辈不可同口而语。
孔乙己千方百计将自己划归至“雅贼”之类,以维护读书人的面子。
所以面对别人的取笑,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幺?”
生:孔乙己终其一生追求不懈的是功名,但胡须花白的孔乙己最终与功名无缘,这无疑成了孔乙己心头的疤,稍有触摸,便揪心地痛。
所以当大家嘲笑他“为何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时,孔乙己由刚刚的“不屑置辩”到“颓唐不安”、“脸色变灰”。
同是读书人,凭什幺丁举人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而自己却是酒客的“笑料”。
既然范进50岁可以中举,中举后乡绅一反常态对他百般讨好,自己当然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读书人的身份和终极追求。
但自己没钱买书,又想干体力活,只能去“窃书”,当然也顺便解决生存问题,一举两得。
生:孔已己之所以将自己的行为称为“窃书”而不是“偷书”,他想通过咬文嚼字,使没有文化的取笑者犯糊涂,不使自己那幺难堪。
另一生补充:古人所说的“窃书”,一般不是指偷书,而是指私自看或悄悄读别人的书。
我前几天看过这样一个材料,韩愈少年好学,但家贫没有书,“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
”孔乙己所说的“窃书”,应当指这个。
孔乙己之所以选择偷书,其实是想偷换概念以便事发后引经据典,将古今“窃书”混淆起来,掩饰自己不光彩的行为。
师:以上理由都非常充分,但孔已己真的是如此龌龊之人吗,偷了东西还想抵赖?我们再读课文。
生:其实孔已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惯偷,他的性格还是挺诚实的。
因为书中写道:“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已己的名字。
”但是他又不想干其他粗活,为了生存,只得偷些在他看来无伤大雅的笔墨纸砚。
所以他还是蛮可怜的。
师:很好。
孔已己还有其他好品行吗?
生:他将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吃,说明他很善良。
生:他教我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说明他很热心。
师:确实,孔已己这个被社会凉薄的读书人,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沦为了一个多余人。
他诚实却偷别人的书,他善良却好吃懒做,他热衷功名又麻木不仁。
这样一个人,注定了被社会吃掉的命运。
所以鲁迅对孔已己这个人物,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那是慈父对不上进儿子的复杂感情。
三、反思
学生提的问题有时看似不着边际,然而加以引导,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
但是燎原不是天马行空,教师在引导时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读文本的根本。
在新课程课堂上创新入魔是一种病态的课堂,不信请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如“创造性阅读”、“补白式阅读”、“故事新编式阅读”等新形式。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课堂上,老师扇情鼓动,学生十八般武艺用将出来应和,语文课堂成了一调味瓶,语文课也在创新外衣的掩盖下被调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表演课、社会课,甚至法庭课,惟独缺了语文这一味。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创新活动由于离开了文本而信马由缰,学生只能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对语言进行涵泳和浸润的机会。
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为了达到创新效果,将《孔已己》课堂设计成
道德法庭,孔已己为原告,丁举人为被告,控辩双方在“丁举人是否是凶手”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学生扮演的法官觉得双方都有理而一筹莫展,最后灵机一动宣布“本法官难断这个案子”而草草收场。
教师的这种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追求所谓的“创新”,是对文本的一种亵渎。
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为愚公不会灵活变通,不会采取科学方法;读《皇帝的新装》读出了两个骗子真聪明,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竟然畅通无阻,令人佩服;读《背影》读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爬站台属于违反交通规则。
如此“解读文本”,还美其名曰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
其实,创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说到底,都必须源于文本,再回到文本。
脱了文本的创新,创新有多远,离语文就有多远。
我在教学《外国诗二首》(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4课)的美国黑人诗歌作家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时,我在板书了课题和作者后,自己示范朗读了一遍,接着要求学生齐读一遍。
在学生朗诵的时间,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一节诗:
我了解河流,
在黄昏时遥望那东方号称母亲河的落日圆,
还有一条古老悠长的大运河,想象着当年纤夫的沉着。
学生轻声读出了这三句,我立即要求他们仿照休斯的写法,写诗。
学生一致认为,要把标题拟为“华人谈河流”,作者为自己(或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立即进入了写作状态。
我说:“有一首歌曲唱道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叫长江”;
学生在构思、在写作,或在讨论之中。
我继续点拨:“在雄伟神州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由北到南,有漠
河、黑龙江、鸭绿江,有黄河、淮河、长江,有珠江、雅鲁藏布江,在香港、澳门还有香江、濠江,这些自西向东的河流;还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隋朝大运河;这些古老的河流,犹如中华民族的大动脉和流淌的血液,哺育着亿万中华儿女”;
学生神情激昂,进入了积极的写作状态。
我乘机继续说道:“春季,我们可以在长江三峡泛舟而下,欣赏两岸的风景,倾听哀怨的猿声;夏季,我们可以到黄河观赏九曲十八弯的奇险,体会壶口瀑布的壮观;秋季,我们可以在珠江领略南疆风光,体味民族风情;冬季,我们可以到黑龙江去破冰冬泳,健壮我们的体魄”;
“黄河,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母亲河;那《黄河大合唱》的歌声,高亢嘹亮;还有那《松花江上》的歌声,犹如警钟,如犹在耳;泸沟桥畔的抗日战火,流不尽中华民族的屈辱”; “在我们这里,就有三条河流贯穿全县,他们是天柱山山麓的皖河,在潜山县城一带叫潜河,也叫西河,中间一条叫余井大河,东面还有一条流经我们镇的,叫大沙河。
它们分别注入长江,是长江两岸千百条河流的一部分。
许多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就在这些河流的两岸辛勤劳作,山水相依还有许多小河,也承载着许多的传说”;
接着,我要求学生交流他们写的诗句,互相点评(学生作品略)。
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的教学,体会黑人种族对历史的见证,以及黑人种族的自豪感。
这一课,我采取了诗歌仿写法,我的教学反思是: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这比要求学生完成像前几课课后的仿写诗句的练习作业,要有兴趣得多,达到了非写不可的境界,就必然能写出一些比较好的诗句出来。
课上学生兴趣盎然,我要求他们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誊写到作文本上。
2、拉近了中外诗歌的教学距离。
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为课文的教学,调动了学生自学、探讨的积极性;既激发了学生对黑人种族意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3、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学生或自我写作,或小组合作,充分进行自主欣赏和体会,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大力探索的,让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理念得到了一点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