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检测对肘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电图检测对肘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张俊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2014(000)015
【总页数】3页(P1335-1337)
【作者】张俊
【作者单位】31000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肌电图室
【正文语种】中文
肘部尺神经病变在上肢嵌压性神经病变中较多见,最容易受损伤的部位是肘部尺神经沟处,损伤原因多为肘部嵌压、骨折、肘关节脱位、慢性职业性损伤、外科手术等。

另一种情况称Cubital管综合征,多由于肘部腱膜过紧或肘部长期处于屈曲状态导致尺神经被压迫。

尺神经沟处和Cubital管相距很近,损害后临床表现相似,因此临床上笼统称为肘管综合征[1]。

已有的研究表明,肌电图检测对肘管综合征
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近年来在我院就诊并怀疑肘管综合征的63例患者的肌电图检测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肌电图检测在尺神经肘段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08—2013-03我院收治的疑似肘管综合征患者63例
(均为单侧病变患者),男36例,女27例,年龄18~69岁,平均(41.6±6.3)岁;病程7d~11年,平均(13.9±5.6)个月。

左侧病变25例,右侧病变38例。

其中有外伤手术史11例。

患者主要症状为尺侧一指半麻木,疼痛,抓物无力,肘部酸痛不适,可有夜间麻醒史,屈肌活动时症状加重。

主要体征为手部尺侧皮肤针
刺痛减弱、小鱼际肌及第一骨间肌萎缩、Tinel征(+)、爪形手等。

1.2 检测方法采用牛津5通道肌电诱发仪,在室温(25℃)下操作,皮肤温度30℃。

患者仰卧位放松。

仪器使用参数:刺激强度0~100mA,刺激时间:
0.5ms,灵敏度:5mv/Div(运动传导速度检测),20uv/Div(感觉传导速度检测),扫描速度:10~50ms/Div,频率:1pps,20Hz~2kHz(针电极肌电图),100μv/DiV(静息时的肌电活动)。

1.2.1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1.2.1.1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及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测定[2]记录电极置于小指展肌上,刺激电极分别于腕、肘下5cm、肘上5cm、锁骨上Erb点给予刺激,观察末端潜伏时和肌肉动作电位波幅。

分段测定屈肘90°位尺神经的腕至肘下5cm、肘下5cm至肘上5cm、肘上5cm至锁骨上Erb点处的MNCV,计
算各段神经的传导速度。

必要时可在肘下5cm至肘上5cm区间内每隔1cm采用寸移法测定潜伏期及波幅,以确定卡压点。

同时测双侧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对侧尺神经CMAP及MNCV。

1.2.1.2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及感觉神
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测定测定小指-腕段的SNAP和SNCV。

将环状电极置于小指上作记录电极,参考电极置于记录电极
远端2~3cm处,刺激电极置于腕部尺侧,记录感觉神经电位。

尺神经在肘部损
害时,通常记录到的小指感觉神经电位波幅明显降低或消失。

同时测双侧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对侧尺神经SNAP及SNCV。

1.2.2 针肌电图检查采用同心圆针常规检查小指展肌、第一背侧骨间肌及尺侧腕屈肌肌电图,分别观察患者静息状态下有无纤颤波、正尖波,轻收缩时测运动单位时限及波幅,重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反应。

1.3 判断标准参考汤晓芙[2]报道的肘管综合征的电生理诊断标准:(1)肘上下的MNCV<50m/s;(2)肘上下比肘下至腕的MNCV慢10m/s以上;(3)肘上
比肘下刺激引起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减少>20%(不能独立诊断);(4)肘上比肘下刺激引起的运动诱发电位明显离散(不能独立诊断)。

另加参考标准如下[1]:(1)分别在肘下和肘上刺激,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50%时,认为有传导阻滞;(2)当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降低和潜伏时明显延长超过0.4ms时,即有定位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健侧与患侧的比较采用t检验。

63例患者中58例符合尺神经肘段损伤的电生理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符合83.6%;其余5例患者,1例加做胸锁乳突肌及其他肢体肌电图,疑诊为运动神经元病,2
例诊断为腕管综合征,余2例考虑为周围神经炎、颈椎病,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符合诊断的58例患者中1例尺神经CMAP未引出,余57例均有尺神经肘段MNCV减慢或波幅降低表现。

肘以下感觉传导速度可减慢,波幅可降低。

针肌电
图检查时尺神经支配肌肉出现正尖电位,纤颤电位等自发电位27例,轻收缩时时限延长或波幅增宽19例,重收缩时募集减弱26例。

2.1 符合诊断的58例患者的肌电图及针肌电图阳性表现肌电图表现:小指SNCV 减慢或波幅降低41例(70.7%),小指SNAP未引出3例(5.20%),尺神经肘段MNCV减慢或波幅降低57例(98.3%),尺神经肘段CMAP未引出1例(1.70%),小指展肌,第一背侧骨间肌、尺侧腕屈肌出现神经源损害表现31例(5
3.4%)。

58例患者针肌电图阳性表现见表1。

2.2 符合诊断的58例患者健侧与患侧尺神经MNCV及CMAP的比较见表2、3。

由表2、3可见,健侧与患者各段尺神经MNCV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肘下5cm、肘上5cm及Erb点,健侧与患侧尺神经CMAP比较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肘管综合征是肘部尺神经受卡压所引起的以进行性手内侧肌群无力和手尺侧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群。

1958年,Feindel和Straford在对一组有明确肘部尺神经受压症状而无明显诱因的病例的研究中发现,在尺侧腕屈肌的两头之间有一增厚的纤维带,尺神经在此纤维带下后进入一个管道性结构,在此管道内尺神经可受到卡压。

他们将此结构命名为“肘管”,将在此处发生的尺神经受压病变称为“肘管综合征”,从此对肘管和肘管综合征的研究有了较广泛的开展[3]。

神经-肌电图检查在尺神经肘部损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
方案提供依据,为该类损伤与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炎,颈椎病,双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提供有力证据,从而降低临床误诊率[4]。

当患者疑诊为肘管综合征来
做肌电图检查时,首先要明确是否有尺神经病变,以及损害部位在尺神经哪一段,要鉴别是否为C8-T1神经根损害。

要注意鉴别尺神经损害可以叠加其他疾病,如
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合并有尺神经病变[1]。

本组通过对58例符合尺神经肘段损伤的电生理诊断标准的患者的肌电图检查,发现1例CMAP未引出,53例患者肘上-肘下段MNCV明显减慢,CMAP波幅明
显降低,4例患者MNCV在正常范围,但出现CMAP波幅降低,末端运动潜伏期延长或SNCV减慢等表现。

说明当患者MNCV处于正常值时,分段CMAP的波
幅尤为重要,与程璇等[5]的研究相符。

另外,58例患者腕至肘下、肘上至ERB
点MNCV均较健侧有轻度减慢,肘下至肘上段MNCV较健侧明显减慢,且与自
身腕至肘下、肘上至ERB点对照,也有明显减慢。

说明尺神经原发损伤在肘管区,肘下-肘上段MNCV测定比测腕-肘段MNCV对肘管综合征的诊断更有价值,与
李海囡等[6]的研究一致。

有文献报道,肘管综合征症状出现后,1年内治疗约88%预后良好,1年后开始治疗仅约67%患者症状改善[7]。

因此在临床上用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对其进行早期
诊断显得极为重要,以免延误临床治疗。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肘管综合征诊断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起到早起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也可准确定位尺神经受损部位及损伤程度,以便临床医生尽早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献】
[1]党静霞.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5-219.
[2] 汤晓芙.肘管综合征的电生理诊断标准[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2,11(4):249.
[3]陈德松,曹光富.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134.
[4] 王慧丽,高伟阳.尺神经肘段损害的电生理诊断[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4,34(1):58.
[5]程璇,董红娟,初红,等.肘管综合征的临床和电生理分析[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
志,2012,19(1):21.
[6]李海囡,付明,岳园.48例肘管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1):17.
[7]邹艺,李莉.短段传导时间测定对肘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 2012,23(23):88-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