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体育赛事行动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废”体育赛事行动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体育赛事“无废”行动指南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赛前筹备、赛中管理、赛后评估等内容。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在本行政区域内举办的以国家、公布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竞赛及相关活动的“无废”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GB 18006.3 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
GB 19079 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GB 22185 体育场馆公共安全通用要求
GB/T 31598 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1141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GH/T 1355 包装废弃物回收、贮存与运输技术规范
DB33/T 2284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南
DB33/T 2362 绿色展览运营管理规范
DB3401/T 215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DB33/T 2284、DB3401/T 215、GB/T 5037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3.1体育赛事Sport Event
在本行政区域内举办的以国家、公布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竞赛及相关活动。
3.2体育赛事组织者Large-scale Sports Event Organizers
从事实际执行与实施体育赛事的主办方或承办方。
3.3无废体育赛事Zero-waste Sport Event
在体育赛事申报、筹备、举办以及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向社会提供固体废物能减尽减、办赛物资可用尽用、100%无害化处置的服务型活动。
3.4无废单元Zero-waste Unit
体育赛事的各个基本组成单元,包括赛事组织者、观众、运动员、涉赛区域、体育场馆接待饭店和赞助企业等,是践行“无废”理念、落实“无废”举措的重要载体。
3.5 无废饭店Zero-waste Hotel
按照绿色低碳和无废理念,通过开展节能节电节水、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倡导光盘行动、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等措施,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为消费者提供环境安全、舒适服务的饭店。
3.6无废体育场馆Zero-waste Gymnasium
将绿色低碳和无废理念融入场馆建设、使用和运维等全过程,推进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体育场馆。
3.7涉赛区域Competition District
涉及体育赛事保障的区域,包括体育场馆、接待饭店、集中住所等。
3.8集中住所Group Residence
体育赛事组织者为参加赛会的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工作人员等提供的集中住宿的处所。
4总体要求
体育赛事应:
a) 运营管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b) 遵循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安全、无废的办赛理念;
c) 优先实施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循环利用、无害处置等措施,充分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d) 对赛前、赛中、赛后基础设施和运行管理的“无废”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5无废机制
5.1 组织机制
5.1.1对于参加人数达到1000 人以上规模的体育赛事,组织者应建立“无废”体育赛事管理机制,设立“无废”工作专岗,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无废”建设管理工作。
5.1.2生态环境、体育、建设、商务、文化旅游等作为“无废”体育赛事的主要保障部门,应完善推进机制、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宣传引导。
5.1.3赛事组织者应建立固体废物从源头产生、收集转运、再生利用到末端处置的分类管理机制。
5.1.4 赛事组织者可根据需要定向开发“无废”体育赛事数字化应用场景,实时引导和监督办赛期间相关固体废物产生、转运、处置等情况。
5.2 保障机制
5.2.1场馆建设
5.2.1.1 体育场馆应统筹既有场馆提升改造和新建场馆赛后利用。
优先考虑使用既有场馆,根据现行国家标准GB/T 51141 进行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原有设备或系统的应用潜力。
5.2.1.2 新建、改建和扩建体育场馆应满足GB/T50378 标准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
筑要求,宜采用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减少建筑垃圾产生。
5.2.1.3 新建、改建和扩建体育场馆所使用原辅材料宜是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材料,施工期间应做好废气、废水、固废和噪声等污染防治措施。
5.2.1.4 临建的体育场馆应符合GB19079 和GB22185 的规定,宜采用木结构、钢
结构等绿色结构体系,建筑材料优先采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
5.2.1.5 临建的体育场馆应最大限度利用既有建筑物,采取装配式施工方式,设施设备能租不买、能借不租。
5.2.1.6 体育场馆装饰品优先采用可回收利用材料,并明确回收利用的相关管理要求。
5.2.1.7 推进智慧场馆改造,实现对场馆能耗、消防、灯光、重要设备及环境的实时监测。
5.2.1.8 集中住所的建筑应按照不低于二星级绿色建筑及健康建筑标准进行建设,主要公共建筑应按绿色建筑三星级及健康建筑三星级标准。
5.2.1.9 接待饭店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翻新改造旧家具的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5.2.2 基础设施
5.2.2.1 涉赛区域应根据生活垃圾产生规模、种类和收集方式等因素,合理设置生活垃圾投放点,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5.2.2.2 涉赛区域可推行智能化回收装置或建设标准化回收站点,有条件的可设立单独的废旧塑料瓶和可降解塑料制品回收站点。
5.2.2.3 涉赛区域应设置生活垃圾集置点,集置点应满足垃圾收集容器暂存、收运的周转要求,并设置相应的标识标线。
5.2.2.4 设有医疗机构的运动员村,应根据需要设置医疗废物暂时贮存间,面积应与医疗废物产生量相匹配。
5.2.2.5 训练场馆、比赛场馆和其他人员密集区域宜配置直饮水设备,出水水质应符合CJ 94 要求;或配置大桶饮用水,减少瓶装水供应。
5.2.3绿色采购
5.2.3.1 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5.2.3.2 组织者应优先选择绿色优质供应商,要求供应商采用绿色设计、绿色原料、绿色工艺。
5.2.3.3 组织者应落实绿色采购相关要求,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废物综合利用产品。
5.2.3.4 赞助产品包装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运动器械包装材料优先选用绿色包装材料。
5.2.3.5 特许商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应遵循绿色理念,优先采用环保材料或可循环降解材料。
5.2.3.6 体育场馆和特许专卖店应使用可循环或可降解的环保购物袋。
5.2.3.7 体育器材、技术设备,赛时所需的电脑、打印复印机等设施可采用以租代购,降低购买和仓储成本。
5.3 宣传机制
5.3.1 组织者应对涉赛区域工作人员开展相关“无废”知识培训。
5.3.2 将“无废”体育赛事列为涉赛区域日常宣传内容。
5.3.3利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多平台部署“无废”体育赛事专题报道、线上(线下)活动,构建立体化宣传体系。
5.3.4依托公交、地铁、灯箱广告、户外大屏等平台,滚动播放“无废”体育赛事公益广告,强化“无废”理念宣传普及。
5.3.5可利用涉赛区域周边的生活垃圾分类驿站作为体育赛事宣传阵地,打造“环保驿站+宣教平台”,定期组织“无废”宣讲活动,增强群众对“无废”赛事行动政策的知晓率。
5.3.6推进“无废饭店”、“无废体育场馆”等体育赛事相关“无废单元”建设。
6无废行动
6.1 赛会单元
6.1.1组织者应提醒观众自带软包装水杯接饮用水,可向观众分发纸质垃圾袋。
6.1.2通过购票短信、观赛须知和现场广播等形式,提醒观众将助威道具、生活垃圾随身带走,不遗弃在场馆内,做到“人走场净”。
6.1.3提醒和引导观众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不踩踏破坏花草树木,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烟头、果皮等杂物。
6.1.4倡导推广电子注册、电子登记、电子手册、电子门票,优先提供电子票据。
6.1.5纪念门票应附有二维码,观众可扫码查看票面详情,包含开闭幕式节目单,赛程信息等。
6.2 餐饮单元
6.2.1餐饮服务供应者优先采用净菜,集中就餐首选可循环使用餐具,条件不具备也可选用可降解餐具并做好回收利用。
6.2.2食材准备阶段,宜采购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优先选择绿色包装产品,通过研究需求波动进行采购,将库存食材量降到最低。
6.2.3烹饪阶段,通过合理预估每日消耗的食物量、进行科学供应,并优化食材类型、食物数量、烹饪方式。
6.2.4就餐阶段,倡导自助式点餐,使用电子点菜设备,减少纸质菜单;提倡系列拼盘菜单、小份餐等,按需取餐、按需订餐。
6.2.5提倡“光盘行动”“无瓶行动”,避免餐饮浪费。
6.2.6优先选择提供环保纸袋和不过度包装的外卖商户,下单外卖时选择“无需餐具”,提倡工作人员自备餐具。
6.2.7工作人员应引导观众对于观赛期间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6.3 办公单元
6.3.1应设立办公设备共享区,实现打印机、饮水机、复印机、投影仪等设备共享。
6.3.2推行无纸化办公,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推行线上会议,利用电子邮件取代打印和影印。
6.3.3办公室、会议室禁止使用一次性纸杯,减少一次性签字笔使用。
6.4 住宿单元
6.4.1接待饭店应选用无废饭店和绿色饭店。
6.4.2接待饭店不主动提供“六小件”产品,倡导入住者自带必备的洗漱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
6.4.3接待饭店应提供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布袋、纸袋等包装用品,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包装用品。
6.4.4接待饭店应提供是否每日更换客房内部生活用品的选择,如床单、毛巾等,减少每日更新替换与浪费。
6.4.5集中住所应提供生活垃圾分类须知,告知不能带入集中住所区域的物品明细。
6.4.6集中住所应提供可循环使用的大瓶包装洗漱包,提供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替代用品。
7无害处置单元
7.1 涉赛区域各类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分类存放,严禁露天堆放。
7.2 应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对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回收和无害处理,处理时限不应超过24h。
7.3 易腐垃圾统一运至易腐垃圾低温暂存室,在易腐垃圾产生后24h 内将其交给已取得易腐垃圾收运、处置特许经营许可的单位。
7.4 可降解垃圾应作为可回收物进行物理回收再利用。
7.5 赛事产生的塑料瓶、餐盒、纸张等可回收物等可单独回收,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化利用。
7.6 建筑垃圾应有明确合法的处置渠道,并由相应的单位运至终端处置,进行合规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
7.7 暂时贮存间内的医疗废物,常温下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48h,应委托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且具备处置能力的单位无害化处置,尽量做到日产日清。
7.8 临时公共厕所应由专人每天定时清洁除臭和消毒,定期清理垃圾,保持厕所干净整洁。
8交通出行单元
8.1 倡导观众绿色低碳出行,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等出行方式作为赛期交通的主体。
8.2 赛事举办期间交通服务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应。
9赛后利用
9.1 临建场所和场馆部分设施拆除过程中不污染周边生态环境,分类处理拆卸废料和垃圾,做好回收利用工作。
9.2 改建与新建体育场馆将在赛后实施常态化运营,持续对公众开放。
9.3 综合性体育场馆可融合产、学、研、训、竞,打造国家级、级训练基地、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等。
9.4 永久性体育场馆可根据地区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开设商业项目和会展活动。
9.5 集中住宿点应结合既定规划设计,打造成为集商业商务、运动娱乐、文化博览和生态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未来人居环境样板区,实现循环利用和永续使用。
10无废评估
10.1组织者在无废行动后应进行第三方评估,确认并证明无废行动过程按本文件执行。
10.2第三方评估结果可用于向公众公开并证明该赛事已按本文件要求进行独立评估。
10.3第三方评估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赛前、赛中、赛后基础设施和运行管理的“无废”水平;
b) 各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体系化内容完成情况;
c) 评估标准、评估方式和评估结果。
10.4 “无废”体育赛事评估结果可作为地区当年“无废城市”评估条件。
10.5 根据评估结果,每年度对排名前三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