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小故事: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金的小故事: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宇宙有开端吗?
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
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去到多远?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我们生存的宇宙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否有边际,它是否有一天会消亡?
你是否追寻过这些问题的答案?相信许多人会回答“是”。
我们在儿童时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因此我们总要知道万事万物的起因。
我们在成年后忘记了这一切,开始满足于各种既成的似是而非的结果。
于是,世界由立体变得扁平。
然而,对自己存身于其中的宇宙的神秘感却永远潜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出版后,会在全世界造成如此巨大影响的原因──它被翻译成近四十种不同的文字,发行量高达千万册,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百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读过这部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科学著作。
因此,当我掩上《时间简史》的书页,我的心中充满近乎虔敬的感动。
史蒂芬·霍金,这个被誉为是二十世纪人类物理学界超新星的伟人,我应该怎样来趋近你的思想?
《时间简史》的中文译者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霍金的情景:译者听到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然后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
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而阅读。
在这个时候他尚能与人交谈,虽然声音非常微弱而且含混,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明白──而不久之后,连这个权利他也几乎失去。
就是这样一位被卢伽雷病固定在轮椅上的人,他的思维却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们不禁疑惑,他是怎样做到这一切、怎样驾驭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因此,关于霍金生平的续书与电影才流行于世。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乱炸中── 这位战争狂人正在为争夺地球上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而胡作非为,宇宙虽然更为广阔却并不他的考虑之列。
为此史蒂芬不得不出生在临近的城市牛津,面向世界发出了他的第一声啼哭。
史蒂芬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自己的童年。
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史蒂芬躺在母亲推着的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 我想这多半是因为霍金此刻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如日中天,邻居不由自主要在记忆里重新刻划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照我看,年幼的史蒂芬并无古怪之处,他那时不过是一个挺英俊的小男孩子,而恐怕大多数白人小孩儿在东方人眼中都是好看的,长大之后就不一样,青年霍金的外貌与最普通的英国人并无不同。
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
史蒂芬的父母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却都受到了正规的大学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
有人回忆说在霍金家的房子里堆满了书,巨大的客厅里回响着维格纳的音乐;孩子们可以随意留下吃晚饭──由史蒂芬与他们交谈,因为他是最喜欢讲话的,而家庭的其他成员则自顾自地在桌子边看书。
小镇的居民有时会惊异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计程车穿越街道奔向效外──汽车在当时尚未进入英国市民家庭,而拥有一辆破破烂烂的老计程车,更是显得十分古怪。
然而这辆古怪的车子却的确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动的天地,这对于他们是很重要的,至于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事情。
儿童时期的史蒂芬是矮小瘦弱的,然而如果有人因此想借机欺侮他,将得到毫不犹豫的反击。
史蒂芬在学校经常衣服散乱,衣领上带着墨水的痕迹;他喜欢与人讲话,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为此反而显得句子含混;他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不过老师们公认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
史蒂芬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史蒂芬从十二岁之后开始迷恋设计庞大复杂的游戏,诸如“大富翁”、“朝
代”──创造出一个游戏的世界,然后制定统治这个世界的定律。
孩子们为了结束游戏需要连续玩上几个小时甚至不得不在一个星期中分段进行,史蒂芬为此十分得意。
史蒂芬·霍金相信世界是运转在各种规则中的,而探索世界的运转规则则在以后成为他毕生的兴趣和生命的支点。
史蒂芬在十七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
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
史蒂芬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
然而病魔出现了。
牛津的最后一年,史蒂芬·霍金发现自己的行动越来越笨拙,他无缘无故地从楼梯上摔下来,差一点因此失去记忆。
最终医生诊断他患了卢伽雷病,即运动神经细胞病,并宣判说,这个21岁的青年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史蒂芬·霍金后来说:当你面临夭折的可能性时,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何等宝贵,多少事情你还没有完成。
在与疾病对抗的`同时,霍金开始沉入对世界的思索中,向爱因斯坦这位前辈伟人的相对论迈出批判的第一步。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简,在以后的许多日子里,正是她支持霍金顽强地生存与奋斗下去,而且给他带来了正常的家庭快乐──出乎医生意料的是,这个他断言即将死亡的病人不仅一直活了下来,甚至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
霍金曾经告诉记者,他比患病前更加快乐,因为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找到了生命的成就感,对人类知识做出了适度的却是有意义的贡献。
他说:“当然,我是幸运的,但是任何人只要足够努力都能有所成就。
”
不过,霍金身体状况的确越来越糟糕,他渐渐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在1985年因肺炎造成的手术中,甚至失去了讲话的能力──在一段时间中,他飞驰的思想只能被封闭在自己的大脑中。
无法与人交流,这使他觉得生不如死。
所幸的是,科技的发达最终使他得以借助电脑和语言合成器,重新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能够在众人面前演讲。
在这期间,已经在剑桥获得博士学位的霍金与妻子一起争取学院的宿舍、“目睹”三个孩子的成长、一次次指出自己手下研究生论文中的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在广阔的宇宙中遨游──他指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在所谓“大爆炸奇点”失效,因此将量子力学引入对宇宙诞生的探索,最终得到宇宙无始无终的结论,并创造出“虚时间”这一概念;他指出“黑洞”事实上一直都在发“光”,只是极其微弱而已;他以幽默的方式证明了上帝的虚无……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
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能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的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压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甚至身被重创。
然而,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
霍金的顽强同样表现在他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一次次交锋中,而在许多时候,他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于是,霍金这个名字渐渐在人类科学的世界显露出自己的光彩:1975年,教皇在梵蒂冈步下圣坛,将嘉奖“有杰出成就的年轻科学家”的勋章授与霍金,而他的前任在多年前曾经严酷地迫害过布鲁诺、伽利
略;1985年,霍金被本行星上最古老的学术组织英国皇家学会吸纳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他在剑桥大学担任着牛顿曾经就位多年的重要教职,被世界公认为是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是对二十世纪人类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
然而,对于普通人,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时间简史》的面世。
这部在畅销榜上连续一百周居高不下的书被视为是出版界奇迹。
也许阅读过它的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科学成分,但它却毫无疑问地重新激起了人们对神秘世界的好奇心。
而好奇,正是推动人类文明一步步走向未来的最大动力!当我们沉浸在对浩翰的宇宙思考中时,日常生活中细小的烦恼就会趋于微不足道,于是我们重新发现生命的终极追求──这种追求不再因“地球”这一宇宙尘埃的生或死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