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洛阳先进制造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理工学院
浅谈洛阳先进制造业及其发展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B********
******
浅谈洛阳先进制造业及其发展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近些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世界各大知名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加工工厂和科研中心,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
洛阳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的老工业基地。
制造业是洛阳经济的主体,众所周知,近些年我国老工业基地都已失去原有的地位,洛阳的制造业总体上也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本文选取洛阳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
希望对它的研究,能为其发展出谋划策,使洛阳制造业能借助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时机谋求自身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洛阳制造业的现状,同时借鉴外国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并在对我国制造业未来若干年预测的基础上,对洛阳制造业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其发展的优劣和机遇及挑战。
最后指出洛阳制造业的发展和对策并提出要始终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一、洛阳市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SWOT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洛阳的支柱产业,在国家部分重大成套装备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国“一五”期间投资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有7项在洛阳,其中5项属于装备制造业,具有规模大、门类全、成套及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等特点。
经过50年的发展,洛阳装备制造业积累了巨大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能力,产品享誉全国、畅销世界,大型重型矿山成套设备、拖拉机、农用工程机械、轴承基础件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居于国内同类产品前列。
当前,振兴洛阳市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原崛起战略的需要,更是加快洛阳经济振兴、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因此,深入分析洛阳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有利于正确制定有关政策,指导该领域的发展。
(一)优势
雄厚的科技实力。
目前洛阳拥有国家级科技开发机构8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行业技术检测和质量监督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8个。
近年来,平均每年产生130多项科技成果。
大量的高技术人才。
全市常年从事科技活动的有2万多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特贴专家482人,每万名职工拥有1488名专业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前列。
健全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也培育了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
强大的军工科技力量。
轴研科技、洛轴集团、613研究所等单位分别承担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姿态控制和测试系统等相关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158厂承担了“神舟”五号上万只插接件的研制和生产;中信重机公司承担了航天员紧急逃逸塔壳体的研制和生产等。
近年来,158厂、407厂、740厂及014中心、613所和725所等技术优势较强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向民品领域的拓展,展现出了国防科技强市的强劲势头。
(二)劣势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较差。
洛阳装备制造业虽然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比
较领先的地位,但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相比差距明显,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还是“引进消化型”。
研发机制相对落后。
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共性技术研究的协作机制尚
未建立,难以集中优势力量攻克技术难关。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建立。
研发投入资金短缺。
装备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企业自身资金有限,融资渠道较窄,政府引导资金短缺,影响了科技创新。
信息技术集成度不够。
制造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尚不完善,企业内部信息还不具备集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快速通道尚未建立,信息技术提升和带动传统产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显现。
技术装备普遍老化。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生产设施支撑。
目前洛阳市大中型企业设备新度系数在0.55左右,部分企业仅为0.40,整体装备亟待改造和提升。
国有企业缺乏活力。
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效率较低,改革步伐缓慢,影响了洛阳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三)机遇
政策支持机遇。
2001年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洛阳2002年被河南省确定为先进制造业基地(2004年国家科技部批复省部共建),同年又被列为46个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之一;2004年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市政府三方共建全国首批7个创业园之一的洛阳火炬创新创业园,同年河南省决定建立全省中原城市群和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并编制《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了《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写计划;国务院《2005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要点》决定把中部地区老工业城市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范围,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产业变迁机遇。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而洛阳市近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承接这一历史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也提供了装备制造业水平提升的机遇。
产品需求机遇。
据有关资料预计,到2010年,我国煤炭年需求量将达到23亿吨,金属矿石年需求量将达到13亿吨。
但是,目前我国矿产的回采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全国矿山非机械化采矿率达60%以上;现有大中型矿井生产设备老化,新度系数不足0.3。
这对矿山机械特别是重型矿山机械设备提出了数量需求和技术要求:现有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不能充分利用360°以下中、低温废气余热,无效排放量占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总热耗量的25%,有效回收这部分余热将大大提高水泥行业的经济效益;水泥生产线大型化是国家政策和节能降耗的要求,国产化5000-10000顿熟料水泥生产线市场空间充分。
目前我国200吨以上的300多条浮法线中,三分之二为400顿以下级需要改造升级,加之近几年在建、拟建的60多条浮法玻璃生产线,都对玻璃加工机械及成套设备的生产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巨大的需求。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加大,农民购买力和购置农机的积极性逐步提高,预计到2010年我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年均增长率为17.7%,占世界工程机械总产比重值将达到11%;随着物流配送、港口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的增加,以及道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重型汽车的需求将继续向重型化、专用化、人性化、高档化、环保化等方面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载重汽车市场的发展,将扩大柴油机市场的需求,其中多轴大吨位重型卡车的强劲需求,将进一步促进大功率柴油机的发展。
在轴承基础件及加工设备市场需求方面,中长期内市场需求还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四)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要求洛阳装备制造业必须及时进行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尽快实现由初级产品为主向技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在装备制造业设计、制造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制约因素,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对传统的设计、制造理念提出的一种新挑战。
装备制造领域的激烈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国际市场将进一步接轨,装备制造领域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洛阳装备制造技术和产品要和国内竞争者进行争夺,这对洛阳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提出了迫切要求。
高层次人才的争夺。
高层次人才为了追求自身更好地发展,流动日趋频繁,范围不断扩大。
地处中原的洛阳市,由于种种原因,在人才引进和留用方面,竞争力还不够强大,装备制造业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威胁。
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对策
(一)主要任务
提升制造水平。
重点开展制造过程中的拟实仿真与优化、网络化协同设计、现代集成制造、数控、柔性制造、工业过程控制、极限制造、绿色制造、精密成型及近净形毛坯制造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展大型成套装备、现代农业装备、有色金属加工装备、玻璃加工装备、轴承及关键基础件和光电设备等研制,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精尖、大成套方向发展。
推进产业改造。
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推广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加大装备数字化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管理、研发、设计、工艺、制造的能力及水平,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集成化、柔性化和敏捷化。
(二)发展对策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主要领导和相关委局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协调“洛阳先进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项目实施,将基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成立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基地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从技术上指导洛阳先进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定、完善科技保障、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和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建立专利申请费用补贴制度,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及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使高新技术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8%,重点骨干企业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并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一批基地内企业上市。
构建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和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建设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以市为“龙头”,各县(市)、区为“骨架”,行业、企业为“补充”的布局合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好以创业中心为载体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科技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健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研究试验基地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的作用,协调、解决基地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加快人才引进培养。
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等环节,大力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家市场化,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试行股权、期权等产权激励制度,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壮大人才队伍;提倡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管理有序、协调有效、集成互动的对外交流合作体系,紧紧围绕先进装备特色产业的重大需求,组织企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装备,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推动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支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能力,提高先进装备特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始终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