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构建筑组成之屋顶做法,陶瓦琉璃瓦来源,真是瓦特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之屋顶做法,陶瓦琉璃瓦来源,真是瓦特了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之屋顶做法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是整座建筑很重要的部分,它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也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独树一帜的特色所在。

硬山、悬山、歇山、庑殿、卷棚、攒尖等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那么,如此富有特色又秀丽多姿的屋顶是如何做成的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屋顶的做法。

一、屋面曲线(包括建筑的檐口、屋脊和屋面的曲线)
(1)檐口曲线
汉代石建筑及明器中,未见建筑檐口有呈曲线的,屋角也没有起翘,但由于缺乏木建筑实物,所以尚难下断语。

北魏永安二年的宁懋石室和北齐义慈惠石柱上小屋檐口虽然平直,但屋角已有起翘表示。

唐佛光寺大殿有很明显的檐口曲线,江苏宝应南唐墓出土的木屋模型也是如此,在宋《营造法式》中更有详细阐述。

元代檐口又渐回复平直,仅末间至屋角才有起翘,明、清也是这样。

檐口曲线的形成是由于檐柱逐间生起的结果,宋代升高柱的尺寸前述已见。

为了使角部升
得更高,除使用由昂和其他角梁外,还在檐檩下端垫以生头木。

(2)屋面曲线
应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汉代文献中有"反宇向阳"的记载,表明我国建筑的屋面很早即已呈横向曲线了,在木建筑实物中则以唐南禅寺大殿为首见但因屋架举高较低,所以曲线平缓。

宋以后举高增加,明、清时更高,使沿建筑横轴之屋面曲线(即沿屋架方向)更为陡峻。

在宋代建筑中,由于在末跨的榑上置生头木,所以屋面依纵轴亦向两端翘起,它和因举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配合,使屋面略成一双曲面。

这种做法在明、清时期的建筑中很少见。

屋面曲线的形成,不但有利于雨水的宣泄,而且还为室内争取到较多的阳光,屋面外形因此也变得更加柔和与秀丽。

宋代晋祠有侧角和生起
(3)屋脊曲线
汉代石建筑和明器中的正脊已有生起,但屋架的上端仍是平直的。

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及宋、元建筑在脊榑两端置生头木,正脊起翘比较生动。

明、清又恢复平直状态,唯福建、台湾等地例外。

清代建筑平整严直
二、屋角
汉代建筑还没有屋角起翘的形象。

河北涿州北朝造像碑及河南洛阳出土北魏画像石中塔和阙的屋角都可着到有明显起翘。

而北魏宁懋石室和义慈惠石柱的资料更明显。

前者虽是悬山屋顶,但角部檐口已升起。

后者柱上的小石屋,在老角梁上置有仔角梁和力神,角脊勾头和两侧板瓦瓦唇均已斜倾向上,做法基本和后代一致。

唐、宋建筑起翘已成定规,以后更是如此。

总的来说,我国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平,外观庄重浑厚;南方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

但起翅的做法亦有不同,如苏州地区就有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

三、屋面材料
民间建筑常用茅草、泥土、石版、陶小瓦等作屋面材料,官式建筑或用陶筒、板瓦或用琉璃瓦。

在唐代已有用两种材料并施于屋面,宋画中亦有这样的表现。

一般较高级材料用于脊部、檐部及两山,将较次的材料置在中间。

少数建筑以铜、铁为瓦,或在陶瓦上浸油、涂漆。

(1)陶瓦
目前由考古资料得知,以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出土的陶瓦为最早,但瓦型较大,为数不多,可能仅用于茅草屋顶的脊部与天沟。

到了战国时期,瓦上的纹饰更为精美,燕下都出土的瓦就有云纹、蝉翼纹、黼黻纹等。

大概从秦代起,瓦当由半圆形开始演变为圆形,这既改进了瓦当的束水功能,又为瓦当装饰纹样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条件。

秦、汉瓦当的图案种类极多,有几何图纹、动植物、四神、文字(吉祥语、宫殿或官署名等)。

南北朝起受佛教影响,多用莲瓣及兽头,唐代也是如此,这时文字瓦当已很少用,至宋、辽时又增加了龙凤、花草等式样。

置于檐口之板瓦施滴水者在战国以前未有发现,汉、魏至唐大都用带形或齿形,唐、宋之际又出现尖形的滴水,这些式样到今天还在沿用。

此尖形端部之表面常饰以各种动、植物纹样或几何图形。

《营造法式》已将筒瓦和板瓦按尺寸分为七等,依照建筑不同等级分别使用。

根据发掘,西周的瓦按大小至少有三种类型,可见此制由来已久。

西周早期的瓦面和瓦底常设瓦柱和瓦环,大概用以系绳或固埋于屋面的草泥垫层之用。

有的盖瓦上留有小孔以容纳瓦钉插入,多用于屋面近檐口处。

这种做法在后代的筒瓦屋面中,已成为定制。

⑵琉璃瓦
在陶瓦坯(明以后用瓷土制作)表面涂上一层釉,烧制后能在瓦表面形成坚实且色泽鲜丽的覆盖层,既提高了抗水性又增加了美观,一般应用于高级建筑。

汉墓出土的明器已涂黄绿釉。

琉璃瓦正式使用于建筑屋面是南北朝,但为数不多,宋代使用渐广,到明代成为一个高潮。

琉璃瓦屋面都用筒板瓦、鸱吻、垂兽、角兽、仙人走兽等。

大的屋面构件如正吻和正脊,都是由若干预制小构件拼合而成。

四、屋脊和屋面装饰
周代早期建筑仅以陶瓦覆盖草顶的屋脊,主要是从防水功能出发,装饰尚在其次。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陶脊断面为梯形,下部有一椭圆形槽,估计用以容纳其下之脊榑。

汉石阙、石祠、画像石及明器的屋脊有平直的,也有二端隆起的,其脊头常以多枚筒瓦垒叠。

正脊中央上方有的用朱雀、凤鸟为装饰。

正脊侧面则刻以环璧穿带等纹样。

正脊二端使用鸱尾的正式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武帝时,其大致之形象则多见于汉代之建筑明器。

反映在壁画和雕刻中的,则出自北魏至隋、唐的石窟和陵墓。

中唐及辽代鸱尾下部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则逐渐向鱼尾过渡。

如山西大同华严下寺薄伽教藏殿中辽代壁画所示。

宋代则分为鸱尾、龙尾和兽头等几种形式,《营造法式》和绘画中均有载述。

元代鸱尾渐向外卷曲,有的已改称鸱吻。

明、清正吻的尾部已完全外弯,端部亦由分叉变为卷曲,且兽身多附雕小龙,比例近于方形,背上出现剑把,名称也改为兽吻或大吻。

城乡一般民居的屋脊仍多用砖瓦叠砌,有的外面再抹灰泥,有的将脊一部分或全部砲成空花,以减轻屋面之静荷载及风之侧推力,又增加了立面变化。

重檐建筑的下檐博脊或盏顶转角处,均用合角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