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模式和职责链模式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令模式和职责链模式的区别
一、前言
命令模式和职责链模式是两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及其适用场景,以便开发者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灵活选择。
二、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它将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从而允许你使用不同的请求、队列、日志请求等来参数化客户端对象。
命令模式也可用于支持撤销操作。
命令模式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抽象命令类、具体命令类、接收者类和请求者类。
抽象命令类通常定义了具体命令类和请求者类之间的接口,这个接口可以由多个具体命令子类来实现。
具体命令类则实现了这个接口,并在execute() 方法中调用了接收者的操作。
接收者类负责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也就是具体的命令请求的真正执行者。
而请求者类则负责创建具体的命令对象并传递接收者对象。
命令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将请求封装成对象,命令模式
可以保证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解耦。
同时,由于请求被
封装成了一个对象,所以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请求的撤销和重做等
操作。
而命令模式的主要缺点则在于:会增加系统的代码复杂度,同时也会增加一些类和对象的数量。
三、职责链模式
职责链模式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它仅仅是让一个任务可以被不
同的对象处理,而每个对象只负责本身的处理逻辑。
职责链模式
将请求和处理分离开来,这样请求者就不需要知道具体的处理方案,而处理者也不需要知道向谁发送过请求。
职责链模式可以根
据业务实际情况动态地组织处理任务的对象。
职责链模式一般由抽象处理者类、具体处理者类和请求者类三
部分组成。
抽象处理者类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方法,并且声明
了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成员变量。
具体处理者类实现该方法
并判断自己能否将该请求处理掉,如果可以,就处理掉;否则就
将该请求转发给它的后继者。
每个具体处理者类中都应该封装具
体的处理逻辑。
请求者类则负责创建具体的处理者对象并将请求
发送给它。
职责链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允许请求者和处理者之间进行解耦,每个处理者只需要关心自己的处理逻辑,不用管是哪个处理
者处理请求,也不知道处理的具体细节。
另外,由于职责链中的
对象可以动态地更改,因此职责链模式比较灵活,并且还可以减
少系统中的耦合性。
而职责链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请求可能被
职责链中的任何一个处理者处理,也可能未被处理。
因此需要全
局范围内考虑后果,以避免出现问题。
四、命令模式和职责链模式的区别
命令模式和职责链模式在设计思想上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将
请求和处理分离开来,从而实现了请求和处理的解耦。
但是两者
在实现细节上却比较不同。
命令模式将请求封装成了一个命令对象,并将命令对象传递给
请求者和接收者,从而实现了请求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解耦。
而职
责链模式则将请求封装成了一个请求对象,并将其从第一个处理
者开始,逐级进行处理,直到找到一个处理者可以处理请求为止。
由于职责链模式中的每个处理者只关心自己的处理逻辑,因此请
求的处理过程可以非常灵活,并且也非常容易动态地更改。
再次,两种模式的应用场景也不尽相同。
命令模式适合于请求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请求者需要向多个接收者发送请求的场景。
同时,命令模式也可以帮助应用程序实现撤销和重做等操作。
而职责链模式则比较适合请求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关系,例如员工需要向主管、经理和CEO,请假的场景。
五、结论
命令模式和职责链模式虽然在设计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实现细节和应用场景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别。
在实际开发中,需要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运用这两种模式,从而实现良好的软件设计和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