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学反思(共二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学反思(一)
《黄鹤楼》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的其中一首。
崔颖的《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
本课重在在了体会课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会人类文化的美。
学习本单元一要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二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三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美感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四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成功之处:
第一,立足于教材,实现学习积累,重视教给学生方法。
我们常常说要向课堂要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补习班,也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我们要利用好每一堂课的资源,巧妙地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
在疏通文意时,对于重要的文言词语通过用温故知新、一词多义对比、查工具书、古今异议对比、迁移等方法归纳常用词语的意思,所举的例子都来源于教材学生己学过的内容。
这样可以让学生记忆有规律可循,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语文课并不排除思维的训练,而恰恰相反,语文课就是一门思维训练课。
整堂课,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进行反复思考,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从内容到黄鹤楼的建筑美再到《黄鹤楼》的文章美再到中国文化的大美,环环相扣,由简单到复杂,有感性到理性。
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 学生的成长证明了这堂课的有效性。
第三,朗读式教学方法,适合文言文教学的需要。
整堂课预设进行五次朗读活动,事实上教学中进行了六次朗读活动。
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中,学生从读懂字音开始,到读出内容,到读出黄鹤楼的美,到读出作者的语气,最后读出自己的审美。
整堂课课堂活跃,生动而充满诗意。
教学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内容密度大,深入有限。
整堂课有四个教学内容需要落实,文言字词、内容归纳、鉴赏黄鹤楼之美、鉴赏《黄鹤楼》文章之美。
尽管前两个内容难度不大,但在推进教学环节时学生也碰到了理解上的困难,后两个内容困难较大用时还显不足,因而结尾部分有些匆忙。
今后教学时,会合理筛选教学内容,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到实处。
第二,教学语言可以更有表现力。
作为这样一篇文采丰富的
阅读课的教师语言不仅是需要引导学生慢慢思考,放慢语速, 但也要富有激情,注意使用语气语调的调整引起学生的注意, 语言也应该更丰富有变化,让整个课堂更灵动。
总之,此次教学我从反思教学设想、反思教学亮点、反思教学不足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反思。
不妥之处请给予斧正为谢!再次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通过此次教学实践的尝试,对于我,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各方面都得到了成长。
初中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学反思(二)
本课教学《黄鹤楼》我用以下几个方式进行:一,兴趣导入,用传说李白来到黄鹤楼看到美景,想要挥毫泼墨写一下,抬头看到崔景页的诗就感慨“眼前美景道不得,崔景页题诗在上头”邃搁笔而去。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诗歌,读出美感。
用三种要求开展,1.读出节奏,(223)o 2.读出韵律,找韵脚,楼.悠.州.愁读出悠扬婉转的音韵美。
3.读好叠词“悠悠,历历,萋萋”整齐有致的美。
多种形式的读,男女生混合读,个体读,集体读等等。
三,读诗歌,品诗句。
前两联中有三个地方重复的,找出来,这样啰嗦吗?有两个地方重复的,找出来,品味“空”字的深意?有三处运用叠词,妙在何处?方法是换成同义词语品读区别。
交代时代背景,道教的盛行,用神话故事起笔的时代性,增添神秘色彩。
最后师生共同绘美图,发挥想象联想。
四,读诗歌,悟感情。
在优美的诗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
的感情。
教师引导分析,抓住“空”“愁”,有人去楼空的惆
怅之情,又有乡关难觅的思乡之情。
联系背景,又有仕途坎坷,不得志的失意之感。
最后明确:既有怀古之幽情,又有思乡之愁情。
上课的效果依然不理想,郁闷难耐,上好一节课怎么就这么难,该准备的已经准备,学生就是不说,启而不发。
不足之处:
1.问题太大,不细化,如有作者有怎样的感情?学生思考不出。
2.时间分配不合理,朗读的时间太多,学生分析,品味诗句用时过少。
3.我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有限,心太急,学生不会就直接自己说。
交给学生的问题,没有做到分层,基础差的学生不会,还给他们问题,回答不出也是实情。
4.课堂驾驭智慧有限,不能调控整个学生,抓住好学生,其余就放松了。
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问题作细,老师尽量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主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