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目标:
会认“偶、鬓、衰〞三个生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学难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贺知章在早年离开家乡,晚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后,发现人事的变化,面对孩童的不识与陌生,心中荡起无限感慨之情。

本课学习中一共有5个生字,字形结构都不太难,学生易于识记。

本课的难点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回到家乡后的万分感慨之情。

古诗不同于语体文的阅读课文,它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字词和句型与语体文都有区别。

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在这首诗中重点需要学生理解的词语有“少小、老大、乡音、鬓毛衰、笑问〞等词语,只有对这些词语理解了,才能把握全诗的感情。

学习古诗,理解后还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本课的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体会、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情引读使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回到家乡后不被认出的万分感慨之情。

教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都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吗?可是文老师就没有那么幸福了!老师离开家乡来深圳学习工作已经6年了。

这6年老师每年只回家两次。

老师可想念家乡了!〞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土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土情结,
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土。


2、教学“偶〞字,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生齐读课题。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
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介绍诗人。

〔“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的情况。

〞〕
2、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
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 带拼音读:认读“鬓〞,强调发音,认读“衰〞
(2) 去拼音读,开火车读。

(3) 出示词语:偶然、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衰老、相识、笑问、客人、何处来。

学生认读。

(4) 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在这个环节中相机指导“客“字的书写并让学生
在田字格里练写。

12334下一页(5) 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读“鬓毛〞,理解“鬓毛〞〔图片帮助理解〕;理解“衰〞的意思。

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拟适宜?〕;出示“鬓毛衰〞词组,学生认读,理解“鬓毛衰〞的意思;
(6)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4、齐读古诗。

“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刚读得更好了。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1、指名读,师生评议。

〔读准确,读连贯〕
2、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大家读得这么好,我也想
来读一读,同学们给我这个时机吗?〕“谢谢同学们的夸奖,老师能读得这么好可
是有诀窍的。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拿到诗后,大家认真读,用心读,多读几遍就能把它读好。

大家有信心读出诗的韵味吗?现在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


〔一〕指导第一句
1、学生自由读第一句。

2、出示年老而归的画面。

显示年少与年老的比照图,出示两行诗。

3、指名读。

通过观察比照两幅图,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句诗呢?——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听
了你的朗读,我知道诗人他终于回来了!〞“听了你的朗读,我知道了诗人真的很
老了!〞〕
4、体会情感齐读第一句。

“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
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他不由地发出感慨——“少小……〞
过渡:诗人已经冲动得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心中无比冲动快乐的诗人回到家后受到怎样的对待呢?
〔二〕读第二句
1、出示儿童与诗人相见的画面。

2、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假设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
些什么话呢?
3、教师扮演诗人,学生们扮演孩子们,师生互动理解诗句。

“离家五十年,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结果孩子们却把我当作了外
来的客人!唉!可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你们能明白我的感受吗?〞
“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

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你们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4、指读,教师评一评。

〔听到你的朗读,我知道诗人的心情是多么难受啊!
听到你的朗读,我仿佛听到贺知章老爷爷的声声叹息……〕
5、齐读。

6、小组探究,想象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贺知章爷爷该是
多么得思念家乡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每当中秋月明时,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每当九月重阳,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呢?一年过去了,又是除夕了,贺知章又会怎样思念家乡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把你的想法轻轻地告诉你的组员。


7、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是啊!贺知章爷爷如此的思念家乡,今天,他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
可是家乡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朋友?亲人?诗人自己……〞
8、学生答复,教师相机创设情境,以情引读。

“是啊!50年后,朋友大多离去,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

诗人不
由感慨起来——〔引读全诗〕〞
“50年后,亲人大多离去,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

诗人不
禁叹息起来——〞
“50年前风华正茂,年青力壮,50年后却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诗人不由伤感起来——〞
四、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

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1、学生学习吟诵。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2、指名吟诵,师生评价。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终于能回到故土
的兴奋与快乐。

还听出来诗人不能被家乡人认出的悲伤。


3、配乐朗诵全诗。

〔教师一边创设情境,旁白配乐,学生投入朗诵。


五、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你们已经能像诗人一样把思乡之情表达出来了,就像诗人的知音一样。

诗人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他思乡之情的诗,也叫《回乡偶书》,是第二首。

请大家借助拼音自己把它读一读吧!〕
1、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
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学生自由朗读。

六、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反思:
古诗语言精练却意境悠远,“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每首诗都
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而这些背景离现在的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在是太久远了。

他们可以琅琅地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却想不通为什么那老爷爷年纪
那么大了,还要单独一人在冰天雪地里钓鱼,那种清高对于他们来说是绝对体会不到了,因此古诗中有些情感的感悟只能成为也应该成为空白,等待以后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补白。

我想这堂课只是在学生心中留下了这首诗的印记,为以后某时某地某情某境时有感而发脱口而出吟咏这首诗作好了存储的准备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