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
推进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是指教师
围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设计并开展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相一致的有效教学,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监测教和学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以评促学,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学科育人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本文以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的教
学实践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单元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并探索在具体课时中的教学实施方式。

一、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是指教师应
围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设计并开展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相一致的有效教学,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设计,监测教与学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以评促学,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学科育人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义教英语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

‘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
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可见,“教—学—评”三者只有保持一致,核心素养目标才能实现。

在“教—学—评”三者中,目标是灵魂,活动促进目标达成,评价检测活动的效果和目标的达成度,由此形成一体化的英语学科育人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作为英语课程落实核心素养培
养目标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全面推进新的课程标准高质量落地。

2022年版义教英语课标明确提出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四方面的育人总目标,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避免单纯追求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片面发展,围绕核心素养目标整体规划教学活动,有效实施单元整体设计和单元持续性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协同一致,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整合育人新样态。

第二,有利于打破英语教学活动中“所教非所学”“所学非所评”的不合理现象。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仅止于完成教学任务、赶上教学进度,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大多依靠外部教辅资料,对外部教辅资料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也不做分析和研究。

这种“教—学—评”相分离的现象导致教师的“教完”与学生的“学会”相分离,课堂教学阶段的“听懂”与评价阶段的“掌握”相分离,学生停留于“虚学习、假学会”。

针对这些问题,2022年版义教英
语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英语教学活动时必须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
怎么教、怎么评;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也需要明了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怎么考,使教师有服务学生学的“目标路线图”,学生有实现目标的“学习路线图”,师生共有评价效果的“评价指标图”,将评价贯穿于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使学习效果落地有声。

第三,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英语评价体系。

2020年10月,中共
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
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这就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要有自己的评价话语体系与评价实施体系。

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是基于中国学生学情提出的重要举措,突破了传统教学与评价的二元对立,实现有机整合的一体化设计,义务教育英语教—学—评不仅要考虑三者是否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教—学—评是否锤炼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这就需要英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型英语评价体系。

二、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设计
从核心素养构成的英语课程目标出发,以单元为单位,围绕主题,基于语篇,探索如何围绕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是当前落实新课程理念亟需探究的课题之一。

下面以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为例展开讨论。

(一)明确单元学习主题
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

在设计阶段,教师首先要基于课程标准理念和内容要求,分析教材和学情以明确单元学习主题。

就英语语言学习而言,要兼顾对主题内容和语言层面大小观念的提炼。

1.基于课标,明确单元主题范畴
从单元标题Will people have robots? 中可以看出,该单元主题与未来科技发展相关,涉及2022年版义教英语课标中“人与社会”范畴下“对未来的畅想”“科学技术与工程,人类发明与创新”“和谐家庭与社区生活”等主题内容。

同时,与之关联的子主题还包括“人与自然”范畴下的“环境污染及原因,环保意识和行为”以及“人与自我”范畴下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等。

2.研读教材,把握单元学习内容
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

本单元的八个课时从“未来社会生活”和“未来个人生活”两个方面展开,逐步呈现并深化对“畅想未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的认知。

研究团队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对各语篇进行了深入研读。

Section A 1a-1c 从“未来社会生活”的角度聚焦未来科技、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发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合理预测未来;为拓宽思考角度,2a-2d 引导学生聚焦环境变化,培养责任担当;Grammar focus-3c基于与现实生活的比较,引导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环境、工作、学习、休闲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预测;Section B的2a-2e以及写作4的部分,谈论了机器人现在、未来的外形与功
能,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未来机器人科技的发展走向,合理利用科技改善生活。

从“未来个人生活”的角度,听说课Section B 1a-1e和写作课3a-3c,引导学生基于现实,合理展望和规划个人未来。

复习课Self-check引导学生表达理想、展望个人未来并为之付出努力。

3.分析学情,确定学生学习起点
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该主题前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语言水平和态度及价值观倾向,我们发现,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对未来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思考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他们会关注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对个人成长规划也有一定的思考,但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缺乏细致的了解。

语言方面,学生在第六单元已经学习了be going to的将来时态表达,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关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词汇和表达。

此外,基于过去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借助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确定主题,规划单元育人蓝图
通过对主题范畴、语篇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研究团队确定本单元的主题为“未来生活”。

单元内各语篇内容都旨在启发学生运用英语从教育、交通、科技、社会等多方面展望未来,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和个人的观点态度。

由此,研究团队建构出单元主题大小观念,并进一步明晰了学生为预测未来变化、阐述行动所需要把握的相关语言表达方式、策略和方法等语言大小观念,将语言学习与主题建构有机结合,构成单元育人蓝图(图1)。

该单元大观念由主题大观念和
语言大观念共同支撑,即“要用英语合理阐述对未来生活变化的预测和思考,立足当下,做出规划并付诸行动”。

主题大观念下包括“畅想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基于现实,实现未来美好生活需要共同努力”和“展望未来个人生活需要立足当下,实现个人理想需要脚踏实地,付出努力”两个小观念。

5.关注输出,落实单元表现性评价
由图1中可以看到,为确保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实现大小观念的有效建构,研究团队设计了四项输出活动,以监测单元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观念建构的成效,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达成。

四项输出活动为监测学生学习成效提供表现性学习证据,学生要完成好这四项输出活动,必须有相应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的支持。

研究团队为此提炼出本单元的语言大观念,即“运用与未来预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谈论未来生活,预测事物变化,阐述行动建议”,其中包括“围绕语义整合性学习词汇和表达方式”(语言小观念1)
和“运用说明文结构,基于已知现实合理推测未来生活,多角度描述未来发展”(语言小观念2),为评价学生的语言建构提供依据。

(二)确立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指南针”,是核心素养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细化、实化和具体化的呈现,要可操作、可检测、可观测。

研究团队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单元的核心语篇和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发展可能,经历了由初步确定、多次校正到最终形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的过程。

本单元学习目标,即完成本单元学习后,学生能够:
1.基于现实生活,运用将来时态口头推测未来人们在居住环境、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变化,展现环保意识和对未来的责任担当。

2.设计并描写未来机器人的外貌(looks)和功能(abilities)以及能解决的问题,表达为实现设想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

3.运用将来时态,通过短文描写未来个人住所、工作等变化,表达立足当下、理性展望未来的态度。

(三)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和关键,评价任务要融入整个学习过程,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结果。

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是素养目标达成情况的反映,具有表现性学习评价的功能。

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时,要在设计单元学习活动的同时考虑评
价任务的设计,使其共同指向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实现的过程和证据。

单元学习目标所对应的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如表1所示。

三、义务教育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课堂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主阵地。

下面以本单元第4-5课时(Section B 2a-2e和4写作)为例,具体阐述“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一)研读语篇,确定课时学习重点
本课时语篇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主要谈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引导读者基于现实合理畅想未来,同时使读者认识到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未来科技可能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带来影响。

作为一篇说明文,语篇主要按照“电影—现实—未来”的顺序谈论机器人的发展。

在解释问题和说明现象时,作者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有理有据,证明有力。

具体介绍机器人的外形和功能时,使用了might/will look like,will never/even be able to等短语,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机器人现在和将来在外形、
功能等方面的状况。

在对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进行预测时,引用了两派科学家不同的观点,如Some...believe that...引发读者思考机器
人是否会像人类一样思考。

文章的配图是人们观看机器人表演跳舞的场景,体现了机器人的功能现状,引发读者对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

写作部分,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机器人如何在学习方面给予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合理利用科技改善生活的观念。

基于此,研究团队将本课时的学习重点确定为:通过阅读,获取、梳理有关电影、现实和未来中机器人外形和能力的相关信息,以信息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和介绍,并运用所学语言介绍所设计机器人的独特外形与能力特征。

(二)分析学情,把握课时学习难点
通过对授课班级学情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对科学与技术中的机器人有所接触(如餐厅送餐机器人等),但对未来机器人的多样发展缺乏深入了解。

学习本课时前,学生已对未来是否会在家庭中使用机器人的话题进行了简单谈论,并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使用一般将来时(will)谈论对未来的预测,但学生对机器人具体功能和外形描述的相关词汇还不熟悉。

此时,学生基本具备通过标题和图片预测短文内容、略读寻找主旨大意的能力,但概括和整合知识、逻辑推理与论证、批判评价等能力较弱,运用信息结构图来梳理文章结构和内容逻辑关系的能力需要进一步训练。

由此,研究团队确定学生在本课时的学习难点为:学习机器人外形和功能的相对系统的内容知识和丰富的词汇表达,对相关信息的概括整合和辩证评判。

(三)整合梳理,明确课时学习目标
在主题引领下,基于语篇研读和学情分析,研究团队进一步明确了本课时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细化单元学习目标2并进一步确定课时学习目标,即在第4-5课时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能够:
1.通过阅读文本,获取、梳理有关现在和未来机器人外形和能力的相关信息,并以信息结构图的形式呈现。

2.根据信息结构图,作为科技馆的志愿讲解员,向游客介绍机器人现在的状况,分享科学家对未来机器人发展的不同预测。

3.根据时代科技发展现状对文章的时效性进行批判性评价,并阐述自己对于未来机器人能否像人类一样思考的观点及理由。

4.小组合作,合理展开想象,绘制独特的未来机器人,并运用所
学语言介绍所设计机器人的独特外形与能力特征。

5.阐述为实现设想中的机器人所需要做出的努力。

以上课时目标充分体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叙写层次,目标1是
学习理解层面的,目标2和目标3是应用实践层面的,目标4和目标5是迁移创新层面的。

各课时目标间逻辑关联且层层递进,从知识建构、能力转化、问题解决到价值判断,融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为一体。

从学生主体出发,有内容、有方法、有路径,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

(四)明确途径,创设课时学习活动
研究团队围绕课时目标,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
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和空间,设计了由浅入深、关联递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实现由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

如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创设了“科技馆游学”这一真实情境,并贯穿学习活动始终。

在机器人Yiko的引导下,学生参观Robot Museum的三个不同房间(Reading Room,Sharing Room,Creating Room),带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深度参与并完成了一
系列进阶式学习活动(图2),落实既定课时学习目标。

在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情境下,学生以语篇学习为始,参与学习理解类和应用实践类活动,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获取梳理和概括整合,并基于结构化知识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和应用,促进知识内化并向能力转化。

最后,研究团队创设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创造性地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相互呼应,并服务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五)监测过程,实施课时学习评价
研究团队通过课堂观察、师生对话、评价标准、课堂习作、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融评价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收集、诊断分析,并及时提供相应反馈,从而对教学策略进行调节与改进,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改进。

1.课堂观察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特别是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时的行为表现,如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投入和专注、思考过程和观点是否合理等,了解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出及时的反馈或教学调整。

例如,在活动四Careful Reading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完成时间轴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完成机器人外形与功能相关信息的梳理。

根据观察情况,教师改变教学策略,不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分享展示,由其他同学给出评价和补充。

再如,在活动五Role—play中,教师观察学生的组内交流和课堂展示,判断学生对现在与未来机器人相关结构化知识的内化情况,以及能否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向他人介绍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根据观察情况,教师在接下来的环节适当补充相关词汇和句型表达,为学生的内化和交流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支架。

2.师生对话
良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随着学生心态的变换、情绪的升降、思维的逆转,机智地捕捉随时生发的教育良机,并对课堂中新生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特别注意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话语,开展生成性指导。

以活动一 Students share what they know about robots为例,师生对话实录如下。

T:What can robots do?
S1:Dangerous things.
T:For example?(超出预期,教师追问)
S1:……
S2:Study.
T:To help you do your homework? (教师追问,价值引导)S2:No.
当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预期时,教师可以选择用追问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这其中也包含着价值观的引导,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再如,在活动六Discussion中,讨论未来某一天机器人是否将像人类一样思考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再次提到机器人可能会有反噬人类的危险,教师没有“蜻蜓点水”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智能机器人可能造成的危害,让机器人为人类所用。

3.评价指标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成为评价主体,通过师生共建评价指标,让学生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评价指标由教师在课前进行先行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进行补充完善或精简调整,确保评价聚焦学习内容和活动目的。

例如,活动五Role-play,在汇报分享前,师生共同探讨A Good Sharer的评价指标,维度包括:“(1)Talk about shapes and abilities;(2)Follow the order: greeting —introduction—goodbye;(3)Speak loudly and use body language;...”,涵盖内容、结构和表达等方面。

按此指标,学生进行准备,教师对第一组汇报的学生进行示例点评,其他汇报组由学生进行点评。

再如,活动八Creation和活动九
Presentation,在绘制设计的机器人前,全班共同制定A Good Design 的评价指标,维度包括:“(1)Creative and useful ideas;(2)Rich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3)A beautiful and colorful picture;...”,关注设计的创意性和实用性、语言的丰富性和绘制的美观性等。

按此指标,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准备,教师对第一组汇报的学生进行示例点评,其他汇报组由学生进行点评,师生共同给出星级评价。

4.课堂习作
学生的课堂习作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现场输出成效。

在活动八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图片呈现拟设计的机器人的外形,并用文字对机器人的外形和功能进行说明。

教师观察和判断学生基于结构化知识完成写作的情况,以及所体现的主题和语言大小观念的建构情况。

通过图3可以看到,学生能够按照A Good Design评价标准,提出具有创意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设计,围绕拟解决的问题或需求以及机器人的外形和功能进行文字阐述,对主题小观念1中“畅想未来社会
生活”体现较为合理科学,对语言小观念1 中“谈论未来生活”“预测事物变化”和语言小观念2中的篇章结构及描述方式体现较好。

该活动对应的是单元育人蓝图中的输出活动2,使单元目标2通过本课时教学得到了落实和检测。

5.课后作业
教师通过复习巩固类作业、应用性作业、作品制作等帮助学生进
行理解内化与评价诊断,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诊断,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为教师后续继续完善本节课的设计内容做好铺垫,并作为下一节课或者下一个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

本课时作业包括1个必选作业和1个可选作业。

具体如下:
必选作业:Introduce the robot you drew in class. Record a video and send it to our WeChat group.
可选作业:What else about robots are you interested in? Search more information online and share with us next class.(Optional)
本课时作业不拘于纸笔,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

必选作业通过让
学生录制所设计机器人的介绍视频,兼顾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输出;将录音发送至微信群,能够让教师对课堂上未能有机会展示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方便学生间进行互评、互鉴和互赏。

可选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让学生找寻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机器人的信息并在下一节课进行分享,由此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诊断,也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兴趣点。

四、结语
本单元结束后,研究团队对本单元主要设计和实施教师进行了访谈,受访教师表示,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导下,能够更好地思考和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单元育人蓝图之下将目标—活动—评价一以贯之,系统规划和反思改进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和有效表达,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育。

有效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课程素养、教学素养和评价素养直接决定着“教—学—评”一体化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目前,“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待于英语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各位同仁共同开展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