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方法概论 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科研方法概论复习题
1、医学科学研究按照课题来源分类
●指令性课题:这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国家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的研究任务。
●指导性课题:国家及主管部门利用经济杠杆指导科研工作的方向,各种招标课题、鼓励申请课题、优先资助课
题等等。
●自选课题:研究者自行选定的课题。
这些课题是研究者发生兴趣或在科研、教学、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①立题②设计③实践(实验、试验)④整理⑤分析⑥报告
3、科研选题一般程序
提出问题→文献评述→形成假说→立项
(一)提出问题(初始意念)
(二)查阅文献
(三)建立假说建立科学假说是选题的核心与灵魂,假说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与否,
假说水平的高低决定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4、完整医学科研课题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①具有拟探索解决医学科技问题的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②提出科学假说或设想及其依据。
③为达到目标而提出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④完成目标所必须的资源条件(人、财、物和信息资源)。
5、实验设计基本三要素
①处理因素②受试对象③实验效应
6、实验设计原则
①对照②随机③重复④均衡
7、对照种类
(1)空白对照: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
(2)实验对照:对照组施加与试验组等同的非处理因素。
(3)标准对照:对照组用公认的标准方法处理作为标准对照组。
(4)自身对照:对照与试验在同一受试对象身上进行(部位,先后)。
(5)相互对照:不设空白对照及标准对照,而是几个实验组互相比较。
(6)其它:历史对照、配对对照、克隆对照等。
8、均衡化方法
⑴交叉均衡:是在实验单元中各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使两组的非处理因素均衡一致。
⑵分层均衡:用分层方法使各处理中的非处理因素得到均衡。
它是将非处理因素按不同水平分为若干单位组,
然后在每个单位组内安排处理因素。
9、随机原则
●通过随机可以克服研究者的主观随意性、主观意识及受试对象个体差异性对实验研究的影响。
●大样本可完全用随机化法分组, 小样本采用人为加随机法分组。
10、实验误差的控制
●设对照组
●合理确定样本数
●实验方法要标准化
●平行或重复实验
●增加主观指标的客观性
11、标准差及标准误的定义
标准差(单数标准差):一般用s d表示,是表示个体间变异大小的指标, 反映了整个样本对样本平均数的离散程度,是数据精密度的衡量指标;
标准误:一般用Sx 表示,反映样本平均数对总体平均数的变异程度,从而反映抽样误差的大小,是量度结果精密度的指标。
12、实验误差的种类
实验所得到的观测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值之间的差距。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过失误差
13、系统误差的特性及种类
系统误差的二个重要特性:
⑴单向性:偏差的方向一致(偏高或低);
⑵可消除性:找出原因,通过合理设计或控制原因,即可基本消除或减小至最小程度。
系统误差的种类:
①方法技术误差②仪器和试剂误差③条件误差④顺序误差⑤分配误差⑥分配误差
14、随机误差的种类
排除系统误差后随机发生的误差,包括偶然误差和抽样误差,具有可变性和不可避免性。
15、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尊重自主、切勿伤害、医疗行善、公平正义
16、医疗最优化原则
●疗效最佳
指诊疗效果在当时医学发展水平上、或在当地医院的技术条件下,是最好的、最显著的。
●损伤最小
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临床工作者以安全度最高、副作用最小、风险最低、伤害性最少作为选择的诊疗方法的标准。
●痛苦最轻
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前提下精心选择给病人带来痛苦最小的治疗手段。
●耗费最少
应当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卫生资源耗费最少,社会、集体、病人及家属经济负担最轻的诊疗措施。
17、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涉及系统地进行人体生物学、卫生和疾病等方面的研究。
设计临床实验是为了创造或增加普适化知识。
包括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和归纳对他人有用的普适化知识
目的:获得有助于改善医疗保健或公共卫生的知识,从而为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服务。
参与临床研究的受试者则不一定从中受益
临床实践:为了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且预期确实能实现上述目标
目的: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患有的基本或症状进行诊断、预防、治疗或对患者进行护理,
以满足个人或群体的需求并使其受益。
18、气溶胶(aerosol)
指固体或\和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其中的气体介质称为连续相,通常为空气;微粒(particles)称为分散相
19、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
根据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性分四级:
Ⅰ级:指危害性最低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Ⅱ级:指中等危害的生物因子,多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Ⅲ级:指能引起个体的严重感染,但不易在人群中传播扩散的生物因子;可用抗生素治疗
Ⅳ级:指能引起个体和群体严重感染,难治疗
20、实验室感染事件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事故性感染,一般是因为试验人员操作过程中的疏忽,使本来接触不到的微生物污染环境,直接或间接感染实验人员。
第二种是实验室动物引起的感染,是由于实验人员接触了被微生物感染的实验动物导致的感染。
第三种类型是气溶胶导致的感染,是由于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以气溶胶的形式飘散在空气中,人呼吸了这种空气造成的感染。
第四种类型是人为破坏,生物武器可以说是一种人为的实验室感染。
21、生物安全水平(biosafety level, BSL)分级:
1. BSL-1 实验室:基础实验室。
无特殊要求
2. BSL-2 实验室:基础实验室。
配备高压灭菌设备,着专用工作服,带乳胶手套,生物安全柜(A2级)内操作
3. BSL-3 实验室:高度安全实验室
4. BSL-4 实验室:最(高度)安全实验室
22、生物恐怖威胁的分级
按美国CDC的标准分三级:A 级:最大危害 B 级:中等危害 C 级:最低危害
23、科研记录定义
是对科研实践全部过程的客观、全面、准确的科学描述。
特点:客观真实性——是记录的灵魂
全面完整性——是记录的基本要求
科学准确性——体现记录的价值
24、科研记录要求:
具有可溯源性:任何专业人员,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看得懂记录的全部内容;
具有可重复性: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任何专业人员都可重复出所记录的全部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具有科学严肃性:是研究生科研工作轨迹的真实记录。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