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标题中的语法省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新闻标题中的语法省略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
20070501
摘要
人类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演进到复杂,又从复杂升华到简练的过程。
节省词句,力避重复为特征的省略结构,是使语言达到简练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省略历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新闻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开始连篇累牍地研究“新闻语体”。
新闻语言一般是被看作是语言的一个功能变体,或者说是一个语域。
所谓“语域”即“指按其使用情景定义的语言变体,例如有科技英语、宗教英语、正式英语等等。
”①新闻标题作为新闻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运用的特点与人类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相一致,但标题语言比通常语句更经济。
本文选择新闻标题作为研究对象,选题是从语体角度切入的,并进行了次语体的区分,即限定在新闻标题内。
本文拟以语言运用为发韧点,把省略放到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中去观察分析,以求对其在新闻语域中的具体使用有一个较为理性化的认识,并尝试运用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相应理论进行解释,试图探索出在新闻标题这一特定的语域下省略的具体形式、原则以及功能。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了选题的原由、意义及研究方法,标题和省略的研究概况,并对本文所研究的“新闻标题”一词做了界定。
第二章:新闻标题中语法省略的形式考察,包括虚词的省略,以助词、介词、连词为考察对象;时体标记的省略,标题由于称名性的追求,大量报道性标题在陈述时,往往省略时体成分采用动作小句的形式;未知信息的省略,新闻标题不仅省略已知信息还有未知信息,未知信息即阅读正文前不为读者所知同时也是读者关注较少的信息,这类信息往往是句子的重要成分,如主语、宾语;粘着结构造成的省略,这类结构为标题所特有,文章从时间、空间、事物事件、逻辑四方面考察这类结构的省略特点。
第三章:新闻标题中语法省略的方法和原则考察。
文章归纳的省略方法有以下四种:成分省略法;句式变换法;词的功能转换;意合法。
省略原则包括需要的原则、明确的原则和词语模块搭配的原则。
第四章:新闻标题语法省略的修辞功能考察,修辞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简洁词面、概括吸引、阅读引导、协调韵律。
结语:首先对全文内容作了综述,然后提出今后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新闻标题中省略的歧义结构、由标点符号引起的省略、简缩词的运用等问题。
关键词:新闻标题;省略;语法;修辞;
①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0:126.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language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vement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 and has also taken a big leap from complexity to concision. Ellip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make language be concise, so scholars have been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study i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s language, linguists start to study news language continuously. News language is usually seen as a functional diversification of language, or a single context. Context is a language diversification according to specific scenes, such as technological English, religious English, and formal English etc. As constitute of news language, although news headline works consistently with human language’s economical principle, it is more economical. This article takes news headline as the subject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language’s types and also makes subdivision of language’s type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ellipsis in actual circumstance to get a rational conclusion and explore specific shapes, principles and functions of ellipsis in news titles by semantic, pragmatic and grammatical theories. This whole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ChapterⅠ:This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asons and significance of selecting 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and general study situation of title and ellipsis. In addition, it defines the phrase “news title” in a specific way.
ChapterⅡ: This part deals with the forms of ellipsis in news titles. It includes ellipsis of empty words, tense, unknown information and adherent structures. In the aspect of ellipsis of empty words, we take auxiliary words, prepositions and conjunctions as the subject. Because of the need to pursue appellation, lots of reportorial titles omit elements of tense with the form of small sentence. Ellipsis in news titles not only includes known information but also interferes with unknown information which is the kind of information people don't known and pay less attention to. It always takes important statue in a sentence, such as subject and object. Ellipsis caused by adherent structures is peculiar to titles. We discuss this grammatical phenomenon from four parts, including time, space, thing and logic.
Chapter Ⅲ: This part is about the inspection and study on the means and principles of ellipsis in news titles. Ellipses in news titles have such four means as elements omision, sentence pattern transformation, change of word’s function and meaning explanation. Ellipsis in news titles must accords with the principles of need, definitude and words arrangement module.
Chapter Ⅳ: This par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rhetoric functions
of ellipsis in news titles. Rhetoric function mainly manifested in four aspects: brief expression, attractive generalization piloting way of reading and harmonizing the rhyme
Conclusion: This part gives the summary of the whole thesi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questions for further and deeper study, such as the advanced study on ambiguity structure, the forms of ellipsis resulted by punctuation and appreciative words.
Key Words: News title; Ellipsis; Grammar; Rhetoric;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的原由、意义其方法
1.1.1选题的原由
省略是话语中的常见现象,同时也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对象。
人们对于省略的研究横跨语法、语义、语用三大领域。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语言学者对省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省略的定义、种类以及会话语言中的使用特点等方面,缺少对省略在某一特定语域中的专题研究。
语域是语篇针对特定的交际场合,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功能变体。
它是多种参数语篇、语场、方式和基调的综合体现,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篇方式变体。
新闻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研究也就有着自己的特点。
为了挖掘特定语域下的省略的表现形式,本文将利用语言学原理在特定的新闻语域下对省略进行专题研究。
1.1.2研究的意义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还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作为社会现象的人类语言,具有一切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为社会服务。
语言研究工作者的目的也应该定位于为人类交际服务。
本文写作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新闻标题中省略语法特点的考察使语法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考察分析标题的省略特点,探索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来指导标题的制作并帮助人们认识标题和赏析标题。
同时,研究对于计算机识别标题、准确理解标题,进行中文信息处理和标题英文的翻译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胡范铸先生说过“对于中国新闻语言研究来说,直接关注新闻语域中的语言运用问题,直接为新闻行为的语言交际问题提供解释模型,提高中国的新闻语言生活质量,也就是为帮助新闻语言的说话者更有效的说话,帮助新闻语言的听话者更有效的听话,才是真正的新闻语言研究”。
①本文将结合普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对新闻标题中的语法省略现象进行全面考察,以期挖掘出新闻标题有别于非新闻标题语言的规律而直接服务于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接受者。
1.1.3研究的方法
研究新闻标题,应该研究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主要新闻媒介的标题的内容。
但因电视、广播的新闻标题具有瞬间性的特点,不便于语料的采集。
因此,
①胡范畴.试论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J].修辞学习,2006,(1):3.
本文主要就报纸新闻标题进行研究。
文章对于新闻标题的省略研究将从多种报纸中采取语料,采取广地域、广种类的引例方法,避免由单一报纸引起的局限性而使研究更加全面更加有说服力。
语料主要来源于具有代表性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新民晚报》、广州《羊城晚报》、北京《北京晚报》和湖南《三湘都市报》。
时间跨度为2000年—2006年。
本文的论述主要是在定量的基础上采取对比的方法。
对比即进行差性分析,从差异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包括标题语言和非标题语言之间的对比和标题语言与新闻正文的对比两种。
对标题语法省略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必然要运用量化的统计分析,本文的统计数据来自于中华资讯行媒体库(http://)。
1.2新闻标题的界定
研究新闻标题,首先要界定新闻标题这个概念。
新闻标题通常简称为“标题”。
《辞海》对“标题”的解释是:新闻工作术语。
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通常特指新闻的题目①。
《现代汉语词典》对“标题”下的定义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
②《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对标题的理解。
新闻标题即专指报纸、通讯社、电视台传播的新闻的题目。
“标题”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标题一般包括一切具有新闻性文体的标题;狭义的新闻标题则仅指消息、通讯,甚至专指时事性质的文体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传播的标题。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狭义的新闻标题,其定义如下:在新闻传媒中(特指报纸)用来揭示、概括、浓缩、评价新闻或文章的一段文字,它放在正文之前或最显著突出的位置,所用字号一般大于正文。
也就是说,新闻标题具有两重性:一是从属性,即新闻标题植根于新闻之中,是新闻中重要而有价值的那部分事实的浓缩和揭示,它依托于新闻而存在,没有新闻主体就无所谓标题;二是独立性,即标题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宣示表达作用,读者如果只看见标题而没看新闻内容,往往也能从某一方面了解这条新闻所要传达的信息或了解所要阐明的观点,这种特性在标题作为目录和索引时特别明显。
另外,新闻语体按照体裁的不同又可分为消息、通讯、人物特写、调查报告、采访杂记、新闻评述等。
我们在讨论标题时(不包括报纸上的散文诗歌)就不再进行体裁上的区分,统称为新闻标题。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930.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8.
1.3新闻标题研究概况
新闻标题的语言研究,是应用语言学中新闻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往发表的专业论著的统计情况来看,语言学研究方向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规范”研究
“语言规范”研究,即从汉语语言规范的一般性要求出发,对新闻标题的文字、语音、词语、句法的规范化做出批评,以提醒失范的语言回到规范上来,保证语言的健康。
如:《报纸标题的语言失范及及解决方法》(朱军、盛新华《新闻界》2006/04)、《新闻标题语病原体例析》(顾银乔《语言新圃》2006/04)、《新闻标题中文言词语误用浅析》(顾光遂《写作》2004/17)等。
2.“修辞方式”研究
修辞方式研究多关注于修辞的艺术、具体修辞格在标题中的运用以及运用修辞格达到了什么效果等,成果颇为丰硕。
如彭朝丞于1994-1997年在《新闻与写作》上连续发表了36种辞格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其中包括引用、衬托、反复、回环、夸张等。
研究新闻标题修辞方式的论文还有:《修辞方式在新闻类标题中的运用》(董义《修辞学习》2002/4)、《新闻标题制作的十种对比方法》(赵刚健《修辞学习》2002/03)、《新闻标题的辞格运用》(卢巧琴《新闻实践》2004/08)等。
3.“语言艺术”研究
“语言艺术”研究即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探讨新闻标题的美学意蕴,包括新闻标题的音乐、形式、意境研究等。
这类论文涵盖面较广,新闻学者和语言学家都有所涉及。
如《新闻标题的语言美》(蔡之国《阅读与写作》2006/10)、《民生新闻的标题美》(李红《新闻前哨》2006/09)、《新闻标题的语境美》(鲁晓霞《新闻学好者》2005/07)、《平中求曲—新闻标题艺术的精髓》(赵刚健《新闻战线》2003/02)
4.“标点符号”研究
“标点符号”研究即研究新闻标题中标点符号运用的规律以及一些突破常规性的用法。
这类文章实用性较强,研究成果颇丰。
如:《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用法》(尹世超《语文研究》1992/03)、《标题符号在新闻标题中的特殊功能研究》(赵刚健《修辞学习》2000/01)、《疑问式新闻标题研究》(盛新华、田琳《新闻界》2004/06)、《谈冒号在新闻标题的运用兼及冒号的定义》(张琪昀《汉语学习》1996/03)、《新闻标题的引号用法》(杨晓红《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02)等。
5.“句法、语义特征”研究
“句法、语义特征”研究即根据汉语语法的一般特点,把对汉语语法的一般性认识推广到受限的新闻标题中,研究哪些特征与汉语一般特征不同,并解释适应新闻语言中特殊语法现象的原因。
根据清华期刊网的数据,发现研究这一类的文章较少,占论文总篇数不足10%。
如:《浅析“动宾式动词+处所词”结构的新
闻标题》(曾建生《广西社会科学》2005/01)、《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带宾语的语义研究》(盛新华、朱军《湘潭大学学报》2006/06)、尹世超《说标题动作及相关的标题格式》(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和《报道性标题求简中的成分删减与句式变换》(中国语言学报1997年第8期)、刘云《篇名中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和《篇名中的隐含型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等。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目前对标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关标题语法的学术论文较少,标题辞格使用艺术一类的内容谈得比较多。
目前我们发现的对汉语标题语法研究最全面的著作还只有尹世超先生的《标题语法》一书,著名的语言学家陆俭明先生把它称之为国内第一本专门讨论汉语标题语言的著作。
省略是新闻标题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已被广泛运用于标题的制作当中。
研究省略在特定语域下的语法形式将有助于提高省略的全方位研究。
1.4省略的界定
省略是言语中的常见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由于训诂释义的需要,就已经在《礼记·中庸注》提出了“省文”的术语,但这一阶段的省略研究还不成系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训译经籍,不是为了研究语言,具有浓厚的训诂学色彩。
真正系统研究省略的学者是马建忠先生,他的著作《马氏文通》的出版揭开了省略研究的新篇章。
书中归纳分析了省略产生于议事论道、对语答问、命戒、承上命令或避重名等,并认为存现句和其他非主谓句没有省略起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作者突破了省略局限于语义阐释的窠臼,开始借用西方语法理论对省略进行自觉的、系统的研究,并结合修辞提出了省略有“文势直贯”的修辞功能。
随后,黎锦熙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也提到了成分缺失的省略句,他认为主语、宾语、谓语、补足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并归为六类省略方式。
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都较为详细地把汉语中的省略现象进行了分类描写。
随着《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的出版,吕叔湘先生对省略的定义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成为了省略最为标准的定义。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也是沿引此定义。
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以及转换生成语法、话语语言学理论和语篇语言学的不断引进,人们对于省略的研究也逐渐系统、精细。
省略研究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很多学者对于省略的判断标准开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人们关于省略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逻辑语义标准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说:“一个句子在事理逻辑上照理应该有的
成分而在字面上却没有,这个语句就不完整,就有所省略”。
①王维贤先生在《谈省略》中也提到了意念上的省略,由于这类省略的判定标准会因人而异地随意推究,可能造成无句不省。
例如:“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王维贤先生认为这句话如果对后人讲得补上“1940年”这个时间和“延安”这个地点,这句话才完整,单从意念上讲,“新中国”里还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
②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专从逻辑语义上来判定省略,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省略句,而且也不可能对省略的成分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2.结构标准
朱德熙先在《语法讲义》中也指出:所谓省略指的是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没有出现,汉语中大多数话语都是自然句,因而极少有省略现象。
他认为:“省略的说法不宜滥用,特别是不能因为一个句子意义上不自足就主观地说它省略了什么成分。
”朱先生举了两个省略的例子,一个是动补结构中“得”的省略,另一个是量词的省略。
③朱先生扬弃了逻辑语义的判断标准,而从句法的结构的“合法性”来谈省略,对省略系统的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2000年出版的张斌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也认为省略仅与句法平面有关,省略是句法结构成分的删略,只有那些句法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没有出现才是省略。
④
3.可添补标准
吕叔湘先生对于省略是这样定义的:“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了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
这样,才能说明是省略了这个词语。
”
⑤吕叔湘先生利用语境来对省略进行定义,对以后省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然而从理论上说,添补的标准没有明确的依据,有时难免带上主观色彩。
4.深层语义结构标准
赵世举先生在《关于省略句的判定标准问题》中提出:“省略的参照系应该是与该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相应的句法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句子省与不省是相对于它应有的与深层语义结构相应的语法结构而言的。
比如,看一个桌子缺不缺腿,是就它本来应该有几条腿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其它桌子而言的。
省略句是在具体语境的制约下,经过对现有句法结构进行省减压缩而最终形成的较为简略的话语句子。
”⑥
郑远汉在《修辞风格研究》中说:“省略句即话语成分或语义成分有所省略的
①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0.
②王维贤.说省略[J].中国语文,1985,(6):73.
③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0.
④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4.
⑤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7.
⑥赵世举.关于省略句的判定标准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98.
话语句子”,①并提到分析句子中的省略不能用主观理想化模式去追求,而是要求从话语句子的实际出发。
很明显,郑远汉先生关于省略的“完整式”并非指称于理想意义上的“主语+谓语”式的结构完整句,而是从特定语境下语义表达所需要的完式来说的。
客观地说,以上所举的这些省略的定义,从各自所站的那个角度来看,都是合乎省略某个层面实际的。
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所提出的:语言只要不妨碍理解,省略是完全可能的,省略的可能性也是各种各样的。
②所以,基于不同的划分标准,省略的种类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可以看到,省略的研究正经历着从语义语法到语用维度的转变。
从语用上研究省略的文章有杜道流《会话省略中的焦点控制及句法语义影响》,陈通《省略的语用研究》,邵敬敏《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等。
我们认为,要想对省略下一个可靠的定义,必须对省略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并且必须立足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进行研究。
因此我们对于省略的判定标准如下:
省略是言语使用的结果,它是话语成分有所缺省的现象。
它的句法标准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即省略成分是确定必补的,补出省略成分后,句子意义不变;语义标准是一定语境下对应的其内在的深层语义结构,其省略的部分是可以补回的;语用标准则是汉语的语言习惯,它包括那些可用而不用的情况和该用而不用的情况。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后者,即在语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在非标题语言中用了,而在新闻标题中省略了的情况。
语法省略是相对于语义省略和语用省略的。
王维贤先生曾提出过三类省略:结构上的省略、意念上的省略和交际上的省略。
这三类省略依次分别对应语法省略、语义省略和语用省略。
本文的语法省略主要区别是语义上的缩略词的省略和有上下文、对话语境的语用省略。
①郑远汉.省略句的性质及其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8,(2).86.
②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12.
第二章新闻标题中语法省略的表现形式
2.1大量虚词的省略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的总论中对汉语的语法特点作过精要的阐述。
其中,就谈到了虚词的省略。
吕先生在文中给省略作了以注解:这里所说省略,是可用而不用的意思,不是该用而不用的意思。
①本章对虚词省略的讨论将对以上两种情况综合进行讨论,并以“该用而不用”这种情况为重点阐述对象。
2.1.1助词的省略
助词是附着在其它语言单位上的,表示一定辅助性附加义的虚词。
②它们可以按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等。
本节将对语言中出现频率高的结构助词“的”和动态助词“了”在新闻标题中的省略情况进行讨论。
2.1.1.1的
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
“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偏正关系与其它关系;二是强调其前面词语的修饰性、领属性和描写性。
但也不是所有的名词性偏正结构都一定要用“的”字来表示,定语与中心语加不加“的”有一定的灵活性。
该用“的”与不用“的”的一些规律,主要是针对那些“的”字可用可不用的场合。
在日常语句中,虚词“的”使用率非常之高,但新闻标题中的“的”由于领域的不同,在大部分情况下都省略了“的”。
非标题语中结构助词“的”的有无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强制性的,新闻标题由于特殊的性质和要求在很多情况下都突破了这种强制性的要求。
在研究“的”的使用情况上,本文关注的是那些在非标题语句中要用和倾向于用“的”,但在新闻标题中却偏偏没有使用“的”的情况。
1.名词性词语作定语“的”的省略
第一种:名词+谓词性词语
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关于偏正短语的章节中,他们提到了一种特殊的偏正短语:中心语一般是双音节的谓词性词语,修饰语常常是名词性的,一般有助词“的”。
这种偏正结构是一种书面语格式,它的独立性很差,只能做主语、宾语。
非标题语言中需要强制性的带上“的”。
③而在新闻标题中这种结构以不加“的”为其常见形式。
例如:
(1)国家信访局力促群众信访问题解决(《人民日报》2005年4月16日)
①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
②张斌.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社,2002:167.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