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湘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讲复习脉络: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①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②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①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
②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自然地
对土壤的作用
理要素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
(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2)南方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南方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故呈酸性。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
要素
相互影响典例
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
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
气候
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
→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
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湖泊多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
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
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
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2014·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灌木植物 1 1。
00 1.00 1。
00 1.00
数量草本植物 1 1.18 1。
20 1。
21 1。
23
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
09 1。
10 1.12 1。
11 草本植物 1 1.47 1。
55 1。
52 1。
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
99 0。
98 0。
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
58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思维流程】
1.A2。
D 3.D[第1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①正确,②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③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④错误。
故选A。
第2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上升。
故选D。
第3题,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少、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有萎缩的趋势;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有繁茂的趋势.故选D。
]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
的表现
举例说明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具
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地
理要素之间的协
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遵循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规律,
并以此指导人们
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
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青藏高原隆起产生的影响
全球共同努力保
护人类共同的家
园-—地球
●考向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4·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图流程】
【答案】 1.B2。
C
3.(2014·江苏高考)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
D[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征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则岛上环境应该是高温干燥.]
●考向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m.R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主要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5~6题.
5.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6.下列有利于人类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叙述是()
A.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衡
B.毁林垦荒,获得一些新的耕地
C.积极围湖造田,以解决粮食不足
D.捕捉所有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
5.D6。
A[第5题,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了自然规律。
图中没有显示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第6题,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环境,会使环境恶化。
捕捉所有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不利于生物进化和优胜劣汰,没有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