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历史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十自拟论题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第41 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十、自拟论题类
2016 年全国卷第41 题继续保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从1 卷的“制度构想题”、2 卷的“玄奘和鉴真出游题”到3 卷的“自开商埠题”,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

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

【真题示例】
1.(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然后选择史实依据加以论证,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 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答案】
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 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

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美国1787 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

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

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

其中“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1689 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

“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

论题三: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

阐述: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直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

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

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斗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政体。

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一并建立起代议制,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制度构想为理论上的探讨,要转化为政治实践还需与国情结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论题四:启蒙运动与美国新体制的确立阐述:盛行于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很多制度构想,如人民主权,民主共和还有三权分立等,这些思想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世界。

而美国的开国领袖们就接受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并在美国这个没有封建社会残余的环境里构建新的体制。

这些新体制基本上就是启蒙运动的实践。

如根据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设计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制度,有效的维护了民主,防止暴政;又如根据人民主权思想,美国设立民主共和制,总统制等,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有任期限制。

结论:美国的新体制有效的维护了美国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的发展,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模拟练习】
1.(2017•广东省惠州市2017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 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目的设问“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可知其意在让考生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归纳出报刊发 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然后用史实进行阐述。

如论题:1890—1920 年间的中国报刊推了动中国近代化 的发展。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 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 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 化。

【答案】参考示例:(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论题一:1890—1920 年间的中国报刊推了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 分)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 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4 分)
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 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4 分)
论题二:1978 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4 分)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4 分)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 时间
1890—1920 年
1950—1970 年 1978—至今 情况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
《人民日报》(党报党 《人民日报》《红旗》
报 )、《 新青年 》(陈 独
刊)、各种专业性、娱 代表刊物、创办人
(党报党刊)、《文汇 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
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
报》(综合性日报)
共创办了近 120 种报刊 般创办起来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
主要内容 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 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 济建设的报道中来,
刊物陆续问世 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材种类日渐丰富。

(4 分)
2.(2017•湖北省荆州市2017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

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

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 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然而,
20 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碗,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此题属于开放式小论文,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既可以依据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6 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进行论证;也可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加以论证;还可以反驳该学者的观点,认为四个要素没有导致20 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须要依据所列考点,结合具体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1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6 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

(2 分)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髙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 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答出三个维度9 分)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 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

(1 分)
示例2:
观点:16 世纪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论证:①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
“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②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③科教体制:16 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④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

总结: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1500 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示例3: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20 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

论证:①政治:20 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②经济:20 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法治:20 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如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摆脱经济危机:④社会:20 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20 世纪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乃至强化,西方世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

考生有其它论题,可参照给分。

3.(2017•四川省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2017 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41)(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

(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考点】清政府与西学
【解析】此题属于归纳论点并阐述的探究题,首先需要从提供的材料归纳观点,可以从接受西学的过程归纳: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也可以从历史发展的实质出发归纳: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其次是对归纳的观点进行阐述,均可以从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阐述,需要结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列强的侵华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归纳背景,从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归纳过程和实质,如果选择的第二个观点,还需要说明其结果。

【答案】总体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白材料,且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

(3 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
理。

(6 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3 分)示例1:
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

(3 分)分析: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1 906 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9 分)
示例2:
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

(3 分)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

(9 分)
4.(2017•江西省2017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测试•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了以下探索。

薛暮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受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支配的,国家计划用来调节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决定意义的经济活动,价值规律起辅助作用。

他认为,过分强调计划并达到否定经济核算所能发挥作用的程度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只要是社会化生产,价值规律就仍起作用,运用它为人民造福是必要的。

孙冶方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在没有自由市场或自由市场受约束的条件下变得不灵敏了,但它存在着,我们更应重视它,并通过计算来发现、掌握它。

王亚南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性,基本上无需随市场供需变动,因此不致受价值规律自发运动的支配。

薛暮桥认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范围过分扩大,可能对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恶果。

国家在调节生产和流通时,必须掌握正确的价格政策。

国家既不应不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任意违反等价交换原则,也不应滥用价值规律来调节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计划与市场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材料展示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学家们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规律的探索的不同观点,观点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①认同计划经济作用,市场经济起辅助作用②肯定计划经济作用,并应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根据材料限定只要在中国现代史的范围,答题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①建国初期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的探索;②建国初期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探索;③建国初期经济学家们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④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等多重角度;可结合相关史实论述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经济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以示例1 为例:论题:20 世纪
五、六十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探索。

阐述:①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的态度:
大多学者都强调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起主导甚至决定作用;但也有的学者认识到过分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市场、商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②原因:理论界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③影响:可能对国民经济造成恶劣影响,这些理论研究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期间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 分),概念解析准确,要求分解全而、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 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而;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0 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1: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探索。

(2 分)理论界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 分)加之我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 分)大多学者都强调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起主导甚至决定作用;(2 分)但也有的学者认识到过分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市场、商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可能对国民经济造成恶劣影响。

(4 分)这些理论研究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期间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

(2 分)
示例2:20 世纪五、人六十年代,我国学者对市场作用的探索。

(2 分)理论界通过我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2 分)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文革”期间的国民经济教训,(2 分)少数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市场调节、运用价值规律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 分)反对过分强调计划经济,因为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一探索没有取得更大进展,(2 分)但为改革开放后,建立礼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目标作了铺垫。

(2 分)
示例3: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2 分)
20 世纪80 年代,学者们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缺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计划经
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体制;(2 分)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在市场体制上思想解放;(2 分)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 分)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将礼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具体化;(2 分)21 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

(2 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考生有其他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表述,酌情给分。

但本大题学牛总得分不得超过12 分。


5.(2017•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7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国时期,恰逢乱世,人们又强烈认清自己的意愿,而历史学的作用恰如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了很多著名的史学家,如王国维、陈寅恪、傅斯年、胡适、唐德刚等。

——摘编自风凰网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困绕“社会变迁与历史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历史学
【解析】根据材料得出近代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产生了诸多近代史家,可围绕“社会变迁与历史学” 为主题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作答:①近代社会变迁对史学家的价值观念、民族和社会使命感的影响,从 而诞生了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史家。

②近代社会变迁对史学研究内容的影响,史家开始突破对传统经 学的研究、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③从近代社会变迁对史 学研究方法的变化上来看,近代西方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西方先进的史学方法传入中国,史家开始 用革命史观、现代史观、世界史观等多元的角度看待历史演进过程。

④近代社会变迁对史学的作用的 影响,近代中国内忧外患,近代史学研究有服务于救亡图存的一面。

【答案】
(1)民国初年,由于政治的持续动荡的相关史实
①1912 年至 1928 年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包括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北 伐战争等;
②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峙。

包括国民革命运动、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③列强侵华的相关史实。

包括‘二十一条’,一战后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涉及侵略中国的内 容,1931-1945 年间日本侵华的史实,美国侵华特别是抗战胜利后的相关侵华史实等。

(2)历史学发展的相关史实
①以中国经学为基础之传统史学的没落;
②是由梁启超倡导,以现代观念为指导,以史纂为主,与同时代西方新史学接轨之“新史学”产生;
③是以“科学”观念为指导,以史料的整理考据为主,与乾嘉汉学和西方汉学关系密切之“新史学;
④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政治和文化斗争背景中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

突出革命叙事,反对 分值
要求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 1~2 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 10~12 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7~9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
整、清晰,文字通顺。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
4~6
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精,或无关系;结论错误:
0~3 没有逻辑性。

文字不通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