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论文(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心理学论文(2)
新闻心理学论文篇二
《浅析心理学在新闻采写中的运用》
【摘要】在新闻采写活动中记者占据着主导地位,记者情绪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新闻活动的开展,所以新闻采写要做到不偏不倚,记者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要增强移情和应变能力,把握好采访表情,发挥主动精神,让新闻报道做到公正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关键词】情绪移情首因效应
目前,我国新闻界,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然而新闻心理学较多关注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素质的研究,而对记者自身在新闻采写中的心理特征的研究涉及较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冷场、尴尬的局面,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调整自己的采访情绪、表情去应变?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如何让采访变得简单、顺利?记者的移情应急能力的提高对新闻工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在新闻界前辈的新闻活动中汲取养分,通过研究,一一理清。
一、心理素质在新闻采写中的重要性
新闻工作者要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能够在任何艰苦条件下与被采访者打交道。
记者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的本领,让他们觉得可亲可信,有话要告诉你。
这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新闻写作的时候,把握好记者自身的心理,这样有利于记者采写的新闻不掺杂着个人的好恶,确保新闻报道做到不偏不倚,更好地发挥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二、新闻采写中,记者心理波动的产生及原因
记者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往往会遇到突发事件,如果缺乏临场应变能力,会给新闻的顺利采写带来障碍。
1、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记者不能驾驭自身的心理
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的采访是在紧迫的心理下进行,有些记者为了追求视觉的冲击力,摄制一些血淋淋的画面,这给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缺乏人文关怀。
而在新闻写作时,一
味地渲染、煽情,会造成同样的负作用。
2、记者的情绪影响新闻采写的顺利实现
所谓情绪,从心理学来看,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情绪来源于客观实际,是对人的认知活动的一种折射。
在同一新闻事件中,记者受过去的经验制约以及不同的认识和愿望系统影响,也会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的这种带有情绪化的心境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甚至于让真实也大打折扣,有时还会使新闻采写变得困难。
那么产生这样情绪的原因有哪些?
(1)记者的激情。
所谓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促的情绪状态,通常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
记者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因为出现了某种不合自己心意的现象,便产生了过度的狂喜、暴怒,这些都是记者的激情的表现形式。
(2)记者的心境。
心境是指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感染上了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其特点是具有弥散性。
所以说记者的心境好坏直接影响其在新闻采写活动中的情绪色彩。
比如,某记者因为某篇新闻报道失实,导致了记者情绪的低落,如果该记者不能很好地调节自身的心境的话,他会在接下来的新闻采写活动中愈发糟糕,新闻采访就不会顺利进行,新闻写作也不会如实表达。
影响记者心境好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记者自身的心理素质。
记者自身心理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记者的心境;其二、记者自身的修养。
这种修养包括思想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的高低。
(3)记者的性格。
记者性格属于外向型还是内向型,都会对其采访情绪产生影响。
例如,在某次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因为抢机位而与别的记者发生冲突,对于,某些性格外向的记者来说,可能与对方商量,而对于某些性格内向的记者来说,可能因为没有抢占到有利位置而一个人独自生闷气,甚至会动粗。
这样,便会影响新闻报道质量,甚至会导致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空手而归。
(4)记者的应激。
所谓应激指的是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一旦记者遇上突发事件,而没有较强的应
变能力,不能迅速调节紧张情绪,这极易给新闻采写工作带来损失,而且还可能使记者的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比如,在某次重要会议上,一位摄影记者在会场拍摄,在转身时一不小心把某位重要领导的茶杯碰倒,水泼撒到该领导的裤子上。
由于情况突然,当时记者就站在原地,动也不动。
该领导去更衣间换裤子,导致会议中断了好几分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事后很长时间,这位记者一直不能走出这件事情的阴影,严重影响了该记者现场和以后的新闻采写活动。
产生这种应激不及时主要是记者自身的原因,首先是记者在心理没有应激意识;其次,记者反映能力迟缓,不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3、记者自身的意志力弱影响新闻采写的效果
意志力就是坚持到底,不怕困难和干扰。
某些记者的意志力薄弱,渐渐成为新闻采写过程中的拦路虎。
比如,记者跟随登山运动员进行体验式采访,在采访中,某些记者因为怕累,而选择放弃体验。
即使事后该记者完成了对这些登山运动员的采访,但报道效果绝对不会有亲身体验后的报道效果好。
而产生意志力差的原因主要是记者自身深层次的心理异变。
4、记者自身的心理特征影响新闻的价值
在新闻的采写活动中,记者自身的心理特征也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
比如,某记者在一次采访政府部门的表彰会上,发现身边的一位同事在这次表彰的名单之列,在妒嫉心理的驱使下,自己便草草应付,同时也削减该新闻的新闻价值。
导致该记者做出这样的原因:其一是该记者自身的思想品质有问题。
其二是该记者没有调整好自身的心态,没有健全自身的心理。
三、记者对自身心理的调整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根据不同对象的变化,如何避免心理异变?怎样才能使新闻采写活动顺利开展?
1、调整好自身的采访表情
采访表情指的是记者情绪的外部反应。
它对记者心理的自我调节,搞好新闻报道是大有帮助的,但记者在新闻采写活动中,也要对采访表情运用的适度、得当。
记者的采访表情会对被采访对象产生微妙的
附加效应,引起他们产生与记者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所以记者适当的调解采访表情,能有效地引导采访气氛向融洽、和谐的方向发展,促使记者后期的新闻写作顺利进行。
(1)采访领导人、社会名流等上层人群时,记者要做到不卑不亢。
在一些党和政府领导人、社会名流面前,有些记者会感到紧张,说不出话来,新闻采访便会受到阻碍。
而成熟的记者则与其截然相反,语言流畅,动作自然。
(2)采访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时,记者要做到不盛气凌人。
在新闻采写活动中,记者要在心理上以平等的姿态看待被采访对象,这样才能促使整个新闻采写活动和谐。
比如说,记者在采访一位残疾人时,可能会因为采访对象的残疾或者相貌丑陋,而抱之以不屑,甚至蔑视的目光,这样会伤害到被采访对象的自尊心,也会给记者后期的新闻采写工作带来不便。
相反,把该采访对象当作朋友,以平等的身份与之交谈,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采访特殊人群时,记者的采访表情要视情况而定。
在采访中,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人群。
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作特殊处理。
比如说,要采访一个因为救落水小孩而牺牲的群众的妻子,就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音和语调。
记者在采访时,语调要低沉,心怀敬佩之情,让其心理得到安慰,这样新闻的采写活动才能顺利进展。
2、讲究“首因效应”,争取被采访对象的信任
首因效应又称为最初效应,指的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印象。
被采访对象可能会根据自己对记者的第一印象而选择是否接受采访,或与记者进行深层次交流。
所以说,记者要从心理上对“首因效应”足够重视,这样新闻信息的获取才能最大化,新闻采写活动才能深入进行。
3、充分发挥记者的主动精神
新闻线索是进行新闻采写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而获得的途径,一方面是受众的报料,另一方面是要记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出击。
记者要彻底从思想上改变等、靠、要的传统新闻采写模式,这样有利于记者发现、采访到更深刻、更细腻的新闻。
比如说,我国某著名足球报派遣记者去英国采访有中国球员郑智所效力的查尔顿俱
乐部的英冠比赛。
当天的比赛郑智并没有出场,于是记者便主动出击,对此事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发现原来是因为郑智脚踝受伤,这样的新闻报道出来,打消了球迷们的猜测和不满。
4、记者的预见性心理不可忽视
记者的预见性是指记者在某一新闻事件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事件发生的态势,以及能事先对该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提前作出判断的能力。
这种预见性能力是记者适应当今新闻爆炸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其新闻采写能力的重要体现。
2008年,我国境内出现了罕见的雪灾,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所不同的是,有的媒体的预见性较强,事先对有长江中下游有菜园子美誉的和县作了连续报道,从民生的角度、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从江浙等省的蔬菜市场的蔬菜供应状况等角度进行报道,稳定了群众焦急的心理。
由此可见,新闻心理学在实际采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和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