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总论)模拟试卷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总论)模拟试卷3
(总分:4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1.“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一语出自
A.《医学心悟》√
B.《医学源流论》
C.《伤寒论》
D.《黄帝内经》
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2.一般而言,丸剂最显著的优点是
A.药效持久√
B.药效发挥迅速
C.服用量小
D.节省药材
大部分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东垣说:“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
但也有丸剂药性比较峻猛,多为芳香类药物与剧毒药物,不宜作汤剂煎服,如安宫牛黄丸、舟车丸等。
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3.下列方剂不是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是
A.六味地黄丸
B.泻白散
C.导赤散
D.防风通圣散√
刘完素《宣明论方》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
4.“十剂”这个名称始见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伤寒明理论》√
D.《景岳全书》
《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至此方书中才有“十剂”这个名称。
5.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不包括
A.药味加减的变化
B.立法的变化√
C.药量增减的变化
D.剂型更换的变化
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为: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增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6.不属于“佐药”作用的是
A.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B.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C.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D.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7.记载了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疟疾。
为现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的著作是
A.《外台秘要》
B.《肘后备急方》√
C.《伤寒明理论》
D.《证治准绳》
《肘后备急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该书共收单方510首、复方494首。
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疟疾,为现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后世葱豉汤、黄连解毒汤等,实为此书首见。
所以,简、便、廉、效是《肘后备急方》的显著。
8.“左归丸”出自于
A.刘完素《宣明论方》
B.张景岳《景岳全书》√
C.李东垣《脾胃论》
D.朱丹溪《丹溪心法》
朱丹溪《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大补阴丸、二妙散等。
李东垣《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
刘完素《宣明论方》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9.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著作是
A.《伤寒明理论》√
B.《景岳全书》
C.《伤寒杂病论》
D.《黄帝内经》
七方始于《黄帝内经》,它是根据病邪的微甚、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轻重、体质的强弱以及治疗的需要,概括地说明制方的方法。
至金·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
10.不属于“八法”的是
A.汗、下
B.消、吐
C.清、温
D.补、攻√
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
二、 B1型题(总题数:3,分数:12.00)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伤寒明理论》(分数:4.00)
(1).“七方”理论源于
A. √
B.
C.
D.
(2).“七方”名称明确于
A.
B.
C.
D. √
“七方”始于《黄帝内经》,它是根据病邪的微甚、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轻重、体质的强弱以及治疗的需要,概括地说明制方的方法。
至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
A.汗法 B.下法 C.和法 D.清法(分数:4.00)
(1).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者,适宜于
A. √
B.
C.
D.
(2).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者,适宜于
A. √
B.
C.
D.
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町用汗法治疗。
例如: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疟疾、痢疾而有寒热表证等均可应用汗法治疗。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除病邪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A.汤剂 B.散剂 C.丸剂 D.煎膏(分数:4.00)
(1).吸收最快、药效发挥最迅速、不便于携带的剂型是
A. √
B.
C.
D.
(2).制作简便,吸收快,较节省药材的剂型是
A.
B. √
C.
D.
汤剂的特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汤剂的不足之处是服用最大,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大生产,亦不便于携带。
散剂的特点——制作简便,吸收快,较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丸剂—一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
煎膏——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
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性患者,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如鹿胎膏、八珍益母膏等。
三、 X型题(总题数:7,分数:14.00)
11.以下哪个方剂是“宋金元时期”留下的
A.六味地黄丸√
B.左金丸√
C.补中益气汤√
D.防风通圣散√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还留下了不少新颖而灵验的方剂,如: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
(2)刘完素《宣明论方》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3)李东垣《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以及《东垣试效方》的普济消毒饮。
(4)朱丹溪《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大补阴丸、二妙散等。
12.方剂与治法之间的关系,体现为
A.以法组方√
B.以法遣方√
C.以法类方√
D.以法释方√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体现为:“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共同组成了“以法统方”。
13.下列选项可以用汗法的是
A.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B.腠理疏松,虽有汗出但寒热不解之证√
C.腠理闭塞的寒热无汗之证√
D.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之证√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它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
14.瘀血、停水可以考虑选用下列哪种治法
A.汗法
B.下法√
C.消法√
D.和法
(1)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2)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瘾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3)注意: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而且是可以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癓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15.关于“君药”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任何方剂的组成中,君药都是必不可少的√
B.一般来说,君药的药味较少√
C.一般来说,无论何药作为君药时,其用量都要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大√
D.方剂中用量最大的那味药一定是“君药”
一个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地位为依据,而不只是根据用量的大小。
任何方剂组成中,君药不可缺少。
一般来说,君药的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在作为君药时其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
16.可以内服的剂型有
A.丹剂√
B.丸剂√
C.散剂√
D.膏剂√
丹剂一一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日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疮面,治疗疮疡痈疽,亦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应用。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多可内服,且服用、携带方便。
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其中内服散剂一般是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如七厘散;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者,称为煮散,如银翘散。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其中流浸膏与浸膏多数用于调配其他制剂使用,如合剂、糖
17.下列属于“十剂”的是
A.补、泄√
B.轻、重√
C.滑、涩√
D.宣、通√
唐代陈藏器于《本草拾遗·条例》中提出“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并于“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之下,各举数药为例。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至此方书中才有“十剂”这个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