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经过一战改变了国际格局的变化。
使各个国家之间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
成为人类历史的一次转折点。
学情分析:初二年级由于已经学习了半学期的世界史,对世界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另外学习了工业革命,能够分析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概况。
但初二年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讲课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当引导。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一战爆发的原因;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战
争的爆发、性质;一战的结果。
2、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
本课中帝国主义矛盾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的本质。
3、情感态度:通过分析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
质,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通过讲述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爱好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一战爆发的原因。
2、难点:一战的性质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分析研究法
3、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生课前预习本课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战争视频,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情绪受到感染,引出本课的题目。
第19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
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向学生提供图表1870年和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产量上的位次。
通过对比和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明确正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个国家诸多因素的差异引起了它们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通过学生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要求学生读一读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的讲话,帮助学生理解德国为什么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2、一战爆发的具体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议一议”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都是有矛盾的,但他们也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在一起,联合的时候就要调整各自的矛盾,这种调整往往是以
牺牲其他小国、弱国的利益为前提的。
给学生出示地图,使学生识记组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国家。
进而利用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
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争夺世界霸权,他们争夺的焦点是在巴尔干半岛。
引导学生看欧洲地形图找出巴尔干半岛。
它处在欧洲通往亚洲的交通要道上。
这种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巴尔干今天仍是一个热点地区,大家平时看新闻就知道,巴尔干地区发生什么事,欧洲各国都非常关注,象波黑局势一紧张,欧洲各国也紧张,联合国维和部队也马上赶来了.那么由于这种重要的地理位置,欧洲列强都想控制这个地区,尤其是奥匈帝国和俄国。
当时,有人把巴尔干比喻成一块“肥肉”,大家都来抢.比喻成一触即发的“火药桶”,自然一战的战火也就是从这个“火药桶”烧起来的。
那么引燃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呢?
二、萨拉热窝事件
1、导火线。
(学生回答)对,引燃战火的导火线是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
展示经过由学生讲述。
这次事件中被打死的斐迪南大公,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他一贯主张侵占塞尔维亚,这次访问萨拉热窝,视察军事演习,就更是一个明显的挑衅行为,所以塞尔维亚人非常愤怒。
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他。
普林西普,当时他才十几岁,但出于强烈的民族情感,他刺杀了斐迪南。
引导学生分析“读一读”的内容。
分析普林西普的行为,得出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的战争。
果然事件发生以后,那些渴望战争的帝国主义分子极为兴奋。
象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就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大家想想,是什么机会啊?(学生们答:战争的机会)对,是挑起战争的机会。
事件发生的一个月后,大战就爆发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交战的双方。
展示欧洲地形图,大战爆发后,交战的双方是哪几个国家呢?(学生:交战的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那么意大利呢?教师解释;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1915年参加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2、主战场:三条战线。
除了欧洲本土,战争还波及到各国的殖民地。
在亚洲,日本也参战了,日本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14年8月23日对德宣战。
1917年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跟随日本参战。
随着战争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大战。
当然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下面我们从图上来认识一下交战各国的地理位置
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黄色的是协约国,绿色的是同盟国。
(指图,让学生说出一个个国名:协约国的英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俄国;同盟国的德国、奥匈)双方的这种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同盟国被协约国包围)对,德国和奥匈帝国正好处在中欧,被协约国包围了。
那么是几面包围啊?西、东、南,(学生:三面包围)对,那么就形成三条战线。
在三条战线中,比较重要的是西线和东线,最关键的是西线,比如大战开始后的三大战役都发生在西线。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母河战役。
下面我们来看凡尔登战役。
三、凡尔登战役
请同学讲述战役的经过。
放片段凡尔登搅肉机。
使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
讲述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出示图片和录像。
先进的武器对战争的胜负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战争中,这种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在1916年的战斗中,双方除了坦克,还使用了不少新式武器:飞艇、飞机和远程大炮等,狭小的战场,几乎成了新式武器的试验场。
双方的伤亡也就可想而知。
经过几年的战争,双方伤亡近300万人。
而德军没能攻下凡尔登,英法联军也没能突破德军的索姆河防线,双方寄予了厚望的1916年就这样毫无结果地过去了。
时间进入了1917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对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影响的大事,是什么呢?(学生看书)
四、大战的结束
学生回答: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教师讲解。
1、大战初期,美国伪装中立,与交战各国做生意,大发战争财。
战争的4年,美国不仅还清了欠欧洲的60亿美元外债,而且使欧洲倒欠美国100多亿。
1917年美国看准时机,对德宣战。
不管是初期的“中立”,还是后期的参战,美国都是为了坐收渔翁之利。
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参战毕竟在各方面加强了协约国的实力,使交战双方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所以美国参战也是对大战的结束起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2、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撤出了战争。
在以上种种因素的作用下,1918年,大战终于结束了。
是以谁的失败而告终啊?(学生:同盟国)。
大战结束了,那么它产生了什么后果呢?大战进行了四年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了大战,财产损失达3400亿美元,伤亡人数达3000万。
显示一战中群众逃亡、士兵受伤和死亡的图片,学生讨论“议一议”的内容,得出爱好和平的理念。
本课小结。
下面我们根据下面的示意图来小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同盟国帝国主义列强争霸协约国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三条战线(三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
人类的灾难
由于帝国主义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争夺世界霸权,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的导火线是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的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大战的主战场是在欧洲。
欧洲战场上形成了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南线。
其中最关键的是西线,西线上的三大战役是: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母河战役。
这次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大战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
二、萨拉热窝事件
三、凡尔登战役
四、大战的结束
课堂练习。
讲完课后设计了两种形式检测题(课件中的练习和练习册中的检测
题)由学生完成,加强本课基础知识的巩固。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课堂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能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图片和教学片段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
在学生的广泛的参与中得到知识的提升。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