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2 科学小品 粤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评(二) 第二单元科学小品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大数据时代的健康革命,在技术形态上,取决于数字化人体基础上的精准医学模式的建立。

无线传感器、大数据与基因组学的结合是其先锋。

这种医学道德形态的重构凸显了三大伦理道德难题。

第一,个人隐私及安全问题。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医疗行业面临保护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双重困扰。

安全隐患和隐私风险之一,是员工使用自带移动设备连接医疗系统的IT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风险,这是恶意软件侵入的最薄弱环节,被称为医疗领域的“自带设备”难题。

此外,还面临医疗大数据或精准医学模式自身带来的问题,比如医疗设备或监控器的数据失窃问题等。

与此同时,医院利用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某患者的敏感信息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政府机构和企业对个人健康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分析处理是否符合隐私规则?
第二,数据的真实可靠问题。

如何防范数据失信或失真是数据共享遭遇的基准层面的伦理挑战。

建立在数字化人体基础上的医疗技术实践,其本身就预设了一条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

由于人体及其健康状态以数字化的形式被记录、存储和传播,因此形成了与实体人相对应的镜像人或数字人。

失信或失真的数据,导致被预设为可信的精准医疗变得不可信。

如何治理或防范数据失信或失真,是数字化时代数据共享面临的一种伦理挑战,它构成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学的重大课题。

第三,数字鸿沟或价值鸿沟带来的挑战。

目前,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正在缩小,价值鸿沟变得越来越突出。

这提示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数字化健康革命带来的价值观变革。

只有缩小价值鸿沟,使人们认识到,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学基础上的个人健康革命,是一种将个体与总体进行融合的医学变革,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之中。

这个医学变革所蕴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道德形态,展现了数字化时代健康革命的价值核心。

大数据、基因组学、移动医疗和精准医学的基本原理,是连通最小行动者和最大数据计算之总体,这是现代医疗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展现的伦理特质。

大数据对个人和集体相互关系的重新定位无论对个人还是集体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它提供了在一个日益个体化的现代社会,个人与集体密不可分的结合方式,迫使个人重新思考集体性或总体性价值的时代意蕴。

(摘编自田海平《大数据时代生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医疗领域的“自带设备”难题是指医疗设备或监控器的数据失窃问题。

B.镜像人、数字人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时代数据共享直面一种伦理挑战。

C.数字化时代下健康革命的价值核心,就是让病人真正成为医学的中心。

D.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特质,展现在大数据、基因组学、移动医疗等方面。

C[A项,“自带设备”难题是“员工使用自带移动设备连接医疗系统的IT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风险”;B项,“直面”伦理挑战的是“数据失信或失真”;D项,忽略了前提条件“在大数据时代”。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医学道德形态建构所凸显的伦理道德难题,引起人们的思考。

B.文章列举了医疗行业安全隐患和隐私风险等方面的问题,突出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C.文章在论证数据的真实可靠问题时,说理严密,逻辑清晰,有层次,有理论性。

D.在总结中心之后,文章最后又补充强调了背景,即大数据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A[首先应该是“大数据时代”的医学道德形态;其次,文章论述的是“医学道德形态重构”,不是“建构”。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健康革命技术上的首要任务是无线传感器、大数据与基因组学的结合。

B.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在缩小,而价值鸿沟越来越突出,二者呈反比例关系。

C.要想让更多人参与到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之中,就一定要缩小价值鸿沟。

D.个人要重新思考集体性或总体性价值的时代意蕴,是大数据背景下的时代要求。

B[不能直接推出反比例关系。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3分)
细胞生命的礼赞
[美]刘易斯·托马斯
有人告诉我们说,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

他高高地坐在一堆聚合物、玻璃和钢铁的屋顶上,悠晃着两腿,遥看这行星上翻滚扭动的生命。

照这样的描绘,人成了巨大的致命性力量,而地球则是某种柔弱的东西,像乡间池塘的水面上袅袅冒上的气泡,或者像一群小命娇弱的鸟雀。

近年来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赶紧正视的事实。

新的、困难的问题,将是如何对付正在出现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的观念;人与自然是多么密切的联锁在一起。

我们大多数人过去牢牢抱有的旧观念,就是认为我们享有主宰万物的特权这种想法正在从根本上动摇。

可以满有理由地说,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我们不像过去一向设想的那样,是由我们自己的一批批越来越复杂的零件逐级顺序组合而成的。

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

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出门去迎接每一个朗朗白天的,是线粒体。

而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

原来它们是单独的小生命,是当年移居到我们身上的殖民者原核细胞的后裔。

很有可能,是一些原始的细菌,大量地涌进人体真核细胞的远古前身,在其中居留了下来。

从那时起,它们保住了自己及其生活方式,
以自己的样式复制繁衍。

其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都与我们的不同。

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就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样。

没有它们,我们将没法活动一块肌肉,敲打一下指头,转动一个念头。

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寓客。

我愿意信任它们。

但其他一些小动物呢?那些以类似方式定居在我细胞里的生物,协调我、平衡我、使我各部分凑合在一起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我的中心粒、我的基体,很可能还有另外许许多多工作在我细胞之内的默默无闻的小东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基因组,都像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是外来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的细胞们不再是使我长育成人的纯种的实体。

它们是些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

我当然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工作,它们的每一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的;但是否也有可能,是它们在每天早晨散步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
然而我心下稍觉宽慰,因为我想到那些绿色植物跟我同病相怜。

它们身上如果没有叶绿体,就不可能是植物,也不可能是绿色的。

是那些叶绿体在经营着光合工厂,生产出氧气供我们大家享用。

但事实上,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有着它们自己的基因组,编码着它们自己的遗传信息。

我们细胞核里携带的大量DNA,也许是在细胞的祖先融合和原始生物在共生中联合起来的年月里,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这儿的。

我们的基因组是从大自然所有方面来的形形色色指令的结集,为应付形形色色的意外情况编码而成。

就我个人而言,经过变异和物种形成,使我成了现在的物种,我对此自是感激不尽。

不过,几年前还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事的时候,我还觉得我是个独立的实体,但现在却不能这样想了。

我也认为,任何人也不能这样想了。

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

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个单一细胞衍化而来。

这个细胞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由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

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

近来,我一直想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

我不能那样想。

它太大,太复杂,那么多部件缺乏可见的联系。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驱车穿过新英格兰南部树木浓密的山地时,我又在琢磨这事儿。

如果它不像一个生物,那么它像什么,它最像什么东西呢?我忽而想出了叫我一时还算满意的答案: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

4.下列不能证明“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的一项是(4分)( )
A.我们的基因组是从大自然所有方面来的形形色色指令的结集编码而成。

B.定居在我细胞里的生物为我工作、为我而呼吸。

C.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

D.一些原始的细菌是我们的共生体。

B[对照原文“我当然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工作,它们的每一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的”
可知,B项将作者主观认为的当作了客观存在的。

]
5.下列对“线粒体”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线粒体是一些原始的细菌,大量地涌进人体真核细胞的远古前身。

B.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受人信任的原核细胞的后裔。

C.线粒体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白天使用。

D.人体内有了线粒体,我们就能够进行活动肌肉、敲打指头、转动念头的行为。

B[A项误将可能当现实,原文说“很有可能,是一些原始的细菌,大量地涌进人体真核细胞的远古前身,在其中居留了下来”。

C项“以供我们白天使用”错,原文“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出门去迎接每一个朗朗白天的,是线粒体”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D项只有线粒体,人们还不能进行各种活动,有线粒体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就能”应改为“才能”。

]
6.作者在第一段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品味本段的语言特色。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有综合观念。

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不能只说明对象的特征,而置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于不顾,要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看。

②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本质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词语。

③弄清什么是平实说明,什么是生动说明。

④认真分析文章所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科学运用,正是说明文语言特色的正确体现。

⑤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

[答案] (1)表达的观点:人不是万物的主宰。

(2)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比喻,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人想同自然分离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和主宰一切的神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
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
甫冠
..。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
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
..,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
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
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
..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以对话“曰”及虚词“之”“乎”“耳”等标志进行断句。

]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C[C项“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

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

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

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

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B[B项“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

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只有他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

”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

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

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

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

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

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
称赞他。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

”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

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

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

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

”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

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用死抗争。

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

”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

”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

”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

”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看重的和友善的。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

”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

”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

”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

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

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用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

”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9分)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草薰风暖摇征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了漫长旅途。

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

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
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C[C项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你那样凭高倚栏远望,又能望得见什么呢?“危”,高也。

]
12.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

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

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太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

④“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9分)
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新空间。

强调互动和分享的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用户行为,大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________。

不过,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让很多人沉迷其中________。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知识含量低、质量________,这些零星、不完整的信息很难带给阅读者深层次、精神上的交流和体验,其所能够达到的阅读深度和阅读质量有限。

________,我们就无法建立起有深度的、科学的知识体系,甚至也会削弱和限制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社交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不能成为大学生阅读的根本和全部,必须引导他们跳出碎片化的限制,站在更高的位置来审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通过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来追求高质量的阅读。

唯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并通过实践来提升阅读的品格,大学生们才能真正获得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乐在其中不能自已参差不齐旷日持久
B.乐此不疲不能自拔参差不齐长此以往
C.乐此不疲不能自已良莠不齐旷日持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