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二单元导学案 2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导学案答案⼈教版 导学案通过呈现给学⽣⼀系列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去探索、去解决,学⽣的学习活动不再盲⽬,⽽是成了⼀种有⽬标、有⽅向的活动。

下⾯是⼩编为⼤家精⼼整理的下册导学案答案⼈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导学案答案⼈教版(⼀) 《诗两⾸》1.略2.略3.略4.B 5.⼼⼉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切都是瞬息,⼀切都将会过去;⽽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6.“⼀切”强调了所有的不幸和挫折所带给⼈的忧郁都是暂时的,⼀会⼉就过去了,劝诫⼈们正视“忧郁”,向往“未来”。

7.D 8.⽰例:你定的那个⽇⼦正是上级来检查⼯作的时候,这样吧,到时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我会抽空过去聚⼀下。

9.⽰例:有什么种⼦就有什么果⼦。

要想收获果⼦,必先裁种种⼦。

撒下爱⼼的种⼦,必收爱⼼的果实。

勤撒善种并⾟勤耕耘的⼈,必获丰富的回报。

10.依次填:廖化;猪⼋戒;孔明;李逵 11.⼈⽣遭受挫折 12.⼈⽣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过去,那⼀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

(意近即可) 13.⽣活中的不幸、失意是暂时的,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挫折就失去了对未来的信⼼。

14.不能。

因为诗中充满了诗⼈⾯对困难和挫折的镇静和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相信吧,快乐的⽇⼦将会来临”。

15.⽆论我们⽣活遇到什么损失和挫折,都不要失去战⽃的决⼼,要相信⼀切都是短暂的,光明必将驱⾛⿊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意近即可) 16.péngpài、shuò 17.抓住了风景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时和岸⽯;电闪闪出了她的形象;在冲激和飞旋中扬起了她的云裳。

18.彭湃、轰响的海⽔;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19.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来描写的,着⼒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20.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柔韧⽽有⼒的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2课《说和做》导学案第二课时1.揣摩品析精彩词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和革命精神。

◆活动一:品析词句,感受学者形象1.提出学习要求:文章第3段对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时的情景进行了详细描述,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列任务。

(1)圈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2)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学者形象。

2.圈画品析四字短语。

请同学们再次精读第3段,完成以下任务。

(1)圈画出第3段中富有表现力的四字短语,并在全班分享交流。

(2)细品这些四字短语,并揣摩其展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

(3)说说四字短语的运用体现了本文怎样的语言风格。

3.创设情景,合理想象请同学们根据下列情景,发挥合理想象,还原一次闻一多先生做研究时的情景。

情景:夜,已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要求:尽量遵从原文,合理想象,并尝试运用文章中的四字短语来表达。

◆活动二:合作探究,感悟革命家形象1.归纳学习方法。

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感悟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用学习方法。

要求: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方法来精读课文第15—18段,体会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形象。

3.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4.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朗读提示:(1)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2)注意读出四字短语所包含的精神和气势。

(3)体会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不畏牺牲的革命家精神。

◆活动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朗读闻一多的《红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红烛逋唬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七年级语文下册22荒岛余生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22荒岛余生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22 荒岛余生》导学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训练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依照课文内容分析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归纳包括的思想情感。

3.学习主人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培育顽强的意志和勤勉实干的作风。

【重点难点】1.速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2.真正明白得鲁滨孙身处逆境的心理,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生存。

【知识链接】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出生于伦敦,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

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发表,大受欢迎。

同年又出版了续篇。

1704年苏格兰海员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5年,最后获救,笛福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写成此书。

鲁滨孙不听父亲劝戒,出海做生意销售黑奴,在海上遇难,流落荒岛28年,在岛上与自然斗争,收留了野人礼拜五,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致富。

【导学进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搁浅___斫痕___祈祷___墨水___泅___沮丧___栅栏___衔___2.多音字注音组词教()___处()___丧()___量()___()___()___()___()___3.成语填空孤立无()冻饿之()闻()未闻郑()其事知足安()不()之地不可思()()以自慰4.仿写我并非想它替我衔什么东西,也不想它替我做个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说说话,可是它却办不到。

二、合作探讨(一)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1.简要归纳文中包括的思想情感。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三、精读精练:阅读“我此刻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可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完成练习1.鲁滨孙把天天的经历都记了下来,一个濒临绝境的人能如此做的缘故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2.认真阅读以上文段,找出主人公心理转变的语句。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

七下语文学案集目录第一单元1.邓稼先学案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3.回忆鲁迅先生学案4。

孙权劝学学案第二单元5.黄河颂学案6。

最后一课学案7。

土地的誓言学案8。

木兰诗学案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学案10.老王学案11.台阶学案12.卖油翁学案第四单元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14.驿路梨花学案15.最苦与最乐学案16。

短文两篇学案第五单元17.紫藤萝瀑布学案18.一颗小桃树学案19.外国诗两首学案20.古代诗歌五首学案第六单元21.伟大的悲剧学案22.太空一日学案23.带上她的眼睛学案24.河中石兽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勤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及背景:二、积累字词:三、解决以下问题: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大意。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合作探究: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研读赏析: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5.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第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2.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4.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汇编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汇编

6、黄河颂(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

2.识记诗中生字、生词。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作品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知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导学过程】一、过关预习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魄.()哺.育()山巅.()澎湃.()劈.开()狂澜.()屏障.()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①澎湃②狂澜③屏障④哺育⑤九曲连环二、自主学习(一)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1.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2.再次自由朗诵,体会朗诵要点。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导学案

10 老王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平凡人物,有时候也会带来大感动,就像《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不过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甚至名字都不为人知的小保姆,但是,她却带给鲁迅真挚的怀念与感动。

其实,平凡人物往往也最容易带来感动,因为他们平凡而真实,朴素而高贵,善良而坚强。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就讲述了这样一位平凡的人物——老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全文,了解其人其事1.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明确本文文体,并结合《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学习经验,谈谈该如何把握本篇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叙事写人散文,亦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也是叙事写人散文,结合文本特点可以发现,尤其是记叙多件琐事的文章,大致有这样一个规律:先简述其人,再叙其事,事分详略,由事见人,由人见情。

这样的文章,往往初读便见感染力。

不过要进一步把握内容,还需进一步概括事件,寻找事件详略之间的联系及作用;更进一步,则要从诸多细节分析入手,从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叙事的逻辑性也不能缺席,揣摩语言,联系背景等工作都做足了,才能真正理解文章。

2.请同学们说说关于老王的基本情况,完成老王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3.由调查表的结果看,同学们觉得老王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明确:瞎眼残年,饱受身体病痛之苦;住房塌败,以蹬三轮为生,饱受生活贫困之苦;孤独无亲,饱受精神孤郁之苦。

目标导学二: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品质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是“我”与老王的交往。

2.文中有几个片段回忆,记录着“我”与老王的交往,请简单说说是哪几件事。

片段回忆所表现的老王的品质老王送冰的往事老实厚道热心送钱锺书先生看病善良仁义“文革”中生计愈加困难孤独贫穷3.除了简述的几个片段回忆外,文中还记叙了一个重点回忆,请说说重点回忆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导学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读顺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
2、了解说明文抓住事物特点,条理清晰,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自读说明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体会说明文抓住事物特点,条理清晰,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特点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自读法
一、一读课文,积累常识及字词,告诫自己:我能行
(学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常识填空
(1)《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鼠晏》作者,华人作家。

(2)2000年悉尼奥运的吉祥物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认读、书写3-5遍
针鼠晏()褐色()掘洞()分泌()黏液()洞穴()蛰伏()粗糙()吮吸()
3、解释并用带点字造句
招摇过市
蛰伏
吮吸
二、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4、针鼠晏是一种珍奇的动物,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针鼠晏为什么那么珍奇吗?
5、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针晏鼠这种动物介绍了哪些内容?试结合各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

三、了解针鼠晏的特点
6、默读课文,针鼠晏是珍奇的稀有动物,你能找出相关语句说出它有哪些特点吗?
四、探究本文的说明方法
7、作者在介绍针鼠晏的特点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五、拓展运用
8、针鼠晏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做过大型运动会的吉祥物?并试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喜欢的这一吉祥物,最好附上图片。

六、学习反思
七、课堂检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目录目录 .................................................................................................................................................... (1)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 (2)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7)三丑小鸭(二课时)........................................................................................................... . .. (10)四诗两首二课时.................................................................................................................... . . . . . (14)五伤仲永(二课时)....................................................................................................................... . . (18)六黄河颂(两课时)............................................................................................................... . . (22)七最后一课(两课时)................................. . . . (26)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 . . . (32)九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 . (36)十木兰诗(二课时)................................... . . (40)一一邓稼先(二课时).............................. . . . (42)一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课时).... . . . . (46)一三音乐巨人贝多芬(二课时)........... . . . (50)一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 . . . (54)一五孙权劝学(一课时)......................... . . .. (56)一六社戏(二课时).............................. . . .. (58)一七安塞腰鼓(二课时).................... . . . .. (62)十八竹影............................................. . (66)一九观舞记........................................ . . .. (68)二十口技..................................... . . . . (70)二一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 . . .. (74)二二荒岛余生(二课时)......... . . (78)二三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 . . . (82)二四真正的英雄(一课时)...... . . . (86)二五短文两篇(二课时)......... . . . . . (89)二六珍珠鸟(一课时)........... . . .. (93)二七斑羚飞度........................... . . . (95)二八《华南虎》..................... . . . (97)二九马(二课时)............... . . . . .. (99)三十狼(二课时)............. . . . . . (103)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

、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tǎng(
A.
畦(sèn)
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

“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
课文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请同学默读并记住故事的情节,再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绘声绘色地给。

七年级语文二单元作文训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二单元作文训练导学案

一.课标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的文章,表达意图明确。

二.学习目标1.学会选取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写作文,养成写真事说真话的作文习惯。

2.学会我手写我口,掌握用真切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的方法技巧,写出的作文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三.学习重点1.学会在生活中感受真情。

2.掌握一事一议的写作方法。

四.学习过程一、真实与真话写作无非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自己想抒发的感情表达出来。

“说真话”是第一位的。

我们写作文时,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说真话首先要求写真事。

同学们中有一种很不好的作文习惯,就是喜欢编造故事,比如,写老师总是“五个一”――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

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自己读了也要反胃,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

说真话还要求说出来的话不是假话、空话、套话。

二、生活与真情“用心感受生活”,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

所以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实感生活。

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

平时,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些感情融进写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愁没有感情,没有感染力。

生活的每一天都会发生许多事,当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甚至有些事看起来很平淡不起眼,如果我们不去用心品味,也许过去了它全然不留一点痕迹,导致作文时提笔便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感悟生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17 短文两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17 短文两篇
17短文两篇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2.积累文言词句。
3.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两篇文章的旨意均非直白显豁道出,而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出来的,意境隽永、韵味深长。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参考译文】
(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艳。
(2)(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导学案: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导学案: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握重点字词,了解时代背景。

2、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预习自测】1、加粗字注音,标调:衰微()赫然( ) 迭起()弥高()校补()漂白( )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 慷慨淋漓()目不窥园()望闻问切()群蚁排衙()炯炯目光()诗兴不作()潜心贯注()无暇及此()2、释词义:(1)衰微::(2)赫然:(3)迭起:(4)高标:(5)锲而不舍:(6)兀兀穷年:(7)沥尽心血:(8)潜心贯注:(9)心会神凝:(10)迥乎不同:(11)一反既往:(12)慷慨淋漓:(13)气冲斗牛:3、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2、介绍作者及闻一多先生臧克家:闻一多:【解难答疑】1、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找出结构上起衔接作用的段落。

【反馈拓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概括各部分内容。

2、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5)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6)他,是的巨人。

他,是的高标。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教7七年级初一下新版第二单元unit2 what time do you get up讲学稿导学案知识点讲解

人教7七年级初一下新版第二单元unit2 what time do you get up讲学稿导学案知识点讲解

第二周知识点剖析1.get up 是一个固定词组,意为“起床” .相似的说法还有“be up”.如: He gets up very early. = He is up very early.另外,get 与不同的词组搭配,还有很多固定词组.如:get back 归还,取回. get home 到家get …for 为某人拿/买get …from 从某人那得到2. go to school “上学”是一个固定词组,go 也有很多的固定搭配。

如:go to a movie go home go shopping3.run 是一个动词, 意为“跑” .run 的第三人称单数和现在分词是:runs, running.固定搭配, run after.4. eat breakfast 吃早饭eat breakfast =have breakfast5. take a shower “洗澡” ,这是一个固定词组, 其中take 可以由have 代替.take a shower= have a shower 类似的短语还有take/ have a rest take/have a walk6.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get up? 你通常何时上学/ 起床?I usually run/ She usually gets up at around 7:00. 我/ 她通常大约7:00跑步/ 起床。

Does she usually go to school/ get up?7.what time 和when 的区别1)询问具体的时间,两者都可以使用When do you get up? What time do you get up?2)询问钟表表示的时间只能用what timeWhat time is it now?3)询问时间段只能用whenWhen do you watch TV? I watch TV in the evening.二、利用时间表达法,自由的表达5:00 five o'clock 6:00 six o'clock 7:00 seven o'clock 8:00 eight o'clock9:02 nine two 10:20 ten twenty 11:35 eleven thirty-five【课堂练习】一、英汉互译。

最新人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班级:任课教师:编写:七年级语文教研组唐河县星江中学目录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第一单元瞻仰名家风采 (7)1.邓稼先 (8)2.说和做 (15)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23)4.孙权劝学 (28)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36)第二单元感受爱国情怀 (41)5.黄河颂 (42)6.最后一课 (48)7.土地的誓言 (58)8.木兰诗 (66)写作:学习抒情 (74)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79)第三单元品味人间真情 (83)9.阿长与《山海经》 (83)10.老王 (89)11.台阶 (96)12.卖油翁 (102)写作:抓住细节 (106)第四单元追求道德高度 (109)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10)14.驿路梨花 (114)15.最苦与最乐 (118)16.短文两篇 (125)写作:怎样选材 (134)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137)第五单元感悟人生哲理 (142)17.紫藤萝瀑布 (143)18.一棵小桃树 (148)19.外国诗二首 (152)20.古代诗歌五首 (160)写作:文从字顺 (168)第六单元探索自然科学 (172)21.伟大的悲剧 (172)22.太空一日 (178)23.带上她的眼睛 (183)24.河中石兽 (187)写作:语言简明 (194)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200)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分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杰出人物、家国情怀、平凡人物、中华美德、写景状物、探险与科幻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安排的是以杰出人物为主题的课文。

这些课文,有鞠躬尽瘁的科学家《邓稼先》,有博学伟大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为人类奉献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先生,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孙权劝学》。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气质、品格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1.简介作者和作品。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菜畦.桑椹.,轻捷,油蛉.,斑蝥.,缠.络攒.,竹筛.秕.谷系.,传授.,书塾.,渊.博蟋蟀.宿儒.蝉蜕.四、整体把握1.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2.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

(这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五.布置作业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一、阅读目标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重点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层次,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领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揣摩、品味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难点二、教材预习问题提示问题1: 1939 年春,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如有条件,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示例]可欣赏《黄河颂》歌曲、诗朗诵音频或视频,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和雄浑伟大。

问题2: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想象这一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

[示例]《黄河颂》作为抒情诗,感情浓烈。

结合黄河气势磅礴的特点,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及气势。

三、课文预习资料速查1、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其他诗作有长诗《屈原》、组诗《三门峡大合唱》等。

2、背景资料1938 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 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随后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1939 年 3 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文体知识颂歌颂歌是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颂歌赞美和颂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但总是与人密切相关。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67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67页)

七下语文目录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2。

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案3。

丑小鸭学案4。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案未选择的路学案5。

伤仲永学案第二单元6.黄河颂学案7。

最后一课学案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9。

土地的誓言学案10。

木兰诗学案第三单元11.邓稼先学案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13。

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案15。

孙权劝学学案第四单元16.社戏学案17。

安塞腰鼓学案18。

竹影学案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学案20。

口技学案第五单元21.伟大的悲剧学案22。

在沙漠中心学案23。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24。

真正的英雄学案25。

短文两篇学案第六单元26.珍珠鸟学案27。

斑羚飞渡学案28。

华南虎学案29。

马学案30。

狼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学习时间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阅读字词过关,第二、三课时阅读探究勤学过程:1、字词过关:(《查看三点一测》)2、说说鲁迅,谈谈背景。

3、鲁迅名言:4、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5、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6、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听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

7、写景必须抓住特征,这段文字写静物时主要抓住它们的来写,写动物时主要抓住来写。

8、“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9、“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10、阅读第七段,思考下列问题:第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第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紫藤萝瀑布》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识记课本P108“读读写写”的“迸溅、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等10个词语。

2.能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3.能结合语句运用三步走(手法、特点、情感)分析写景状物的妙处。

(重)4.能感悟作者由紫藤萝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难)一、预习检测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4分)(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bèngjiàn()的水花。

(2)我浸在这fánmì()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rěnjùnbùjīn()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那里装的是什么xiānlùqióngjiāng()?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方法积累:去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高耸的钢架。

B.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

C.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D.经历了在沙漠里苦苦挣扎的四天后,他终于发现了一片水源。

这对于他来说,真可以说是仙露琼浆啊。

二、感整体之美为全文标上段落序号,通读全文,梳理内容并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停住了脚步()忆花()的加快了脚步()(惊喜)()()三、赏外在之美反复朗读1-6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紫藤萝的外在之美的。

1.细细品读,完成下列填空,并总结赏析的方法。

例: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赏析:运用光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紫藤萝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方法小结::2.在课本中划出你喜欢的语句,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赏析,多多益善。

四、赞精神之美反复默读7-9段,完成下列表格。

五、悟生命之美1.背景介绍: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第七段的“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点拨或 学生总结6 黄河颂 光未然学习目标:1、了解《黄河大合唱》及其创作背景。

2、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背景资料: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波涛汹涌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诗人一直酝酿着“黄河”的诗作。

这年除夕的一个联欢会上,诗人朗诵了这部诗作。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听了诗人的朗诵,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首演,引起巨大反响。

不久,《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中国各地。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唱》、《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这八个乐章,或描绘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或赞颂民族的精神和传统的文化,或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或表现中国人民奋起斗争而发出的胜利的呼喊。

在表现形式上,各章歌词或是奔放热情的自由诗,或是优美雅致的散文诗,或具刚健朴素的民歌风,无不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作品以奔腾浩瀚的黄河为象征,表现中华民族深受屈辱而奋起抗争的伟大形象。

一、自主学习。

1、抄写“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

2、默写几句描写黄河的诗句。

导学点拨或学生总结二、合作探究1、诗人面对黄河,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2、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3、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附: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导学点拨 或 学生总结7 最后一课 都德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一、听写前一课词语。

二、自主学习1、抄写“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

2、理清课文结构。

三、合作探究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气氛 学生 老师最后一课平常上课导学点拨或学生总结四、自主检测1、读课文“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你们走吧。

”思考:①“忽然”一词可删掉吗?为什么?②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③“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是韩麦尔先生身高突然长高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呢?④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法兰西万岁”。

有什么用意?导学点拨或 学生总结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二、合作探究1、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教了哪些内容?2、韩麦尔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究竟要表达什么?三、拓展阅读。

读短文,思考问题。

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导学点拨或 学生总结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

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 ,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在除杂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导学点拨或 学生总结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1、抄写“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

2、查阅资料,谈谈“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二、合作探究1、本文课题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什么是“艰难的国运”?请大家在原文中找答案。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国民才算 “雄健的国民”?请从文中找答案。

3、本文课题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能不能改成“雄健的国民与艰难的国运”,为什么?导学点拨或 学生总结三、拓展阅读历史是什么?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的形态。

然而它涵盖所有流失的岁月。

没有人能够躲避它的剖视。

就像一个人在海洋里游泳无法摆脱海水的拥抱,你跃出海面潜入海底,海水还是要淹没你,哪怕你变成一条飞鱼,展翅在天空滑翔,最后免不了仍会落进海里。

没有人能够超越历史。

那么,历史是什么?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个人的生活旅程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场战争可以是一部历史。

一场球赛可以是一部历史。

历史是汹涌的潮汐,它呼啸着冲上沙滩时人人都为之惊叹。

它悄然退落时,许多人竟会忘记它的磅礴,忘却它曾经汹涌过,呼啸过,然而忠实地记录着它的足迹,没有什么力量能将这足迹擦去。

白蚁可以将史书蛀得千疮百孔,但历史却不会因此而走样。

装满精致堂皇的典籍未必是真历史。

墨,可以书写真理,也可以编制谎言。

谎言被重复一千次依然是谎言,真理被否定一万次终究是真理。

是的,历史是起伏的潮汐。

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巅峰;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更不是历史的倒退,落潮之后,必定会有新的潮汐。

在历史的潮汐中,个人只能是其中的一簇浪花。

有人一生都想做一个冲浪者,脚踏着冲浪板,在迭起的浪峰上作种种令人惊叹的表演。

然而他们不可能永远凌驾于浪峰之上,潮头总要把他们打入水中。

而那些企图逆流而行的弄潮者,在历史前进的惊天动地的涛声中,他们的呼喊留不下一丝回声。

历史将前进,这是必然。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2、历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它看得见、摸得着?举文中实例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导学点拨或 学生总结9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听写前一课词语。

二、自主学习1、抄写“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3、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三、合作探究1、作者阅读为什么要对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四、拓展阅读欣赏使人美丽面对同一棵树,有人看到了绿叶,有人看到了毛毛虫。

真诚的人能够感导学点拨或 学生总结知到他人的真诚,而骗子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说谎。

善良的人会被别人的善举感动,在缺乏善心的人眼里,善就是傻。

从这个意义上说,会不会欣赏别人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检验。

学会欣赏别人,则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提升;对被欣赏者来说,欣赏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烧烤,弄得臭气熏天。

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并对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他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向你扔石头,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让你防不胜防。

”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这个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的地方罢了。

”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个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

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

”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

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

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

”如今他开了好几家羊肉馆,成了那里颇有名气的大老板。

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被欣赏,不能被引导呢?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学会欣赏你周围所有的人,你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1、你有欣赏别人或被别人欣赏的经历吗?请简要叙述并谈谈当时的心理感受。

导学点拨或 学生总结10 木兰诗 北朝民歌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掌握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分析木兰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背景资料:《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