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二物理期末试题带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二物理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场中点以初速度进入电场并沿虚线所示的轨迹运动
到点,如图所示,可以判断( )
A.粒子的加速度在点时较大
B.粒子的电势能在点时较大
C.粒子可能带负电,在点时速度较
D.粒子一定带正电,动能先变小后变大
参考答案:
D
2. 图2为两个不同闭合电路中两个不同电源的U-I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电动势E1=E2,发生短路时的电流 I1> I2
B.电动势E1=E2,内阻 r1>r2
C.电动势E1>E2,内阻 r1< r2
D.当两电源的工作电流变化量相同时,电源2的路端电压变化大
参考答案:
3. (多选)A、B两列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经过t=T A时间(T A为波A的周期),两波再次出现如图波形,则两波的波速之比v A:v B可能是()
A.1:3 B.1:2 C.2:1 D.3:1
参考答案:
解:由图可知:,.
根据题意周期关系为:t=T A,t=nT B(n=1、2、3…)
所以有:,(n=1、2、3…)
故有:(n=1、2、3…),故选项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 如图所示,虚线a、b、c表示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与纸平面的交线,且相邻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相等。
实线为一带正电荷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通过该区域时的运动轨迹,M、N是
这条轨迹上的两点,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个等势面中,a的电势最高
B.对于M、N两点,带电粒子通过M点时电势能较大
C.对于M、N两点,带电粒子通过M点时动能较大
D.带电粒子由M运动到N时,加速度增大
参考答案:
CD
5. 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 )
A.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终止于S极
B.磁场的方向就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某点受磁场作用力的方向
C .沿磁感线方向,磁场逐渐减弱
D .在磁场强的地方同一通电导体受的安培力可能比在磁场弱的地方受的安培力小 参考答案: D
二、 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
6. (1)蜘蛛虽有8只眼睛,但视力很差,完全靠感觉来捕食和生活,它的腿能敏捷地感觉到丝网的振
动,当丝网的振动频率为f =200 Hz 左右时,网的振幅最大,则落在网上的昆虫当翅膀振动的频率为________Hz 左右时,蜘蛛感到网振动最为强烈.
(2)如该丝网共振时的最大振幅为0.5 cm ,试定性画出其共振曲线.
参考答案:
(1)①细沙曲线近似为一条正弦曲线,说明沙摆的摆动具有周期性.
②细沙曲线两头沙子多,中间沙子少,说明沙摆在两侧最大位移处运动慢,在经过平衡位置时运动快.
(2)在同样长的纸板上,图(c)中对应的周期个数多,用的时间长,说明拉动纸板匀速运动的速度变小.但不能说明沙摆的周期发生变化. 7. 核反应方程式
是反应堆中发生的许多核反应中的一种,n 为中子,X
为待求粒子,a 为X 的个数,则X 为________,a =________。
以mU 、mBa 、mKr 分别表示U 、Ba 、Kr 核的质量,mn 、mp 分别表示中子、质子的质量,c 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则在上述核反应过程中放出的核能ΔE =____。
参考答案:
n 3 (mU -mBa -mKr -2mn)c2
8. 核聚变电站被称为“人造太阳”,它来自下面的反应:4个质子(氢核)聚变成1个α粒子,同时释放2个正电子和2个没有静止质量的中微子,质子、氢核、正电子的质量分别为m 1、m 2、m 3,真空中的光速为c ,此聚变的核反应方程是 →
(中微子可略去不写),核反应过程中
释放的能量
△
E= (4m 1﹣m 2﹣2m 3)c 2 .
参考答案:
解:(1)核反应方程式为:
→
;
(2)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亏损△m=(4m 1﹣m 2﹣2m 3),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 2可知, 核反应释放的能量,△E=(4m 1﹣m 2﹣2m 3)c 2. 故答案为:
→
;(4m 1﹣m 2﹣2m 3)c 2
9. 两个点电荷甲和乙同处在真空中.
(1)甲的电荷量是乙的电荷量的4倍,则甲对乙的作用力是乙对甲的作用力的________倍.
(2)若把每个电荷的电荷量都增加为原来的3倍,那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________倍. (3)若保持电荷量不变,而将距离增加为原来的4倍,那么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变为原来的________倍. (4)若保持其中一个电荷量不变,而另一个电荷量增加为原来的9倍,为使其相互作用力不变,则它们之间的距离将变为原来的________倍.
参考答案:
解析:由库仑定律F =k 即可分析求解. 答案:(1)1 (2)9 (3) (4)3
10. 电磁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所用的器材如图所示。
它们是:①电流计、②直流电源、③带铁芯的线圈A 、④线圈B 、⑤电键、⑥滑动变阻器(用来控制电流以改变磁场强弱)。
(1)试按实验的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图中已连好一根导线)
(2)若连接滑动变阻器的两根导线接在接线柱C 和D 上,而在电键刚闭合时电流表指针右偏,则电键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迅速向接线柱C 移动时,电流计指针将_________(填“左偏”、“右偏”、“不偏”)。
若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不动,迅速向上提线圈A ,电流计指针将_________(填“左偏”、“右偏”、“不偏”)。
参考答案:
(1)4分 实物连线如图所示
(2)(每空2分)左偏; 左偏;
11. 如图所示电路中,已知I =3A ,I 1=2A ,R 1=10Ω,R 2=5Ω,R 3=30Ω,则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方向
为向,电流的大小为 A.
参考答案:
右,0.5
12. (5分)利用油膜法可粗略地测定分子的大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
若已知滴油的总体积为,一滴油形成的油膜面积为,这种油的摩尔质量为,密度为,则每个油分子的直径=____________;阿伏加德罗常数=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 在输液时,药液有时会从针口流出体外,为了及时发现,设计了一种报警装置,电路如图3所示.M是贴在针口处的传感器,接触到药液时由于其电阻RM变_____(填“大”或“小”),导致报警器S两端电压U增大,装置发出警报声.由此推断,调节可变电阻R的阻值,R越_____(填“大”或“小”),报警装置就越灵敏.
参考答案:
小;大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
14. 在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中,所验证的从斜槽某一位置滚下的小球A在斜槽的水平口处与静止小球B发生对心碰撞时动量守恒,两球大小相等。
在实验时,小球A的质量m1和小球B的质量m2的大小关系是。
在实验时,除实验装置外,需要的测量工具至少应有直尺和。
参考答案:
m1 > m2 ,_天平___。
15.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同时测定定值电阻、电源电动势及其内阻.电路连接和各项操作均正确.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小红同学记录电流表A和电压表的数据,小明同学记录电流表A和电压表的数据,并根据各自数据画出图线如图乙所示.
(1)图乙中,图线①是根据(选填“小红”或“小明”)同学记录的数据画出的.
(2)由图可知,
=Ω,= V,Ω.当滑动变阻器触头P位于最右端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为 W.(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1)小明(2) 2.0 、 3.0 、 1.0 2.0
(1)从电路连接可以看出,电流表A的读数增大时,电压表V
1
的读数减小,电压表V
2
的读数增大,
故图线a是根据电压表V
2
和电流表A的数据绘制图象的,为小明同学绘制;
(2)从图象a的斜率可以得出定值电阻R
的阻值为:;
从②的图象可以得出图象在U轴上的截距为3.00V,即电源的电动势为:,
图象斜率的绝对值为:,即电源的内阻为:。
当滑动变阻器触头P位于最右端时,滑动变阻器被短路,U
1=U
2
,即为图中的交点,电源的输
出功率为。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
16. 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作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
g取10m/s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运动摩擦系数μ;
(2)水平推力的大小;
(3)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参考答案:
(1)0.2 (2)6N (3)46m
17. 如图所示为研究电子枪中电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简化模型示意图。
在Oxy平面的ABCD区域内,存在两个场强大小均为E的匀强电场I和II,已知A、D两点的坐标分别为(L,0)和(-2L,0),两电场的边界均是边长为L的正方形(不计电子所受重力),现在该区域AB边的中点处由静止释放一电子,已知电子质量为m,带电量为e,试求:(1)电子离开ABCD区域的位置坐标;
(2)电子从电场II出来后经过多少时间到达X轴;
(3)电子到达X轴时的位置坐标。
参考答案:
18. (计算)(2012?丰台区模拟)如图所示,光滑水面上,质量为5kg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15N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求:
(1)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多少?
(2)在力F的作用下,物体在前10s内的位移?
参考答案:
(1)物体的加速度为3m/s2.
牛顿第二定律
解:(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2)物体在10s内的位移x=
答:(1)物体的加速度为3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