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名校精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
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2、课题:认识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3、课题: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板书设计: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
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课题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P12 —P13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去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从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由来与其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小木棒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例1、例2、
十个十

3 5 3
5
+ 2 + 3 2
————
————
3 7 6
7
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教学反思:
课题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1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木棒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例3:
3 5
+ 31 7
—————
7 2
注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反思:
课题三: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圆形。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例3:
4 6
- 2 3
—————
1 3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教学反思:
课题四: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计算百以内的两位数退位的减法运算。

(2)能运用百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

(2)在掌握百以内减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运用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学会退位的书写。

教学准备:红色和蓝色小纸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例2:
5 1
—3 6
—————
1 5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教学反思:
课题五:不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的情景教学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学会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比较后的想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语言表达观察、概括数学问题与方法。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掌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解决步骤。

教学准备:小木棒
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2、怎样解决:12 + 3 = 15 (面)
3、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4、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
教学反思:
课题六: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4(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例4(2)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

三班得了多少面?
12-4=8(面)
答:三班得了8面。

教学反思:
课题七:连加连减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简便写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连加连减
例1 28+34+22=84(个)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2 8 6 2 2 8 2
8
+3 4 +2 2 +3 4 3
4
6 2 8 4 6 2 +2
2
+2 2
8 4
8 4
例2、84-40-26=18(个) 84-(40+26)=
8 4 4 4
-4 0 -2 6
4 4 1 8
教学反思:
课题八:加减混合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例3、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
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
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用竖式
计算的书写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试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连加连减
例1 67-25+28=70(人)
方法一:方法二:
6 7 4 2 6 7
-2 5 +2 8 -2 5
4 2 7 0 4 2
+2 8
7 0
例2、72-(47+16)=9(人)
4 7 7 2
+1 6 -6 3
6 3 9
教学反思:
课题九: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 14+9=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1、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纸张、吸管等。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学反思:
2、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1、画顶点
2、点对点
3、过顶点画两条边
教学反思:
3、课题: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
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
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尺
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直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教学反思:
4、课题: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幅三角尺,使学生更进一步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习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三角尺、纸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