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寻“米”为“炊”——浅谈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寻“米”为“炊”
——浅谈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一直无法改变“慢、费、差”的状况,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近年来出现一个“怪圈”:学生作文时找“百度”中的例文当材料,甚至抄袭原文以完成任务。

更为严重的是,考试中不写作文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这种现象让语文老师困惑、担忧。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作文时不知写什么,抓不到写作的材料。

《初中语文新课标》在“写作训练”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观察的结果和感受。

随时收集、积累语言材料。

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这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生活蕴含,触发情感。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蓄。

”只要学生能“倾吐”出其“生活积蓄”,也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尽快改变学生作文的现状,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笔者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进行“结合课文训练、开展
活动训练和点拨生活训练”,教会学生巧寻写作素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结合课文训练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均为优美的各类范文,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范本,不少篇目极具思想性,现实意义强,这些都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传授作文技巧,还要做一名出色的生活向导,引导学生畅游课文生活之河,热爱书中生活,拥抱书中生活,融入现实生活,辨别书中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感悟书中生活的“情、理、趣”,使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样,他们就有了“米”,就能以敏锐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和表现生活。

“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人类美好的感情,只要曾经拨动心灵深处的感情,都能写成有独到之处的文章。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只是父亲为远行的儿子买桔子时的背影,一个小细节为何能打动无数读者,成为佳作呢?关键就是其中蕴含着浓浓的亲情,所以,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都能触动人的心灵。

由此,我让学生模仿这篇文章的写法,写一篇关于父母或朋友、老师的作文,突出细节描写,写出最感人的一个平凡的场景,结果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变得高涨,因为有内容可写。

“理”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它能给人启发和教育,从而拨动读者的心弦。

文章若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说人所未说,写人所未写,悟人所未悟,那么就能变平凡为深刻,化腐朽为神奇。

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席慕容的《贝壳》、小思的《蝉》等,文章借助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实物,告诉读者一些深刻的道理。

这样指导学生从生活经历和生活实物中寻找写作的“米”。

“趣”是文章的精华。

文章若能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它就能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启迪读者热爱生活,从而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

如在教梁衡的《夏感》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的写作,让学生明白该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一反古今舞文弄墨者吟春咏秋,别出心裁地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正由于他独到的感受,独有的情趣,才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才引发了读者心底的共鸣,让学生从课本中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独到见解。

总之,利用课文,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情、理、趣”,教会学生如何巧寻“米”,并且把它变成一篇篇优美感人的文章。

2开展活动训练
有计划地开展语文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在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既能深化活动的开展,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如果儿童他有能力进
行学习,那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兴趣就会增加。

”这里所说的“能力”,完全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加强。

正是在活动中使学生“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有趣的作文积累是提高写作有效性的关键。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利用每天的课前五分钟,也可利用作文课,要学生把看到的饱含“情、理、趣”的故事有条理、生动地说给全班同学听。

说,实际就是口头作文,说得好也就写得好,写得好又促进说得好。

说的内容可以是自己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名著名篇的片断,还可以是成语故事、寓言、美文、心灵鸡汤、新闻播报等。

这样还督促学生更广泛地阅读。

而读书是大海,惟有让这海洋更辽阔,作文能力的鱼,才能养得像鲲一样大。

说的要求应由易到难,开始要说清楚一件事,逐渐要求说得生动,说得有趣,再“说到中心突出”。

说本身是训练学生的基本素质,跟作文教学结合更有目的性。

要让每个学生轮流说,不论说得好还是说得差,都要给予鼓励,要求也要随学生不同程度而定。

通过说的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积累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素材,也就巧寻到作文的“米”了。

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所看、所思、所感诉诸读者。

为了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可定期举行比赛,可办美文角,要让学生有发挥的场地,同时还要告诉学生优秀作文的标准,让学生有方向,要求写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或“以趣染人”的文章。

当然,教师也要制定一个系统化的活动,要长期坚守。

南怀瑾说过,“日积月累的功夫是伟大到令人敬畏的”,杜威也曾说,“连续性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可见坚守的难度,因而,教师还可设立一些有效的奖励机制,如:每周一奖,每月一创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点拨生活训练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便于思考,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而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发现,一种对生活及其意蕴的发现。

挖掘生活蕴含,触发情感,是写作的第一步。

学生写作时,往往无法把握写作材料的内蕴,有许多极富深刻意义的东西无法挖掘出来,这与他们的阅历不足、思维不够开阔、无法发散有关。

因而教师平常要帮助学生点拨生活,激发思想火花,触发情感,指导学生进行联想、想像,以丰富写作的内容。

要求学生带着“情、理、趣”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然后把观察到的怪人怪事、新人新事和吸引你的趣事都记录下来。

看还包括看电视、看报和看书。

总之,看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到自然界中感受山川之美。

到社会中感受人情冷暖,到书本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没有真实的内心感受,就没有主动积极的作文,“感受”是作文的开始。

例如:雨天放学,从教学楼到校门,花花绿绿的伞队在流动,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可启发学生对这种现象展开联想与想象。

流动的伞队像什么、有什么、有哪些特殊的伞,伞下的人怎样等;或者他们想些什么,有哪些表情,他们急着要干什么,等等;甚至可以想象校门口等待学生放学的家长,在那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

最后提出写作要求,这样学生思维就异常活跃。

“结合课文训练、开展活动训练、点拨生活训练”的作文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读写结合、利用活动的形式、紧扣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点拨生活、思考生活,能有效改变学生作文苦于无材料的状况,彻底解决学生怕作文、厌作文、不写作文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