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景观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以致用] 2.[2018· 江苏卷,15~16]“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 居。2017 年 2 月, 《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 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 1 为“某地坑院村落 景观图”,图 2 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D ) A.甲 B.乙 C.丙 D.丁 (2)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A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地位于等高线密集区 或密集区边缘,地势起伏较大。丁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适合 建造地坑院村落。第(2)题,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代 表了一定时期的建筑文化,可以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应该 对具有历史意义且有一定规模的地坑院加以保护,并非对各处地坑 院都要完整保护,也没必要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黄土高原生 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不宜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类型 2 人文景观图的判读 1.确定人文景观类型:依据图名进行确定,人文景观类型多 样,包括聚落景观、建筑景观、人类活动景观、交通景观等,如下 图中显示的是交通设施景观。
2.分析景观主体特点:着眼图中主体要素,抓住图示主体的 呈现特色。如上图中的主体是高铁线路,该段线路在平原地区以高 架桥的形式延伸,线路平直。 3.判断景观形成因素:人文景观反映人文活动的特色及经济、 文化发展状况,因此由景观特点可以推知影响景观形成的主要因 素,或推断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地理联系。
解析:第(1)题,太阳辐射能、生物能、潮汐能都是来自地球外 部的能量;由材料“间歇泉是一种热水泉”可知,导致间歇泉泉水 喷发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应为地球内能。故选 C。 第(2)题,结合材料判断虽然是“一停一溢”,但是由于受地下能量 和地下水多少的影响,每次喷发的时间长短并不一样,喷发周期也 不固定;间歇泉需要在地壳薄弱处喷发,因此其形成需要有适宜的 地质构造(地下要有炽热的岩浆活动,而且距地表又不能太深);只 有地下水充足才能形成喷涌现象。 故选 C。 第(3)题, 根据上题分析, 间歇泉在我国分布最广的地区应是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雅鲁 藏布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 跃;塔里木盆地、珠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处亚欧板块内部,地壳 相对稳定,岩浆活动少。故选 D。
[学以致用] 1.[2018· 全国大联考]间歇泉是一种热水泉,其泉水不是从泉 眼里不停地喷涌出来,而是一停一溢,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才狠 命地涌出一股子来。喷发的时候,泉水可以喷射到很高的空中,形 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水柱,看起来十分壮观。读图完成(1)~(3) 题。
(1)间歇泉喷发的能量来源于( C ) A.太阳辐射能 B.生物能 C.地球内能 D.潮汐能 (2)间歇泉( C ) A.每次喷发的时间长短一样 B.喷发周期是不变的 C.形成需要适宜的地质构造 D.形成不需要充足的地下水 (3)间歇泉在我国分布最广的地区可能位于( D ) A.塔里木盆地 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 D.雅鲁藏布江谷地
类型 1 自然景观图的判读 1.明确图示主体:图名中指明了图中的主体地理事物,如图 示主体是爬升沙丘。
2.判断景观形态:主要是观察分析图示主体的形态特征。上 图中的沙丘临河一侧坡度较缓。 3.分析景观结构:主要是把握主体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周围事 物的关系。上图中沙丘位于河流宽谷中,后面背景为高大的山丘, 河面宽阔,水流较为平缓。 4.分析景观特征:抓住图中的位置信息、形态特征以及主配 景的组合特点分析景观特征。上图中爬升沙丘的物质来源于河流的 沉积物且与河谷风向密切相关,是风力搬运堆积的结果。
景观图判读步骤
示意图模式 判读步骤
第一步,看图名,定主题:根据图名,掌握景观图所表达 的主题是何种地理要素或现象。 第二步,看图示主体:图中的主体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景观 图的主景,可以反映图名代表的图示主题。 第三步,看构图要素:图中不同构图要素的有机组合,可 以反映主景与配景之间的关系,体现景观形成的背景。 第四步,析图示特征:细心观察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 系,分析景观的结构特点,归纳图示的典型特征,探究景 观成因。 第五步,关注特殊提示:有些景观图中有特别的文字提示 或箭头指示,这是判读的细节,应特别关注其所体现的含 义,理清其与材料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