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传承和保护——构建镇江地方文化数据库的探讨

合集下载

镇江传统文化的整理与现代弘扬_韩凤冉

镇江传统文化的整理与现代弘扬_韩凤冉

镇江传统文化的整理与现代弘扬韩凤冉 汪允普(凤凰出版社)镇江是座历史悠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山水形胜,文化资源十分丰厚。

镇江不仅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同时还拥有焦山《瘗鹤铭》残字石,金山寺,西津渡等历史文化景观,更是与葛洪、刘裕、刘义庆、萧统、刘勰、米芾、刘鹗等众多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传承、保护镇江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对其进行现代价值的阐述,使其成为推动镇江现代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从而努力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经济发展相互交融,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成为我们当前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文准备从镇江文化资源情况概述,镇江文化保护和整理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镇江文化资源概述镇江历史悠久,数千年来留下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些文化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文化作品。

如中国文学史上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学理论和批评巨著《文心雕龙》,首开中国笔记小说先河的《世说新语》,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和《楚辞》之后现存的第三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号称“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等都是完成于镇江,或存于镇江。

在一个城市的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多的重量级文化作品,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这些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地域文化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镇江的,更是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第二类是学人著述。

镇江文气鼎盛,每个朝代都有著名文人学士与之相联系。

东晋时,为了躲避中原战乱,世家大族纷纷南下,其中很多都移居京口,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著有《晋书》的臧荣绪,选编《玉台新咏》的陶弘景、诗文与庾信齐名的徐陵,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等。

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一、背景与意义地方文献是指反映地方性特征、地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文献资料。

我国地方文献丰富多样,记载了各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对于研究地方文化、地方历史、乡土建设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

地方文献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价值的必经之路,是促进地方发展、加强地方文化建设的关键。

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措施。

通过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以实现对地方文献资源的精准定位和快速检索,加速地方文献的利用和推广,提高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效率。

二、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进展较为缓慢。

一方面,地方文献的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文献资料缺失和重复非常普遍,给数据库建设带来巨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缺乏足够的投入和技术支持,使得许多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同时,在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中也存在一些其他问题。

比如,数据库的构建方式和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缺乏互联互通、用户体验不佳等等。

这些问题给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三、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对策和措施1.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

在制定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地方文献的特点,深入调查地方文献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

2.准确把握建设重点。

在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应从数字化、分类、整理、标注等方面准确把握建设重点,特别是要针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文化名人等重点文献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推广。

3.推进信息化建设。

应结合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推进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升级。

同时,积极探索更加先进、高效、便捷的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手段,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精准定位和快速检索。

4.加强合作与共建。

应通过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共建和共享,实现地方文献信息的互通互享,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与发展。

镇江红色文化调查总结汇报

镇江红色文化调查总结汇报

镇江红色文化调查总结汇报镇江市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红色文化是镇江市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源远流长。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并总结镇江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方式,对镇江市的红色文化进行考察。

首先,我们对调查对象进行了选择。

在调查中,我们选取了200名居住在镇江市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我们还与一些当地的历史专家和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个别访谈,以了解更深层次的红色文化发展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镇江市的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红色旅游、红色遗址和红色传统节日等方面。

镇江市拥有众多的革命遗址和红色旅游景点,如金山寺革命旧址、大港河炮台和金山寺红色文化园等。

这些红色遗址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参观者,对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镇江市还举办了多项红色传统节日活动,如八七建军节、十月革命纪念日和国庆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镇江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对于红色文化的影响,调查显示,镇江市的红色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红色文化活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其次,红色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镇江市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动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最后,红色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也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镇江市的红色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样的发展特点。

红色文化对于镇江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然而,调查还发现,部分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还不够到位,需要加强相关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未来,我们希望镇江市能够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掘其潜力,为镇江市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域文化综合测试题(二)

地域文化综合测试题(二)

综合测试题(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新石器时代,江苏南部有环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南京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以及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2、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江苏北部大致属徐州,淮河以南地区大致属于扬州。

3、明清以来,南通一带生产的“通花”质量上乘,冠绝亚洲。

4、清康熙至嘉靖年间,南京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5、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6、南通张謇兄弟集资创建了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7、公元939年,李昪在南京建立南唐政权,改称江宁府。

8、谢灵运和谢朓合称“大小谢”,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重要推动者。

9、镇江丹徒马建忠著有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

10、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

11、在吴文化的大背景下,孕育了无锡由刚及柔、刚柔并济和吸纳、包容、开放、适时顺变的文化特征。

12、溧阳天目湖的砂锅鱼头,为江苏省天目湖宾馆首创,成为中国美食天地的一枝奇葩。

13、历史上的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

14、唐初,涟水即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

15、盐城市区有98条大小河流,有“百河之城”的称号。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南京云锦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典雅,色彩富丽堂皇,宛如天上瑰丽、璀璨的云霞,故名云锦。

2、扬剧是在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

3、彭祖传说为黄帝的后裔,活了800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寿星,也是我国的烹饪鼻祖。

4、下草湾文化遗址双沟“下草湾文化遗址”是江苏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所在地。

发掘更新世和中新世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近百种以及古猿化石,距今1800多万年,同北京人的“山顶洞人”时代相当。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扬州经济文化的特征。

答:1、运河经济是扬州经济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明清时期,扬州都是作为南北方运河航运的中转站,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古代社会,扬州的位置优势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历史上扬州的兴衰无不与运河的兴废密切相关。

某地区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

某地区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

某地区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研究方案】一、研究目的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某地区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问题日益凸显。

本研究旨在深入调研某地区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对某地区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掌握理论和实践基础。

2. 实地考察:对某地区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现状与问题,包括城市规划与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等。

3. 专家访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三、方案实施1. 制定调研计划:确定调研的时间、地点、范围等,确保调研工作的有效展开。

2. 文献搜集与整理:系统收集和筛选某地区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相关的文献,形成综述。

3. 实地考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管理、维护、利用等情况,并记录重要观察数据。

4. 专家访谈:与多个专家学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经验以及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5.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调研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挖掘规律和问题。

6. 新观点和方法提出: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和发现,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数据采集与分析1. 文献搜集: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等途径,搜集与某地区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相关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文献。

2. 实地考察:选择几个代表性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实地考察其现状与问题,并进行记录和拍摄。

3. 专家访谈:与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采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4.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文字描述、图表、统计等方式,归纳总结规律和问题。

五、数据分析与结论1. 通过对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某地区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和困境。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探析——以“镇江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探析——以“镇江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 、 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 的必备品, 数据库资源也 日 渐受欢迎。高校图书 馆的数据库建设大致分为两类 , 一是大量引进、 购买成熟的大型商业性权威数据库 ; 二是根据地方特色, 本校的 学科专业特色 , 本馆的馆藏特点、 技术力量和经费 隋况 自 建或合作建设专题数据库。高校图书馆 自 建或合作建 设专 题数据库 可以弥补所 购数据库数 量上 的不 足 , 自身 开展特色 化 、 为 个性 化 的信息 服务 提供 资源保 障 。高校 图书馆建设专题数据库的主要类型有 : 基于地方资源的数据库 , 基于学科专业特色 的专题数据库, 基于学校教
第2 4卷 第 2期
21 0 1年 4月
镇 江 高 专 学

V0 . 4 No 2 12 .
Ap .,2 r 011
Ju a o Z ej n ol e o r l f h ni gC l g n a e
高校 图 书馆 地 方 文化 专 题 数 据 库 建 设 探 析
— —
以“ 江 文 化 专 题 数 据 库 ” 设 为 例 镇 建
夏淑 芳 王 红 ,
( .镇 江高等 专科 学校 图书馆 , 1 江苏 镇 江 2 20 ;.中共镇 江市委 党校 图书馆 , 10 3 2 江苏 镇 江 2 20 ) 10 3 摘 要 :以镇江 高等专科 学校 图书馆地 方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 , 讨地方文化 专题数据 库建设的方法及步骤 。 探
1 高校开展地方文化专题数 据库建设的意义
11 宣传 地 方文化 。 造地 方形 象 . 塑
地方文化是地方建设的重要 内容 , 人们越来越注重借助各种媒体宣传本地资源优势 、 风土人情 , 提高知 名度 ,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 的忠实记录者和传承者 , 更应立足地方 , 积极开发 地方文化资源, 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建设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是凝聚地方文化 、 宣传展示地方文化的重

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

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

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本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推广本土文化,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逐渐成为一个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讨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必要性、关键要素和建设步骤。

一、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必要性本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特征,是民族精神、民族风貌的重要表现。

而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保护文化遗产:本土文化包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有助于对这些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以防止其被遗忘和损毁。

2.促进文化传承:档案和数据库可以记录本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为后代提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源,有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

3.加强文化研究: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可以提供研究者们所需的基础资料,促进对本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4.提升本土文化价值:通过建立档案与数据库,可以将本土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和标准化,进而推广本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关键要素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1.选择合适的内容:根据本土文化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文物、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

2.制定标准和分类: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分类方法,以便将各种资料有条理地进行整理和归档,方便后续的检索和利用。

3.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对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以提高档案与数据库的可访问性和可持续性。

4.加强团队合作: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进行管理和维护,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三、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建设步骤1.需求分析和规划:明确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目标和范围,制定详细的规划和时间表。

2.资源收集和整理:积极搜索和收集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资料,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

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调查背景与目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调查背景与目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调查背景与目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家乡文化遗产是指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以及传统工艺品等,它们承载着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当今社会,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家乡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传统技艺的继承等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调查家乡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挑战,探讨其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和方法,以及展望其未来发展,并呼吁行动和个人责任。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会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概述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以及目的。

2. 正文:- 家乡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家乡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 家乡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介绍目前家乡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包括遗产保护与城市化、文化传承断裂等方面的挑战。

- 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义和方法:分析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3. 结论:- 总结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回顾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并强调其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 展望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未来发展:展望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 呼吁行动和个人责任:号召读者们为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

目的部分的内容如下:1.3 目的:本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家乡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保护传承的意义和方法,旨在为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促进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唤起人们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注与行动。

通过本调查的开展,期望能够为未来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同时强调每个个人都有责任去传承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共同守护家乡文化的瑰宝。

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推动镇江文化产业发展

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推动镇江文化产业发展
目过程 中 , 忽视 了文 化 的深 度 挖 化 含 量 , 悠 久 的 三 国 文 化 、 朝 牌 将 北 固 山 、 山 、 屋 山 、 以 六 焦 瓦 镇江 博
i ,最终 不 仅 会造 成 资 源 的 浪 费 , 文 化 和 丰 富 的宗 教 文 化 、 食 文化 物 馆 、 芾 墓 、 阳 市 陵 口 、 隐 美 米 丹 招
1打造 吴 文化 发 源 地 的旅游 品 等科 学 家 , 乐 家 戴 颐 , 家 周 文 。 音 画
在 『 为开 发 深 度不 够 、 区配 置 较 分 牌 。 近期 考 古 发 现都 表 明 , 宁镇 矩 、 芾 和 米 友仁 , 画家 笪重 光 、 景 米 书
: 、广 告 宣传 力 度 不 够 等原 因 , 而 地 区 出土 的 西 周 和 春 秋 早 期 的 青 王 文 治 、 吕凤 子等 , 还有 张 玉 书 、 马 : 成旅 游 景 点 总体 品 味很 低 , 而 铜 器远 远 多 于无 锡 、 州 一带 和太 相 伯 、 建 忠 、 鹗 、 庆 年 、 诒 从 苏 马 刘 陈 柳
在生 产 、 换 、 配 和 消 费 等 得 到 话 ” 型 演 艺 广 场 ; 设 提 升 大 市 交 分 大 建

实现 的 总 和 ,它 以 文 化 属 性 为 依 口商 业 文化 娱 乐 圈 ; 设 新广 电中 建 托 , 过满 足 人们 娱 乐求 职 、 美 、 心 影 视 文 化 城 ; 造 有 市 场 、 前 通 审 打 有
卫 生 、 融 和 电 信 等 行 业 的 发 面 的结 合 , 成 山水 联 动 、 岛联 浑 、 金 形 桥 辛弃 疾 等 文学 家 和 诗人 , 洪 、 葛
动、 市县 联动 的大 旅游 格局 。

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下的地方文创产业体系开发研究——以“镇江三怪”非遗文化设计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下的地方文创产业体系开发研究——以“镇江三怪”非遗文化设计为例

第36卷第3期2018年6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6 No.3Jun.2018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8.03.012收稿日期:20171220作者简介:孟婷(1983— ),女,讲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5SJD773);2017年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课题基金指导项目(2017YB142)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下的地方文创产业体系开发研究———以“镇江三怪”非遗文化设计为例孟婷(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江苏镇江212028)摘要:以江苏镇江非遗文化“镇江三怪”为例,通过对镇江非遗文化及文创市场的调研,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创产品结合的可行性,认为应开发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地方文创产业体系,希望给新时代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江三怪;文创设计;产业体系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18)03-0048-05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缘起于1998年的英国,在《英国创意产业文件路径》文件中,首次阐述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经过几十年的全球化发展,这种更强调创造力的产业文化已成为各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支柱之一,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文化创意产业,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虽发展相对滞后,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态[1]。

自2006年以来,我国国务院发布了若干文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镇江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实证研究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试行发展众创空间,推动文创产业向专业化、低成本、全方位方向发展,这些都给地方文创产品及其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文物保护中的数字化文物数据库建设技术研究

文物保护中的数字化文物数据库建设技术研究

文物保护中的数字化文物数据库建设技术研究数字化文物数据库建设技术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文物数据库的建设已成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论文主要研究数字化文物数据库建设技术,包括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据库建设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数字化文物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

通过对已有数字化文物数据库的分析和比较,分析了数字化文物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论文旨在为数字化文物数据库的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相关技术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数据库建设,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数据管理1. 引言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是每个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管理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数字化文物数据库的建设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保存文物的信息,为文物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扫描等。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文物的图像进行增强和修复,保证图像质量。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虚拟模型,为文物研究提供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

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将文物转化为数字化模型,实现数字化保存和展示。

3. 数字化文物数据库的建设方法数字化文物数据库的建设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等。

数据采集阶段需要对文物进行拍摄、扫描、录音等,获取文物的图像、声音和其他相关信息。

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修复和处理,保证数据质量。

数据存储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结构和表,存储文物数据。

数据管理阶段包括文物数据的索引、检索和更新,以及维护工作等。

4. 数字化文物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数字化文物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是数字化文物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环节。

管理工作包括数据库的安全性和权限管理,以及对文物数据的索引和检索。

构建地方文化数据库的实践探索

构建地方文化数据库的实践探索

上, 以传承和保护镇江地域文化为出发点 , 进行广泛探讨和深
入 调研 , 提 出 了建 设 “ 镇 江 地方 文 化数 据 库 ” 的构 想 。
2 . 2 有效整合资源 , 深入 系统研 究 近年来 , 有关地域文化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 各 图书馆也在积极收集和订购相关 的文献信息资源 , 在馆藏方 面更加重视资源数字化 , 相关的文化研究课题 已经陆续进行 , 并取得 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 成果 。如镇江市 图书馆 的“ 镇江 名人数据库” , 并和江苏大学 图书馆联合建设 了“ 文心雕龙专 题特 色数据库” 和《 文 心雕龙》 研 究资料 中心 , 实现 了地 方古 籍文献 的数字化构建 ; 江苏大学图书馆利用其历史文化典藏 与镇江焦 山碑刻博物馆共同进行 了“ ‘ 焦 山碑刻 ’ 数字化建设
现状、 整合资源、 系统研 究 的基 础 上 , 利 用馆 藏 、 技 术 等优 势 建设 了镇 江地 方 文化 数 据 库 。 通过 6 个 专 题 阐述 了数 据 库
的 内容构成 , 突显 文化底蕴 、 展 示地域 文化 , 提 出了需要 注意资料 准确 、 知识产权、 数据规 范等事项 , 并从丰 富馆藏 、 实
民俗文化 浓郁 丰富 、 文学艺术源远流长 、 神话传说优美动人 、
大师 巨匠人才辈出。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 , 一些地域文化传统 正在慢慢缺失, 更有一些地方民情风俗正在渐行渐远 , 如何传承 保护优秀 的地域文化传统 , 开发研究优秀的特色文化 内涵 , 成 为亟待探讨的课题 。镇江高专 图书馆在进行充分调研 的基础
与镇 江 地 域 文 化 研 究 ” 省 级 课 题 的研 究 , 建立 网上“ 瘗 鹤 铭 数
传 承至今仍发挥作用 的文化传统和宝贵财富 。 但是随着时间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章总则1.1为了保护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并延续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弘扬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统筹安排各项城市建设,为保护和更新提供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特制定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2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7月)(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年)(5)《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年3月)(6)《江苏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修正)(1997年7月)(7)《镇江市文物保护办法》(1993年7月)(8)《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1.3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一致,其核心部分为镇江主城及近郊。

1.4 本规划作为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按总体规划的报批程序上报审查批准。

本规划需要修改时,应按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1.5本规划解释权属镇江市规划局。

第二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2.1.1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目标:体现镇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把镇江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

2.1.2规划指导思想:保护镇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充分挖掘镇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保护古城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相协调。

2.2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规划原则:2.2.1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名城保护原则,合理确定保护内容与范围,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采取合理适度、科学利用的方法和手段,有效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2.2.2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原则,重点保护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古城格局和风貌、古城空间形态和环境,提高古城的环境质量。

地域文化传承和保护——构建镇江地方文化数据库的探讨

地域文化传承和保护——构建镇江地方文化数据库的探讨
m oi c l c no i e lpme t Thspa e r b sit ui n a k r u d t eb idn d a tg ,h u li o tn n etc — t l a o m cd veo ng o e n . i p rp o e ot b l gb c g o n , h ul iga v na e teb idngc ne ta d t e h n he di h noo ia o t t i aa a e Fr a u n trs ure raii gs a ig, s igc lu eo a dp o oi e lpme t ie panst c lg c l u eof hsd tb s . om b nda e o c , e lzn h rn pa sn ut r n n r m t d veo r ng n ,t x li hef — un
失 。如 今 许 多城 市 的 历 史 文 化 已经走 到 了 十字 路 口 , 至 正 甚
了大量有价值的研 究成 果, 但是这些地域 文化 资源仍然分布
零 散 , 藏 数 量 少 , 乏 系 统 的 地 域 资 源 服 务 体 系 和 现 代 化 收 缺 的信 息服 务手 段 。 因 此 , 校 图 书 馆 拟 利 用 镇 江 地 域 文 化 本 优势 、 图书 馆 的 资源 、 备 和 技 术 优 势 及 镇 江 市 地 区 文 献 共 设 享 联 合 体 的资 源 优 势 , 立 具 有 镇 江 地 域 文化 特 色 的专 题 数 建
to sdaa a e inofhi tb s . t
【 ew rs L cluueC lr hraeC a c rt a b s K y od 】 oa cl r; ut e eig; hr t iidt ae t u t a e sc a

挖掘地域文化 打造镇江旅游文化品牌

挖掘地域文化 打造镇江旅游文化品牌
它与后来 发展起来 的吴文 化有 着一脉 相承 的关 系 , 北京 大
风光北 固楼” 是 “ 、 大字 之祖 ” 是水 漫金 山 、 茅 山道 士 、 、 是 是 米芾 、 是文天祥 。但 随着岁月 的流逝 , 江不知从何 时遮 蔽 镇
了璀璨 的文化 印记 , 漫金 山、碑 中之王” 水 “ 瘗鹤铭 、天下 江 “
2 2 0 ) 1 0 5。
地域 文化是 指一个 地域 的地理 、 历史 、 经济 、 社会 在长 期 历史过程 中形成 的 , 体现地 方特点 的文化 。镇 江 自古就 有“ 天下 第一 江 山” 的美 誉 , 一 座具 有 30 是 0 0多 年历 史 的 名 城 , 理区位独 特而 优越 , 地 具有 “ 真山真水 ” “ 伟俊 秀” 、雄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全面打造 文化镇 江, 凸显 自身的独特魅力 , 使镇江地域文化 与旅游文化共 同发展 。
【 关键 词 】 地域文化 旅游文化
文化 品牌
【 中图分类号】50 【 F9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6 22( 0) — 04 0 10— 05 09 7 04— 4 2 0 【 基金项 目】 系“ 本文 十一五” 国家课题项 目项 目 ( 编号 :I003 一 1- 5 F 735 B 1 2) B 。 【 作者简介 】张利华 ,江苏科技 大学南徐学院讲 师,硕士 ,主要研 究方向为旅游 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 苏镇江 江
挖掘地域 文化 打造镇 江旅游 文化 品牌
张 利华
【 摘
要】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 资源的重要 组成部 分, 游城 市的差异化战略 中, 在旅 地域文化起 着决定性 的作用。 镇
江 地 理 区位 独 特 而优 越 , 文 历 史悠 久 , 富 多彩 的 山水 文化 、 人 丰 宗教 文 化 、 头 文 化 构 成 了镇 江 独 特 的 文 化 内涵 , 度 码 深

2006年镇江市地方志工作要点

2006年镇江市地方志工作要点


20 年镇江市地方 志工作要点 06
该 市2 0 年 初 将 全 面 启 动 《 江 市志 (93 06 镇 18 —
《 常州市地方志工作五 年规划》
20 年1 月2 日, 05 2 9 常州市志 办已将《 规划》 上报市 政府 , 拟请市政府批转各部 门贯彻执行。常州市“ 十
术) 时代 , 加 需 要修 志者 眼 光 的 前 瞻 性 、 怀 的 开 更 胸
化 传 承 ( 于 国史 系 列 ) 民间 文 化 包 括 民俗 是 一 种 属 ,
民间性 、 地域 性 更强 的综合 性 文化 传 承 , 地方 志 的 与 关 系更加 密 切 , 它在 某 种信 仰 的大背 景 中 , 既有 作 为 礼仪 的操 作 系统 , 有作 为 故 事 的解 说 系统 , 种 系 也 两 统相 结合 , 传递 着观念 、 感 、 情 时间 的脉 流。
维普资讯
方 志论 坛
的一 体化 。文 化 的独 特 和优 秀 是 民族 自尊心 自信 的 的任 务 就是 通 过科 学 的描 述 , 成 民 俗 资源 意 识 ( 促 依 托旅 游业 、 饮食 文 化 、 间艺 术产 业 、 民 收藏 品… … ) 和
有识之士呼吁, 民俗志》这样 的志书续修时仍 《
然有 编 修 的 必要 , 是 因 为 , 先 , 就 首 民俗 本 身 随着 历 史 的进程 ,民俗 赖 以生 存 的社 会 文化 生 态发 生 着 巨
大的变 化 。民俗 , 如今 人们 已经 突破 了以 物质消 费来
区分 过年 与 日常 生 活 了 ,代之 以文化 消 费 和精 神追 求 ; 住方 面 , 独 门独 院 到居 民小 区 , 家 庭 、 居 从 从 家族 关 系和邻 里 关 系衍 生 出 了新 型公 共关 系。 民俗 中 心 经历 了乡村 和城 市 的互 动 后 出现 了由 乡村转 向城 市 的趋 向 ,民俗本 身 因而 也 相应 地 发生 着 一 系列 偏 离 原型 的转 变 。而 且 , 相对 于 帝 王 、 上层 系列 的 主流 文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化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化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中华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传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化,成为了当代中国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将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遗产保护手段和文化传承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它体现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的独特性。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

它们是过去文明的见证者,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可以让人们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社会共识,凝聚民族精神。

其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独特象征。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们代表了这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地方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并且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再次,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许多地区的旅游业都依赖于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因为游客往往对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产地感兴趣。

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地方经济的收入。

最后,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

只有保护好文化遗产,才能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为文化的创新提供源泉。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包括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等。

法律手段是最基本的保护手段。

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对于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管理。

通过立法和法规的制定,可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保护措施进行规范和约束。

技术手段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被应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及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的研究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及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的研究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及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的研究【摘要】这篇研究文章探讨了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及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分析了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意义,强调地方文献在信息时代的价值和重要性。

接着讨论了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针对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化管理技术,探讨了如何将地方文献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

最后分析了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的效率和风险把控问题。

通过研究成果和展望,总结了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及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数字化管理技术、效率、风险、研究成果、展望1. 引言1.1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及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的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及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和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现状,以及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和技术。

在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传播和利用地方文献的重要责任。

地方文献是一座城市的记忆,记录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而闭架保存本书库管理则是公共图书馆保障馆藏文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对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2. 正文2.1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和意义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扮演着连接社会信息资源与广大读者之间的桥梁和平台的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信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承载者,为广大读者提供各种形式、各种领域的图书、报纸、期刊、电子资源等,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保存着珍贵的古籍文献和地方文献,传承着历史文化的精髓,同时也面向未来,不断推陈出新,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潮流。

公共图书馆是知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信息时代更是扮演着教育与培训的重要角色,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讲座、展览等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镇江建筑文化特征与传承

镇江建筑文化特征与传承

镇江建筑文化特征与传承摘要:建筑是“文化的容器”、“凝固的史诗”,是历史、文化、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载体。

对于那些反映地域文化,极富风格内涵,且保留历史文脉的建筑值得去研究,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传承1.镇江的地理环境镇江地处大江南北要冲, 自古以来一直是一座港口城市。

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沿大运河向南可与太湖及钱塘江水系脉络相通,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

市内有“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南郊和茅山三大著名景区,亦有云台山、宝盖山、阳彭山等,三面翠环起伏,素有“城市山林”之称。

2.镇江城市建筑的文化特征镇江建筑文脉的形成依托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南北文化交流的交通港口城市特性;鸦片战争后较早对西方开放,建筑表现出受中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镇江建筑这种极富地域特征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2.1“依山傍水,城市山林”镇江位于丘陵地带,枕山襟江,三面群山相抱,长江与大运河在此形成“江河汇”。

历史建筑总体表现出依山、沿河发展的形态。

具体而言,行政机构、宗教建筑等重要的公共建筑多建于长江沿岸且位于山峦之上或附近。

例如金山是寺裹山,焦山是山裹寺,北固山为寺冠山,南山为城中园。

商业及住宅类建筑多沿河而存,并逐步生长、繁荣。

在这“城市山林”之中的建筑必然随坡就势,高低错落。

通过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云台山等山体上修建的塔、阁,可直观的感受到镇江全城建筑处于山体之间,特征显著。

2.2“南北融合,雄秀合一”作为重要的交通港口城市,加之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加速了南北文化在镇江的交流。

各种宗教文化在镇江均留下深深的印记,如西津渡的藏传佛教,金山、焦山的禅宗,茅山的道教,宝华山的律宗,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并存。

反映到建筑特征上,如金山寺大雄宝殿、焦山定慧寺的建筑不同于苏州的传统建筑,除了具有江南建筑纤细秀丽的特点之外,它们的做法、尺度、起戗、斗拱等都呈现出更加雄壮和厚重的一面。

镇江民居建筑与苏州也不尽相同,墙体以清水砖墙为主,少有白墙,山墙多为硬山或观音兜山脊,很少做歇山,屋面起伏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队伍及 现代 化 的技术 设 备 . 配 有专 项 经费 购 置相 应 并
的文献 信息 资源 。镇 江市 图书馆 已建有 《 心雕 龙 特 文 色数 据库》 《 江名 人 数据 库》 江苏 大 学 图书 馆 已建 、镇 ,
者 。镇 江 高专 图书馆 利 用 资源 、 术 和设 备 优 势 自建 有 “ 山碑 刻 ” 字 化 网站 , 江 高 专 图 书 馆 已建 有 技 焦 数 镇
方 经济 建设 和发展 中所起 的 重要作 用 . 已越 来越 受到
各 级 政 府 的 高度 重 视 和 关 注 。 书 馆 作 为 地 方 文 化 的 图 忠 实记 录 者 和 传 承 者 , 应 成 为 地 方 文 化 建 设 的 引 领 理
镇 江高 专 图书馆 有 丰 富的馆 藏 资源 、 业 的馆 员 专

■ ■
■ ㈣
_ ■ ■




■■
_
自 ■
__ ∞
■ _
■■
■ _
_
- ■*
_ _
■ ■ ■ ■ _ _ ■ ■ ■ _
■ __ _ _ _ H _
■ 罅 ■


_ *
危机 。因此 , 当前如 何充 分开 发 、 护 和传 承 保
所 了解 ,许 多 历史 遗迹 正在 不 断遭 到 毁坏 甚 至消 失 。 形 式来 看 , 有文 本 资源 、 图像 资 源 、 音频 资 源 和视 频 资 因此 , 救 、 抢 收集 、 理 和研 究 当地 的历 史 文 化 . 传 源 ; 信息 内容 的 收录范 围来看 , 馆 藏 资源 、 整 对 从 有 网络 资 承城 市 文 化 内涵 、 续 城市 文 化 特 色 、 务 地 方经 济 源 、 体 资源等 。 延 服 实
意义。
各 类 地方 文化 资源 、各 馆馆 藏 资 源和 各类 网络 资源 ,
传承 保护 数 据 库
关键词 : 域 文化 地
坚持 共建 、 知 和共享 的原 则 , 共 自主 策划 开发 《 江 地 镇
方文 化 专题数 据 库》 。 镇 江历 史久 远 , 文化 底蕴 深 厚, 通过 长 期 的积淀 ,
建 设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镇江 地 方文化 数 据库 的建 设项 目
镇 江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
1 建库 背景 、
镇 江文 物古 迹 星 罗棋 布 :饮 食 文 化极 为 丰 富 ;神话 传 说优 美 动 人 ;宗 教 文化 源 远 流 长 。但 随着岁 月 的流 逝 ,水 漫 金 山 、 碑 中之 “ 王 ” 鹤铭 、天下 江 山第 一 楼 ” 景楼 等 历史 瘗 “ 多 l 精 艘I 撼 l 鞭交糖 l l嘉 赣 l 蔻 l l 攀 煮l l l道 鞭 l 上 家 喻户 晓 的文 明积 淀 ,在人 们 心 目中 的印 l 娃 慊凄 _ 尊 I l 霸 ● l镰 产 l 薯 囊睦l 器 誓 蘩 l 劳 獭 l } 曝 l l 釜 l 记 已 经越 来越 淡 了 ,镇 江 地域 文化 面 临缺 失
镇江 社会 科学 2 1 0 2年 第 1期
文化 传承 和保 护
建镇江地方 文化数据库 的探讨
口 王雅 琴
摘 要 :地 方 文 化 是 地 方 经 济 建 设 的 重 要 内容 .
刘 亚 君
的建设 提供 了切 实可 靠 的文献 信息 资 源保 障 。
是城 市发 展 的核 心竞 争 力。 方 文化保 护 与开发在 地 地
的 “ 江地 方 文 化数 据 库 ” 对 传承 城 市文 化 内涵 、 镇 。 延 《 游与酒 店 管理特 色 数据 库 》 《 旅 和 沈括 研 究数 据 库》 ,
续 城 市文化 特 色、 进地 方 经济 建设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 镇 江 高专 图书馆 在 此 基 础上 进一 步 挖 掘 、 合 、 用 促 整 利
加 之周 边城 市 在其文 化 发展 过程 中产生 的 “ 透 ” 渗 和
2 建库 内容 、
该数 据库 分 为六个 栏 目, 每个 栏 目下 面 又 细分 为
影 响作 用 . 形成 了其 特有 的“ I文 化 ” 京= 1 。但 是 随着 时 若 干子 栏 目. 细 内容如 图所 示 。从 信 息 的载 体形 式 详 代 的变迁 , 一些 城市 特 有 的传统 文 化 已经 不 为多数 人 来 看 , 图书 、 刊 、 有 期 论文 、 图片 等 ; 从信 息 内容 的表 现
’ _ __ _ _
■ ■ ■

l 擒黎l 黻


m ■■ ■ ■

■■ _ _ ■■~
开发 。由镇 江 高专 图 书馆及 镇 江市 图书 馆 、 江 苏大 学 图 书馆 、江苏 科技 大学 图 书馆 组 成 了 镇江 地 区文 献 资 源共 享联 合 体 .也 为 该课 题
r一。-瞧馨● l l攀 瓣. 禽嚣禽圉嚣团 llll l _i lll ■ l:_~ 蕊I‰ 鬟嚣 —r =鼙■ _l_ — ㈣_髓孵 一 觉■_~ ———=— _疆_ 濑- 攘一溺= 戴_鼹-_ ——_■_ 尊:豢 _一— =山 豢_葺 :- —1_ l ●#舞 _ 一 _ _慧塑 ● 驾_— J 癌I_ 疆一 _ _ 辩1 齄‘ I
㈣ ■ _ 嗍 ■_‰ ■ _■ 魄 _ _ - -■■ ■■■ _■ __ _
' _ ■_ ■■ ■ ■ _■■ __ ■ _■■ ■ ■
_ ■ ■
■■ _■ ■
■ ■■

■ _
■ ■ ■■■__■
■■ * ‘
镇 江 的地 域 文 化 内涵 ,是 摆 在我 们 面 前亟 待 探 讨 的课 题 。
为 了更好 地 促 进地 方 经 济 和地 方 文化 建 l 撼 睐 缒l 麓 麓 精 蒜 l 设, 各地 区 、 高校 都 重视 地 方 文化 的挖 掘和 各
_ _ r _ __
§ w * _■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