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
汪曾祺散文之好,读过的人有口皆碑。
他写景、写人、写事、写物,看似冲和散淡,其实有着精心的布局,结尾尤其好。
读每一个结尾都是一种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还不只是景语,每一句平实的话都有深情。
全篇只一两句点到伤情之处,好比冰山露一角,我们就能体会到那座冰山。
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写的是各种植物,很生动有趣,像科普读物,后面写到秋海棠,带到自己的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得肺病死了,锁在一个小屋里,怕传染不让人去看,所以对母亲没什么印象,小屋边开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亲。
语言非常的平静,一点不抒情,但给我巨大的感动。
再说写他的老师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细密的写沈从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实,行文到最后写到老师的死。
只一句,也是用叙事代抒情:“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
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这是多么高级文字,堪称人书具老。
书中也有赤子的情怀流露。
在西南联大边的诸多茶馆之一的墙上,发现了真正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摸螺壳,巷口弄泥沙。
几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
在《湘行二记》中,汪曾祺细细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时也在马路边买到过擂茶,已经不十分的土了,类似珍珠奶茶的店铺。
汪曾祺还反复提到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学生们都爱泡昆明的茶馆。
有人甚至连牙刷脸盆都放在茶馆里。
他是个美食家、老茶客,对茶也有心得,在《寻常茶话》一文中,大谈了吃茶的点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发现我祖母与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国公汪华的后人。
汪华大概是割据一方的豪侠,后来降了唐,受李渊封为越国公。
在隋唐时期,这是个很高的封号,隋炀帝时期的司空杨素就是越国公。
当地称“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
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
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强烈推荐下,我才接触了汪曾祺的作品。
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怎么说呢,汪老的文字会让人有一种很亲和的心情。
就好像冬日温暖的午后,在些许喧闹的院落里,一边捧着热茶、晒着太阳,一边听着满脸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经历和想法娓娓道来,那种温馨与惬意。
《花园》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并没有十分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在脑海中清晰地描绘出在那个充满生气的小花园里嬉戏玩耍的淘气小孩。
花园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土,充满了单纯的快乐,充满了自然的声音,也充满了菖蒲草的味道。
他喜欢压在草上,静静地注视着倒下的草慢慢站起来,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他会把马齿苋的瓣子套在哑巴蝉的眼睛上,一放手,哑巴就一直往上飞,绝不偏斜转弯;他认为土蜂是种蠢头蠢脑的家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会为了被猫吃点的小鸟而哭泣……这一切都通过朴素的文字,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曾经看到过,有人这样评价汪老的作品,说:它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种平淡的美,是一种细水悠悠的淡雅。
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无法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带着一袭袭清香,让人久久回味。
的确,在汪老的文字里我们不会感觉到激烈的情绪,一切都是淡淡的,却能轻易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同时容易让人想起自己所经历过的、所思考过的,并有一种会然一笑的心情。
这应该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3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沈从文先
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忆的艺术与生活的代表作。
能与这本书相遇,更是小女子的荣幸。
古往今来,描写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见,像老舍的《骆驼祥子》啊,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啊,许多许多,更是将美食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却更别具一格。
虽平淡,像菜谱一般,却处处流露出人间真情,引来无限遐想。
我原本就爱好美食,以至于入神般去品味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浅啊!内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却写的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例如在《故乡的食物》一文中,开头引用郑板桥的话:"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听着这句话,有种特亲切的感觉,炒米比较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这便是郑板桥话中的含义。
还有种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锅巴磨成碎末。
它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无论是炒米还是焦屑,除了方便,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应急。
当时,县境内开了仗,我们用这种食物度过的。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温暖着彼此的心灵。
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乱境之中,依然淡定从容,乐观安静,像文中说的:"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很好玩。
"真是乐观啊!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
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简单的话语,写出了各种美味佳肴,可以称他为美食家了。
在这本书中,内容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释理的,这些散文文笔细腻,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中又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真可谓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好书!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4
本周,我读的书是《汪曾祺经典作品》。
这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类。
小说有《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寂寞和温暖》、《大淖记事》、《七里茶坊》、《职业》、《陈小手》、《安
乐居》、《陆判》等。
散文有《花园》、《冬天》、《夏天》、《我的家乡》、《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馆》、《昆明的雨》、《观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记》、《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这个小说集的第一篇就是《异秉》。
由于我忘了看书,全书我也就只看了这一篇。
《异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爷爷。
这个“王二小的爷爷”原先是摆一个熏烧摊子的。
这个熏烧摊子什么都卖:卤豆腐干,牛肉,蒲包肉,猪头肉,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后来还添了时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经济不景气,周围的摊子都渐渐败落下来,不过,王二的摊子却办的越来越红。
接着,王二把他的摊子搬到了一家店铺那里。
金银财宝哗哗哗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
他便去听书,但我猜他啥也听不懂。
王二还爱赌博,书上说,王二输的时候不多,这表示王二肯定是个大老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太会算计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王二的“异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为“异秉”使他发达的吗?恐怕是因为他的勤劳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的吧。
而且,价钱公道,有诚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顾”的主要原因吧。
这堆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给说了出来,可见作者特别啰嗦。
可也正是他的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之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5
近日读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兴趣于他所描写的也是我正身处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读了几遍。
文章以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的画开篇,视角新颖,不落俗套,以素朴的寥寥数笔便清晰地勾画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丰满、浓绿,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气闷。
接着作
者写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其中写到“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格调比牛肝菌高”的青头菌,介绍到“菌中之王”鸡枞“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和“中看不中吃”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一点都不酸!昆明的缅桂是大树!作者不直接写雨,看似与雨无关,实是与此作衬托,将昆明的雨季立体、现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作为一个外乡人在发现昆明雨季特点时满心的惊奇、欣喜与自豪。
篇末作者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深化了意境。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
一整篇看下来,自己只感到赏心悦目,但也有些感慨。
即使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习俗,如“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被逐渐淘汰,但例如莲花池、“香得像兰花”的缅桂花等自然景观还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如果你愿意让你的节奏慢下来,如果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你会发现身边的现实世界很美,而不是经过别人的提醒,哪怕是名家的提醒,自己就是自己的精神导师!不要让自己忙碌的脚步,遮住了双眼,更不要荒芜了自己的内心!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6
有谁曾料到,时隔两月,我重拾经典,再次捧起汪老的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会问:“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别着急,汪老这位“文坛美食家”向来喜爱吃喝、玩乐。
咱今天就在这玩乐尝人间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山东名城——菏泽。
说来惭愧,我作为一名山东汉子,竟对荷泽知之甚少。
莫慌,有汪老带你游历荷泽。
一进城,初日将进,杨柳春风,迎接远道而来客人的是一个千许亩牡丹,仿佛走进一场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阅着甜香气息,忧惚之间,有如梦回酒醒。
汪老最喜那一朵浅白色的牧丹。
他本人,也如这素净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赏完这菏泽牡丹,再当一回绿林好汉——上梁山,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不甚高大的。
但梁山实则低矮而不雄伟,山势也不险恶,就连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气山顶而不觉有什么。
汪老也发出了自己的质疑:这样一座山,能做出那样大的一番事业吗?”这个问题,我们不再深究,因为眼前的这一尾鳜鱼对汪老更具研究价值,在菏泽的两天多时间,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鱼,梁山人对鱼文化的研究,连江老都不禁赞叹其“赞极精妙”。
说到鱼,汪老又来劲了。
关于鳜鱼的种种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数家珍,最出名的不过松鼠鳜鱼、臭鳜鱼、清蒸、糖醋等他还诚心推荐了清汤鳜鱼。
汪老把自己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间中显露无遗,直言不讳。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与汪老起身。
欲离开,破晓时分,一场倾盆大雨开始了独奏。
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焕发,眼里开始闪烁着一些东西,“山东今年是个好年景。
”他说道。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7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两本书《打渔杀家》和《孤蒲深处》。
汪是沈丛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响。
《打渔杀家》主要是他的文论,书评,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谈写作的一些内容。
《孤蒲深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是比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八千岁》《岁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说确切地说更像是散文,是有一点儿故事性的散文。
这也很像沈丛文的风格。
此外他的书并不是特别流行的那种。
读起来呢,很有生活滋味,让你觉得不陌生,反而很亲切。
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处世之淡泊态度,很有才华但是缺非常地内敛谦恭自省。
他是江苏高邮人,秦少游的同乡,我也可以攀上老乡的江南之地。
水乡之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却很耐人寻味。
其实,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汪后来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写了许多的京派文学作品,但是他影响深远的还是他对于故乡的那些描写和回忆。
所以有人也称他的文章为乡土文学,但是他却并不认同。
我以为汪最看重的文学品质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会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却长在北方,这样的历史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对于我的父母来说,他们是读大学的时候才从南方到了北方,后来就再没有能回去,他们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吗?人类命运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根的人,这样才可以四处漂泊,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们不能忍心离开的多。
现代许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观念,是因为生活的质量决定一切其他,故乡的观念必须淡化。
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他们的不愿意离开,是出于一种本能,倒不是他们意识到多么地热爱家乡。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只有在离开了故乡的时候,故乡才有它极其不可抗拒的魅力。
就像汪曾祺,沈从文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
没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宝贵的地方和意义的。
我们从离乡之人的视觉处发觉一个自己没有体会过的故乡,也只有从离乡人的情怀里体会出自己温暖幸福的真谛。
所以,故乡的人应该感谢离乡的人,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时时提醒,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乡是多么地美丽。
汪的书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念,其实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情怀,对于我来说,是勾起我的思乡之心,引无限共鸣之意的好书。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8
这个寒假,我读了《汪曾祺散文》。
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环境等方面。
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美食”这方面。
书中记录了许多美食,如高邮鸭蛋、蒌蒿等。
虽然这些都不是像海参、鲍鱼这样的顶尖食材,但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如写蒌蒿的视觉描写:“蒌蒿……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写咸菜的味觉描写:“不咸,细、嫩、脆、甜”;写做枸杞的动作描写:“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
”这些细致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美食的热爱。
我和汪爷爷一样,也热爱故乡的美食。
我的母亲是福建福州人。
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种海鲜。
每次去闽菜餐馆吃饭,如“莆田”、“景福轩”,我都喜欢吃这些海产品,如蒸大黄鱼、煎海蛎,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
蒸大黄鱼用的清蒸手法,将鱼的本味保留到极致,是一种鲜味,再浇上酱油,使咸、鲜融合,是闽菜常见的味道。
灯光照射下,鱼皮表面金黄得发光,十分漂亮。
煎海蛎是把海蛎裹上蛋液,煎成一张大饼,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
海蛎非常鲜嫩,正宗的闽菜中的海蛎是要用捞完不久且无沙的。
这是我的家乡菜——闽菜!
我的家乡菜,无论我品尝过什么美食,我都不会忘记你;我的故乡,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会记住你!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9
他是一位乐观,爱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
他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美食的经验全都倾注在了笔尖上,写在了我读过的这本书上。
在他的家乡,高邮,承载了他对美食的最初看法。
在我读完“端午的鸭蛋”的那段后,想着那蛋壳泛着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黄如朱砂般的鸭蛋,我拿着书就让我妈妈买一些高邮的鸭蛋。
当我尝了几口后,果真如此!后来几天,我学着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
慢慢的,我便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在吃完小龙虾后要把指头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时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来。
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跑报警”,这一段写的是他在上学时躲避日军轰炸的场景。
文中说到,跑报警的时候,人们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却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为那里有买松子的。
虽然面临着日军残忍的轰炸,但是汪曾祺却能闲逸地磕着松子,去乐观的面对。
虽说幽默,但这绝对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时常在文章中把美食与家乡连接到一起。
在《咸菜慈姑汤》中,从小时候厌恶慈姑,到因为久违了家乡的感觉而开始对慈姑有了感情,这些事情其实都说出了汪曾祺思乡的心情。
这位幽默,乐观的老作家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去征服了我们的心,
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满了色彩,流光四溢。
这些色彩,便是他对生活的看法。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0
汪曾祺先生是我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半白话、半古文,风趣而幽默;他才华横溢,曾是沈从文等知名作家的学生;他的文字朴实而无华,组合在一起却使人回味无穷。
在他的笔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
在他的散文中,有关于吃的不在少数,而几乎每一篇都会引起人的食欲,恨不得做起来吃一吃。
今天我就要谈一谈汪曾祺在吃上的造诣。
要说关于吃的文章,这本散文集中的《宋朝人的吃喝》这一篇,我印象最深。
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分析得可谓有理有据。
他先从发明了东坡肉的苏轼开始,分析了东坡肉的特点,而又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寻找线索,甚至运用放大镜来观察食物。
他更是从《东京梦华录》、《会仙楼》、《水浒传》……等前人的作品中总结。
在不同的书籍中对比之后,他得出了结论:宋朝人的吃喝较为清淡,种类也不多,大多是分开各自吃,而基本不吃海味。
当我在看完这些文字后,我颇为感触。
以前我偶而会想到一些好奇的事情,却没有去查证。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学习汪曾祺先生,应该会有不小的收获。
汪曾祺先生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总会花大功夫去研究、去了解。
在他的文字中总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悠闲,给人们带来轻松。
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无形的魅力,或许这也就是“纯粹的文人”的原因吧。
我们也更应该学习汪曾祺先生跳脱的人生态度,在遇到困难时也要跳脱出来,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1
这本《汪曾祺散文》,处处流露出一个有趣的老人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这个世界的唯美动人。
汪曾祺老人是以讲故事的亲切口吻来叙述的,语言生动通俗。
这一个个有趣的小事,真正打动了我内心。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自己对家乡深切的思念和热爱。
这本散文集有一大部分都是关于汪老的家乡。
高邮
是水乡,在南方。
那里有许多有历史的建筑、有趣的习俗和独特的吃食。
随意但又严谨的语气,平易但又高雅的语言,还有那深沉,充满了爱意的眼神将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传递了出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一篇美食杂谈里说的两句话:“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多少回忆与思念,让我产生了共鸣。
咸菜汤本不好喝,可如果增加一味故乡情,它就变了副模样。
这不禁让想起我的故乡……
小时候,我和姥姥住在陕西农村老家。
后来,来北京上幼儿园了,我就不能经常回去了。
近年疫情严重,我已有两年多没回去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举家团圆的春节里,我越发的思念那个村子,包括那些曾经被我嫌弃的种种……印象中,我那时候经常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姥姥用大柴火锅做饭,饭香诱人,但添柴口的热气常会把我赶跑。
呛得我连连咳嗽,也就不敢靠近了。
那时,我特别不喜欢这种灶,现在想起却是那样温暖。
此刻,我竟有点想念那个烧火的老灶。
那是家乡的感觉啊……
除了家乡,这本书中还描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地方。
它们都是那样充满爱与阳光,洋溢着甜和笑。
最打动我的还是汪老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敬重。
如果每天都能像汪老一样,用散发着爱与希望的,发现美的一双眼睛去看世界,享受生活。
我相信,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有意义,会洋溢着幸福,也向别人,传递一份快乐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2
有句流行语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如果你有幸读了《汪曾祺散文》,会惊喜地发现,这位老先生就有一副这样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汪曾祺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学校的条件并不好,甚至常常遇到日军空袭。
在现在这个和平年代看来,空袭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但在他的散文《跑警报》中,空袭被描写得普普通通,就像吃饭喝水一样。
更有甚者,利用躲起来的时间,买卖零食,做艺术品,写诗学习……还有人根本不跑,就是炸到身边也各做各的事。
汪曾祺并没有怎么写空袭的惨烈,而是用很多笔墨去描写大家是多么从容、躲起来有什么好玩的事等,充满了幽默和乐观。
敢问多少人能在危及生命的威胁下这么从容不迫,毫不畏惧?真是打心眼里佩服他。
汪曾祺一生尤喜美食,很多散文都是写各地美食的。
当他刚到西南联大时,便把当地都美食吃了个遍。
他也曾因吃闹出过不少糗事。
其中一件,在上大学时,他因贪吃将生活费吃光,便给同学当“枪手”,代他写作业挣钱。
结果老师闻一多说,那个同学的作业比汪曾祺自己的好多了。
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这副乐观、有趣的灵魂,还曾帮助汪曾祺抗住了极端的压力。
文革时期,知识分子遭受巨大浩劫,很多作家,如老舍、傅雷等因受不了这样的残酷而选择自尽。
汪曾祺是个例外。
他也被下放劳动改造,却似乎天生记不住生活的苦难。
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依旧能够苦中作乐,继续看书,没事悄悄下河摸个鱼,寻找生活中的小乐趣。
汪曾祺的作品没有鲁迅那样为民族觉醒呐喊,也不像老舍那样反映民生艰苦,他只是记述自己生活中无比真实和纯粹的人、事、物,再平淡的东西也能被他讲得津津有味。
我想,要是我能以汪老先生的眼光看世界,一定其乐无穷吧。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3
花草树木,悲欢离合,一切寻常的小事构成了生活绚丽多彩的画卷。
汪曾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感受让他的散文散发别样的魅力,它清新,有趣,吸引着我读下去。
其中我最喜欢《寻常茶话》这一篇。
茶,是深受北京人喜爱的一种饮品,在我的家中亦是如此,所以我才对《寻常茶话》这篇文章产生了一些共鸣。
汪曾祺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关于茶的很多奇事小事,其中他说到他祖父好喝龙井,这恰好和我姥姥的喝茶习惯爱好一样。
姥姥退休前是教师,平时为了缓解嗓子不适,就爱喝茶,而且还就爱喝龙井茶,一年四季都喝,这习惯已经伴随了姥姥一生。
姥姥会在每天早上沏上一杯龙井茶,喝到中午换一次茶叶,再喝到晚上。
因为我经常去姥姥家,所以自然也喝惯了龙井,而且龙井好坏,一“品”便知。
姥姥烧水、挑茶、洗茶、沏茶这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