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1年四川省说明文阅读14篇
衣有年轮
①衣服的原材料影响地球安全。
以皮革为例,在动物皮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翅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
为了增加柔软性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操制。
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铭等铭盐操制,产生含铭的废料。
除此之外,皮革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操制后不能再被生物降解,对环境也有极大危害。
②而大受追捧的纯棉,也远没有这个词本身那样清洁舒适。
在棉花种植、造布、制衣、运输、使用的各个阶段,都有大晕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
纯棉,距离低碳衣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③在现有的低碳衣概念中,循环再生产是关键。
但在传统的再生产品中,一直存在品质劣化问题,再生品意味着品质的下降,最后只能变成垃圾被焚烧或填埋。
④新兴的生物循环再生技术将染料及其他材料完全去除,无限循环再生。
这和在一定条件下从石油中制造出聚醋原料再焚烧相比,能量消耗量及二氧化碳排出量均可削减80%。
而回收的服装可以返回工厂,重新再生为R纤维。
这种方法为延K服装自身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思路。
⑤衣服有自己的生命线。
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从原材料生成开始,到被废弃处置为止的全生命周期。
低碳衣只是所有环节中环保的基拙。
在制造、运输、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并产生碳的排放。
⑥实际上,己经有人开始把服装的碳排放指数组成“衣年轮”,来判断个人对服装的使用是否有益于环保和低碳。
就像从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年龄和状况一样,衣服也有自己的年轮,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
⑦每件衣服的材质、每个人的使用方式和回收与否,都会影响到衣年轮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碳排放的量。
⑧英国环境资源管理公司计算过一件约400克的100%涤纶裤子在其卜生”中消耗的能量。
该裤子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运到英国销售。
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经历了92次洗涤,用50C温水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烘干后,平均花2分钟熨烫。
这样算来,全部耗能量约为2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二氧化碳, 相当于裤子本身质量的117倍。
⑨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按睛纶衣服的能耗标准,每吨衣服产生5吨标准煤计算,则少买一件0. 5千克的衣服能够减少 5. 7千克二敏化碳。
可见,少买新衣、多穿旧衣、少用洗衣机这样的低碳行为也非常重要。
⑩以自然界的草木藤蔓、动物皮毛来遮羞取暖的时代早已结束。
现代人类的服装选择更多是基于审美的需要。
风尚的瞬息万变,加快了衣服更新换代的速度,造成了更多的闲置。
衣橱中沉睡的衣服,意味若更多的服装消耗和更多的碳排放,从而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
其实,时尚也有轮回,“过时”不过是不正确认识带来的产物。
若是“有生命力"的衣服,旧衣也可变成穿在身上的复古,或是重新演绎的新时尚。
国的城市,哪里都看不到像中国一样的围墙。
在国外,一些城市所谓的“围墙”更多的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
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②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
在巳西,绿色围墙是用空心砖砌成的,砖上附有树胶和肥料,再种上草籽,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绿满墙面。
这种植物墙,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
在巳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
巴西利亚是】960年才建立起来的新首都,几乎毫无历史价值可言,1987年却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这除了构思奇巧的三权广场、布局新颖的城市风格外,还因为该城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成了现代化新城的典范。
③澳大利亚1927年建都堪培拉时,明确规定公私建筑都不许构筑非植物墙。
今日堪培拉除了总理府保留一道围墙外,整座城市不见第二道围墙。
机关团体为了掩蔽办公场所,便以参天的合欢树、核树等筑起一道道绿色围墙。
各国使饷都引进本国特有花木,精心编织绿色篱墙,让路人感觉如在游览各国植物园。
④走进新加坡,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根本找不到围墙样的建筑。
这个641平方千米的袖珍国家,300万国民就生活在大大小小的花园中。
新加坡法律规定,有花园的住宅不允许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可予减缴房地产税;住宅楼须距马路15米以上,绿地应占65%,建筑面积占35%。
为此,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从1971年开始大种其树,大铺草坪,连天桥、候车棚、电线杆都攀上藤蔓,使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
⑤非洲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因人口爆满,1979年决定迁都到内陆的阿布贾,迁都伊始,政府就颁布取缔围墙令。
今口的阿布贾砖石围墙绝迹,绿树成阴,视野开阔,到处是万紫「红的花草、树墙、藤萝墙。
⑥中国筑围墙己有几千年历史,中国围墙更在于它安全、分界的功能。
今天,面对开放的世界,我们只有冲破围墙重地,以绿墙代替砖墙,才能与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流趋势相符合。
(节选自《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有删改)9. 从全文看,“绿色围墙”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请用两个词概括回答。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章第③段画线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本段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章第④段“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一句中的“只”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你认为这给我们城市绿化建设最有借鉴意义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成都建设世界现代H 园城市的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 (2分)美化环保(2分)。
(一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
10. (3分)举例子(1分)。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在城市建设中修筑绿色围墙的实施情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分)(意思相近即可)
11. (3分)“只”起限制范围的作用(1分),在句中强调了新加坡人对城市环境绿化已达成共识(2分)。
(语意相近即可)
12. (4 分)
参考角度:(1)城市绿化建设应该纳入政府行为的范畴;(2)只有让普通大众都具有了城
市绿化的意识,才可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绿化;(3)只有从环保的角度思考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4)建筑城市绿墙是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参考示例(略)
(观点明确计2分,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计2分)
(2011四川成都)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匐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
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
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能则是用来加速葡葡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
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C、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咨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
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
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
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
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
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
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
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
如些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19. 用“ II ”在下面段落番号间划分这篇文章的结构。
(2分)
①② ③ ④ ⑤ ⑥
20. 选文介绍了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依次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分)
21.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3分)
22. 第④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整专琴介里,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
【参考答案】
19.①II②③④⑤II⑥
评分说明:每划对一处得1分,共2分。
20. 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评分说明:依次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21.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就可
以转化为电能。
(2分)
22. 举例子(1分)通过列举美国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发电的例
子,具体地说明了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2分)
23. 不能去掉(1分),“据专家介绍”增强了对人体生物电池电极说明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更具有说服力,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其权威性,所以不能去掉。
(2分)
(2011四川广安)
炼草成油不是梦
佚名
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称为化石能源。
到目前为止,化石能源仍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
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化石能源在本世纪将被开采殆尽。
另一方面, 由于使用化石能源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C02,同时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
因而,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的方向。
生物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具有可再生的特点。
已有科学家致力于研究怎样将农业废弃物、木材及生长更为迅速的草本植物转化为种类繁多的生物燃料(甚至是航空燃油)。
这种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一一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
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满足发达国家对液态燃油原料的需求。
这种对粮食作物的额外需求还使得2008年家畜饲料价格大幅上升。
一旦将玉米生长、收获及加工期间的所有排放纳入经济成本预算,第一代生物燃料显然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对环境安全具有积极影响的能源形式。
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将英文单词汽油(gasoline)中的前缀“gas”去掉,引入“grass”(草),就组成了形象生动的专有名词“草油”(grassoline)。
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生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的可用于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为耕作成本低、产量大,更为
关键的是,这些作物大多都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对它们的种植不会
干扰和危及粮食作物的生长。
还有一些作物(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
纤维素类植物的生物质(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晟)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用来制造生物燃料。
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
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生产约379()亿升草一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遗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
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的生主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 600亿桶原油,己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
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虽然科学家们仍然更擅长发酵玉米籽粒(有效成分为淀粉),而不是打断纤维素分子链,使它们转变成可发酵单糖,但最近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量子化学计算模型之类的强大工具的引入,使化学工程师能够在原子水平控制反应进程。
目前科学家将研究重心集中在如何快速将这种微观尺度的控制级别提升到炼制厂这样的工业水平上。
尽管此领域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些示范工厂己经开始运行,第•个商业化生物燃料炼制厂预计在2011年建成。
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一一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15. 为什么说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的方向呢?(3分)
16. 第一代生物燃料为什么没有推而广之呢?(3分)
17. 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这种燃料的优点是什么?(3分)
18. 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 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生产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
【参考答案】
15. ①化石能源在本世纪将被开采殆尽;②化石能源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及污染的烟气。
16. 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满足发达国家对液态燃油原料的需求。
17. ①耕作成本低;②产量大:③不会干扰及危及粮食作物的生长;④可净化土壤。
18. 列数字。
从数量上准确说明了纤维素类植物的生物质很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用来制造生物燃料。
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说服力。
19. 不能。
“约”表明3790亿升草油是近似值,去掉则变成一个确数,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11四川巴中)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历史1•.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的海啸。
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
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
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
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
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
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
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
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
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
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
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 1.5 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次引起海啸。
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 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
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
8. 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
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
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15. 选文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16. 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1分)答:
17. 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 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18. 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
19.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
(2分)
答:
【参考答案】
15、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一一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 分)
16、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意近即可)(2分)
17、不能删去(1分)。
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 1.5 7J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
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意近即可)(1分)
18、举例子、列数字。
(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
(1分)
19、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卜.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
(2分)
(2011四川南充)
体罚禁令出台,韩国师生称不习惯
从2010年下半年到今年初,韩国社会下大力气,制定了有关禁止体罚的政策。
2010年11月,首尔市教育部门宣布了体罚禁令。
其中明文规定:学校禁止一切体罚行为。
此后,京畿道和另一个道随之效仿,宣布从2011年3月新学期开始禁止体罚。
2011年1月17日,韩国教育部发布了“学校文化先进化方案"。
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规定,第一,禁止直接的体罚。
直接的体罚是指老师利用身体和道具反复地、持续地、痛苦地折磨学生身体和损伤学生人格的指导方法。
第二,允许间接的体罚。
间接的体罚是指以训导、教导等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的体罚。
比如:到教室后面罚站,到运动场跑几圈,做俯卧撑,口头提醒,发出书面警告,采取隔离措施,布置特别的作业等。
第三,实行停止上课的措施来进行惩罚。
让犯错误的学生做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工作,若之后还没有改善的话,就可以实行停止上课的措施。
停止上课的期限,一次以十天为限,一年不能超过三十天。
停止上课期间学生按“旷课”处理,为防止停课的学生在校外惹事,校长必须把学生委托给专门的学生咨询机构,让他们负责管理、咨询治疗。
同时为了强化家庭共同责任,还实行了“家长咨询制”。
事出有出。
2010年7月,韩国首尔一名小学生用手机拍摄的视频被曝光,内容是一名中年教师训斥、掌掴一名六年级学生,还将他推倒在地。
这段视频,一时在韩国社会上引起体罚是否该禁的热议。
在韩国,一般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罚。
在韩国有“教鞭卜.的爱”“不打不成器”的说法。
为规范学生行为,督促他们努力向学,体罚己是一种受到默许的教育方式。
许多师生、家长对此己习以为常。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韩国大约70%的高中学生受过体罚。
现在禁止体罚在韩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韩国教师工会联合会发言人金东锡说:“每个班级大约有40名学生,所有家长都
要求孩子考入好大学,不采取体罚你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家长仍然希望教师采用体罚方式,让他们的孩子在考试中表现得更好。
”就目前来看,请家长来学校等措施几乎不起作用。
这些相关禁令颁布后,有一部分学生借此恶意反抗老师。
韩国首尔一名高中老师说:“当我试图斥责一些孩子在课堂上说话声音太大时,他们嘲弄我说,'要我拿出手机吗?'或者'现在你不会想打我吧?
禁止体罚令一下,不习惯的不止是教师,还有不少学生。
今年1月韩国一份针对 2.3 万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大约50%赞成体罚,40黑反对,10%表示不清楚。
高中生CD俊洙说:“当我遭老师打时,我觉得有点儿丢脸,但我想那通常是有原因的,我宁愿被多打几下,也不愿让老师通知父母。
”
看来,教育中行为规范约束力缺失所引起的如何“教育”现象,确实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2. 在韩国,体罚禁令出台后引起不小的争议。
请你概括出这些争议有哪些。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3段“事出有因” 一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答: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最后一段的“行为规范约束力缺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韩国出台体罚禁令是因为许多师生、家R对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体罚现象己习以为常。
B. 体罚,禁令对老师的体罚行为作出了明确而严格的限制。
C. 面对体罚禁令,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欢迎,因为他们觉得受体罚很丢脸。
D. 在体罚禁令出台前,体罚行为是受默许的一种教育方式,社会上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E. 教师体罚学生往往是为了搞好本职工作,满足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
【参考答案】
12. (2 分)
答:这些争议包括:教师方面认为,不采取体罚措施不能满足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况且家长也希望如此;学生方面,不少学生虽觉得受体罚丢脸,但更不愿老师通知父母。
(分两方面作答,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13. (2 分)
答:结构上:过渡或承上启下。
(1分)
内容上:承接上文体罚禁令的出台,引出下文对禁令出台原因的交代。
(1分)
14. (4 分)
答:指的是教师不采用体罚方式教育学生时几乎不起作用,达不到教育目的。
(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