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一等奖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一等奖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再见了亲人一等奖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的说课稿如何设计比较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说课稿,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说教材
1、《再见了,亲人》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

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

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

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

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2、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函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则强调“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学情特点”的两个原则。

充分考虑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我班学生具体实际的情况,依据课文“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
(1)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

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读--思--想象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想想当时情景,体会其情感。

三、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采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1)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今天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齐背课文4-6节,接着问“是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战士们的心”,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按自学提示学习第一自然段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

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亲人。

(四)迁移学法,按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二、三自然
段。

学完三个自然段后,总结这三段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五)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感情朗读课文,师做简单资料补充,以激发学生情感,完成拓展练习。

最后再以两国人民深情呼唤结束本节课。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不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

我设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2、再见了亲人一等奖说课稿
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

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让我们从本单元,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让我们一同走进一篇让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课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在朗读和默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

因此,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文本的情感,读中品味作者的语言,回归充满浓郁语文味的'课堂成为我教学本课的基本理念。

二、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
线索贯穿全文。

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

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

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

觉行为”的提升。

3、再见了亲人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本课以亲人为主线,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记叙了大嫂小金花和大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把现实的告别和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

那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中朝人民用血泪交织的亲情。

四:说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我们是武校,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程度上有很大差异,所以我总结出适合武校的教学方法,望大家笑纳。

{一}字
1读
2分解【即把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详细讲解。


3放大【即把生字的偏旁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放大,以免学生写错。


{二}词
1讲解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根据字的表面意思讲解【比如雪中送炭】
{三}句
抓重点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景交融。

{四}段
讲解段落时我采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朗读思考,然后回答:洗补衣服,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五}篇
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抓重点语句,创景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讲之前告诉学生:1950年美国这个霸权主义国家侵略朝鲜,目的是侵吞朝鲜后跨过鸭绿江来侵略我们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下令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曲去支援朝鲜,于是出现了本课描写的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朝归国的感人场面。

2情景教学法
比如在讲大娘在冒死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时候所用的几个动词,让
学生一边读一边身临其境地感受‘冒”“穿’动词,想象当时硝烟弥漫的大娘是怎样去送打糕的,体会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

3观察想象法
通过观察图画和读课文密切结合起来深入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特别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对本课两幅插图的描写: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从而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即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也就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题。

五说教案
板书是微型教案,根据我的教学设计以及本文的重难点,我的板书围绕亲人一词展开,在左边板书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在右面板书志愿军200万为朝鲜牺牲36万,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血的代价然后在中间用双箭头表示不是亲人胜似女人。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重感悟,重情景创设,重朗读,抓住亲人一线作为情感线的一些做法,谢谢大家!
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
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
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

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

(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

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5、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结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简介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学生字。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生字。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2)一同死亡或消灭。

5: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子音。

2、小组合作,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小组讨论:
(1)课文中的亲人指谁?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2)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画出你认为最感动的句子。

6:作业设计:
1、完成课文画好的字词。

2、完成语练一。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同座讨论:这段写什么?这段有什么样的写法?
(二)指名读大娘与志愿军话别内容。

(三)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四)分组讨论:志愿军写了小金花、大嫂的哪些事?找出文章句子读一读。

(五)集体交流。

(六)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2、讨论写法,学习写法。

1、请找出个段的开头句及结束句,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2、重点指导读好各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

(1)话别的语言要读出敬重、亲切的语气。

(2)抒情的语句要把“怎么能”“难道”等词读重声些。

(3)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3、总结课文
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称朝鲜为“亲爱的土地”?
4、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

2、完成“思考·练习”1、2、
3、4题。

5、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
小金花妈妈:救侦察员老王和敌人同归于尽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六、教学后记:
1、《再见了亲人》是一篇讲读课文,同学们学习它很感兴趣,能根据预习提示进行预习。

2、本文是一篇声情并茂的好文章,用真挚无比的口语式的诉说,既叙述了事件,又表白了心意,让人心潮荡漾。

学生学习欲望高。

3、文的描写富有特色,教学时,我首先重点讲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去发觉其他段的相似处,让学生按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其它自然段。

4、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收效较好。

5、学生用深情地朗读,代替我枯燥地讲解,让学生投入从中体味这种深情手法的味道,体会它的好处,并让学生课后练笔。

命题可以离别场面为例。

6、不足之处是:学生概括能力较差,有待加强阅读训练;有些差生理解能力差,有待个别辅导。

本课生字词掌握不过关,有待练写,
再报听写。

6、再见了亲人课堂教案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十四课。

这篇课文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这篇课文是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学习的主题是让学生体会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情,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令人震撼的情,并且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因此,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结成的友谊,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二是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并结合相关的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情。

(2)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五、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收集志愿军战士与崇安县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学生交流后总结介绍。

(2)播放《志愿军军歌》和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战斗的图片,一边语言导入: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在这个过程中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时与朝鲜人民挥泪告别的情景。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从而为学生体会本文的情感营造情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例如“亲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这句离别的话是谁对谁说的?)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读课题后所提出的问题。

这个环节以课题设疑,主要是为了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让学生迅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

3、研读课文,体会真情
(1)研读第一自然段
①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大娘是“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洗补衣服,几夜未眠;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唯一亲人)
②再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语句。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课件出示下列语句:
A、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齐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
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可以看出。


b、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从而加深对“雪中送炭”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

c、指导有感情朗读。

d、你从大娘为救伤员失去孙子的语句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丢、背”,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亲人,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

一丢一背之间反映的是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B、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a、“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军民之间的情谊之深)
b、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课件出示)两句话比较,哪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反问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c、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③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吗?
④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研读第二、三自然段,学习后重点引导学生从“可是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和“你为我们付出了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着两句话引导学生重点体味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所付出得巨大代价,并完成相应的板书。

(3)研读四至六自然段,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
①课件出示四至六自然段内容,播放背景音乐,师生一起深情朗读。

②为什么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

有36万志愿军战士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付出了生命,所以,他们相互之间是亲人,朝鲜的土地在志愿军心
中就是“亲爱的土地”。


(4)回顾整体,感受“亲人”
①指名讲黄继光等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②课件出示填空题,填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谁)为了------(谁)浴血奋战,----(谁)为了----(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两国人民用----凝成了----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并通过第一自然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4、比较阅读,领悟课文表达方法
(1)快速默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交流汇报后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开头都是志愿军战士强烈的恳求;结尾都是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中间用了大量的朝鲜人民用生命为志愿军战士做的具体事例来表达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强调让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习用这些写作方法来表达中心,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课文的表达方法,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学会表达。

5、课堂作业
(1)想一想,分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中的一个角色,以她的口气,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2)抄写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再次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练习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

七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