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阅读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阅读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强知识的活动。
阅读能力越强、阅读得越多,人的能力及适应性也越强,阅读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
早期阅读作为幼儿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重要过程,在幼儿成长道路上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成为学前教育者关注的重点。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可见3-6岁幼儿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成人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支持,阅读的过程应是幼儿在成人陪伴下主动探究、静心阅读的过程,幼儿是阅读的主体,成人是引导者、支持者。
(一)静心阅读:静心指静下心来觉知、领悟,静心时大脑通常会对我们拥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整合,所以当人处于静心状态之后都会有所感悟。
静心阅读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专注地进行阅读活动,通过预期、质疑、假设、推测,对绘本进行基于自身经验的重构,从而获得新的感悟,体验成功感。
静心阅读强调幼儿主体性,追随幼儿需要,符合幼儿学习方式。
(二)策略:指在静心阅读活动中,教师为了促进幼儿专注、有兴趣地进行阅读,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三)静心阅读中的指导策略:指教师能够根据幼儿在阅读中的特点、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激发、帮助、引导幼儿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幼儿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流畅阅读。
静心阅读中的指导策略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以及良好的支架作用。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读者反映理论认为作品作为一个创作者创作记录的展示,当它完成时就已经成为独立于作者之外的独立的对象、一种内涵无限具有多种解读可能性的文本,它本身并未带有固定的意义,而是带有一个“意义的可能性”,读者个人对文本的反应时建构意义关键性的要素;每一个人都带着个人的语言知识及独特的经验与文化背景从文本中建构意义、形成各自殊异的经验与情感的感应,没有所谓绝对的解读或是最正确的看法,而是多元的。
因此,故事的
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一种交易的过程”、一种“创造意义”而非“发现意义”的过程。
1. 静心预读,领会绘本核心价值。
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教师仔细深入地把握教材内容,阅读活动也不例外,教师需提前领会阅读材料的核心价值,确定教学目标。
目前,我们较多地采用优秀的绘本做为幼儿的阅读材料,绘本本身蕴含丰富教育价值,对幼儿的观察、预测、推断等能力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教师需对绘本进行研读,对绘本的核心价值有正确理解。
2. 静心预读,明晰绘本特点。
教师在预读中,要抓住阅读材料其独特的特点,思考如何利用该绘本的特点引导幼儿阅读,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如绘本《床底下》的解读中,教师抓住阅读材料的特点:封面上一个头朝下、表情紧张的小男孩,封底是黑暗中的许多双眼睛,大小、形状等都不同,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教师就从这两幅图片入手设计、开展阅读活动。
3. 静心预读,抓住绘本关键画面。
一本绘本中包含了许多图片,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提供哪些图片,这幅图片到底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需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关键画面指的是绘本中埋有许多伏笔的画面、故事突然转折的画面,教师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深入阅读。
非关键图片只是故事的承接,只需简单阅读,如平行画面可以引导孩子读有代表性的画面,不必每一页都读。
(二)精心研童:是教师支持幼儿静心阅读的基础
1.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以何种方式进行阅读与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对幼儿年龄特点的认识是教师支持幼儿静心阅读的基础。
教师必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
如小班幼儿直观形象性强,教师在图片呈现上可以富有趣味的方法,如局部呈现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又如大班幼儿已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采取自主阅读的形式,鼓励幼儿自己从图片中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或提出自己的疑惑,开展更为自主的静心阅读活动。
2.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
幼儿的原有经验决定了幼儿理解阅读材料的程度,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之前要了解
幼儿在某一方面的原有经验与水平,适当的时候要帮助幼儿丰富原有经验,以便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内容。
如在开展绘本阅读《獾的美餐》之前,教师考虑到幼儿对獾这一动物基本缺乏了解,便发动幼儿与家长一起查找资料,并组织幼儿观看关于獾的视频,通过视频,幼儿对獾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绘本《獾的美餐》的阅读活动。
3.追随幼儿的兴趣点。
在幼儿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对绘本的某一画面产生兴趣,有时还会发生争论,教师应利用这样的契机,追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困惑,真正读懂画面内容,理解绘本。
如绘本《床底下》,在观察封底时,幼儿并没有对教师预设的问题:“这些眼睛有什么不一样?”感兴趣,而是对其中的三只眼睛特别感兴趣,“哇,有三只眼睛!”“太可怕了!”教师就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提出问题:“你觉得这三只眼睛可能是谁的眼睛?”孩子们纷纷表达:“我看过二郎神,他就有三只眼睛,会不会是他呀?”“可能是外星人吧。
”“也可能是怪兽,我看到过三只眼睛的怪兽的。
”随着孩子的一句句大胆猜想,他们对这本绘本产生了更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