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第一篇: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运用六经辨证之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仲景成功地运用平脉辨证的方法。
为此,作者对《伤寒论》脉诊的特点作一探讨。
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六经病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既是伤寒热病序变中的六个阶段,又是多种疾病所表现的六个病域。
六经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并有着与病理相应的主症主脉。
据此就能对六经病作出诊断与鉴别。
如:太阳病风寒束表证,既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专主症,又有浮紧或紧数的主脉;阳明病中焦实热证,既有壮热出汗、面赤口渴专主症,又有洪大或数的主脉;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热往来、胸胁痞满等主症,又有弦数的主脉;少阴病肾阳衰微,既有神疲欲寐、四肢厥冷等主症,又有沉细或微细的主脉。
《伤寒论》正是掌握了六经病的主症主脉,从而展开了识别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坏证、合病、病、传变等性变。
例如同为太阳病的两个病例,均有恶寒头身疼痛的症状,但前者有浮紧脉,后者却为沉细脉,此时前者是风寒表实证,宜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治疗;后者为既有风寒在表,又有寒伤肾阳的太阳少阴合病证,宜用发表温肾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此种诊断即是根据患者具有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和少阴病的主症主脉而展开的。
《少阴疡》篇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是根据浮脉主表热、迟脉主里寒而作的诊断,治则当先治里寒。
在太阳病和阳明病由实转虚或由热转寒的演变中,平脉辨证亦起重要作用。
太阳病风寒表实证的阶段是浮紧脉,得行之后若浮紧转为浮缓,犹恶风寒,已转变为风寒表虚证,当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疗;若脉变沉迟,则邪去正虚,荣卫虚寒,当用温补荣卫的新加汤治疗。
在阳明病实热证的阶段,多为洪数脉或滑数有力之脉,宜用清热的白虎汤治疗;虽有实热症状,若脉不洪而芤,或滑数无力,是阳明病热耗气津,实
中有虚,宜选既能清热又益气津的人参白虎汤治疗;若脉沉数有力,又有腹满便闭等症状,是阳明热结胃肠,宜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治疗。
观察脉象的动态,及时了解病证的趋向和传变
脉象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除特殊情况下,脉象总是如实地反映着机体的病理状态。
因此,观察脉象的动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
《伤寒论.太阳篇》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亡,脉弱为不传,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症状……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以上两条,就是仲景的脉测证,观察太阳病趋向的例证。
少阴病病机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厥阴病的病机是阴阳交争,寒热胜复,均属危病证,此时观察脉象动态尤为主要。
病由阴出阳,脉由沉转浮,由绝转还……均是由凶转吉之征兆。
“少除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上述条文,即是仲景观察脉象动态,平脉辨证,判断少阴、厥阴病机转和吉凶的经验总结。
在某些变证和坏证中,脉象动态诊断的价值亦很突出,例“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心下因硬,则成结胸。
”本病原为恶寒头痛脉浮的太阳病表实证,医反下之,则成结胸证。
仲景这种以脉测证,注意动态,配合物理诊断的方法,值得今人在诊断结胸证和其他病证明借鉴。
脉症互参,确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等治疗原则
《太阳篇》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行,宜麻黄汤。
”又云:“太阳病发热无汗,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
”从上可见,同为太阳病证,有脉浮紧或数的风寒表实证,当用汗法,使风寒随汗而解;虽有风寒而脉微弱者,为阳气虚弱,即禁止发汗,否则将导致亡阳亡液。
在本书的《阳明篇》里亦有较多可否汗下的记载。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
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又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上述四条,通过平脉辨证,前两条是阳明府实证,热结胃肠,宜用下法,使热邪下泄;后两条为太阳余邪末尽,禁用下法而宜用桂枝汤之类的汗法,使寒热表解。
《伤寒论.太阴病》篇,尚有以平脉辨证来确定下剂的用量者,”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下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此一方法,亦可供今人借鉴。
掌握阴阳脉法,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鉴别病因和寒热虚实《难经.四难》云:“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阳脉主热、主动、主升、主实,阴脉主寒、主静、主降、主虚,浮、大、弦、数、滑、洪、促之类均为阳脉,沉、小、濡、迟、涩、细、缓之类均为阴脉。
阳脉与阳脉、阴脉与阴脉、阴脉与阳脉之间的组合,均有一定规律。
例如浮数、滑数、弦滑、弦数、洪数……都是二阳脉,分别代表着表热、里热、阳明实热、肝热、阳亢等病理;沉细、沉迟、濡细、濡缓、细涩……都是二阴脉,分别代表着阳虚、里寒、气血两亏,气虚血涩等病理;浮缓,浮细、细弦、濡数为一阳一阴或一阴一阳脉,分别代表看表虚、表证兼气虚以及肝阴虚、湿热等病理。
仲景正是掌握了此种阴阳脉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展开平脉辨证,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判断病因之异和寒热虚实之变。
例如:在太阳病或表证的病例中,浮是主脉属阳,但可由病因不同或体质之异,浮脉伴随着属性不一的兼象脉。
感受风寒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故见一阳一阴的浮紧脉;感受风温者,由于温为阳邪,其性升动,故见二阳的浮洪脉;感受风湿,由于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故是一阳一阴的浮?FDB2?脉;风寒束表,热郁于内,烦躁无汗的大古龙汤证,则是一阳一阴的浮紧数脉。
在太阳病虚实夹杂病例中,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缓脉。
气血本虚,又感风邪,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细脉。
在阳明府实证和少阴病里寒的病例中,沉为主脉,属阴,阳明府实,热结胃肠者,则是一阴一阳或一阴二阳的沉数脉或沉滑数脉;阳明虚寒、寒积于内,则见二阴的沉迟脉;少阴病真阳衰微,则是二阴的沉细脉;少阴病热化证,则是一阴一阳或二阴一阳的细数脉或细滑数脉。
掌握寸关尺三脉的个性和共性,区别不同的病位与病证
《伤寒论》的三部九候法,兼用《内经*难经》的方法,而以《难经》的方法为主,尤其能掌握寸关尺三脉的共性和个性,以此区别不同的病位与性变。
寸为阳脉,主心肺及上焦病证;尺为阴脉,主肾及下焦病证;关脉居中,主肝、胃及中焦病证。
寸脉较浮,宜轻取而不耐重取;尺脉较沉,宜重取而不任轻取;关脉居中,适中取及中重取,此为寸关尺三脉的个性。
一浮俱浮、一沉俱沉、一数俱数、一迟俱迟、一弦俱弦、一滑俱滑,此为寸关尺三脉的共性。
“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即寸关尺三脉一浮俱浮、一紧俱紧的共性表现。
有些病例,由于虚实互见,寒热夹杂,寸关尺三脉往往显现各自的个性,出现浮沉大小,弦紧缓涩等不相一致的状况,这方面《伤寒论》亦有较多记载。
例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上述两条,前条之浮弱脉,即轻取为浮,重取见弱,浮显于寸,弱现于尺之脉,实为外感风邪后表虚而余邪未尽之常见脉。
后条之浮缓弱脉,即浮脉的关部为显,柔缓的寸部为显,弱以尺部为显之脉,实为太阳中风后表虚证误下成痞之常见脉。
寸脉主心胸部及上焦,太阳病或胸肺疾病,寸脉的病态较为突出,《伤寒论》瓜蒂散证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梗,气上衔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此条表达了寸脉的个性。
关脉主脾胃及中焦,《太阳篇》痞证的条文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此条表达了关脉的个性。
尺脉主肾及下焦,形较沉而可耐重按,肾气虚弱,营血不足,下焦有病。
尺脉的病态较为突出,故仲景《伤
寒论》中载有不少论疾诊尺的条义。
”伤寒阳脉?FDB2?,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条的阳脉,可以理解为寸脉及浮取,本条的阴脉,可以理解为尺脉及沉取,由于腹中急痛,阳气内郁,故阳脉?FDB2?;由于腹中急痛,阴脉拘掣,故阴脉弦。
《伤寒论》尚有诊尺以决断可汗、下与否的记载。
例如:“脉浮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作迟弱解),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者,复不可下。
”上述三条,一为尺中脉微禁汗,一为尺中迟弱禁汗,一为尺中弱禁下,均体现了尺脉的个性。
明察脉症的内在联系,判断内脏生克乘侮的病理
在伤寒热病的演变过程中,六经病的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二阴合()病、三阴合()病并不少见。
所渭合病,是两个或三个脏腑同时发病;所谓?病,是脏腑与脏腑之间,由此传彼先后同病。
在脏腑合病病的过程中,此虚彼实或此寒彼热,互相影响,容易发生生克乘侮的病理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可从脉症间的关系上作出反映。
《伤寒论.平脉》篇谓:“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
水行乘大,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火,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痰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仲景所言的纵横逆顺,实为中医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的病理表现。
《伤寒论.阳明》篇谓:“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剌期门。
”本条所言之腹满谵语为阳明府实证,浮紧(紧作弦紧解)为肝气实之脉,肝旺乘胃,木郁土壅,治当泻肝,故刺肝穴期门,以泻肝实。
《少阳篇》谓:“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
”本条言胆胃同病而有下利的患者,见滑数有力者为顺脉,因本病之下利是一热泻,脉当滑数有力;若见滑数而弦甚之脉,此为负脉,因弦甚是肝胆旺之脉,肝胆乘胃,下利更难治愈。
此种生克乘侮的病脉,《伤寒论》举例不多,但临床实际并不少见。
例如少阴病阴虚发热的病例,以平滑脉而寸脉(传统以右寸)盈满者为顺,表示肺气充
实而金能生水,病将痊愈;若寸关(传统以左寸关)弦数而急者为负(横)脉,弦数表示心肝火旺,火旺者阴液更难复原,病更难治。
又如太阴病虚寒证,下利清谷,尺脉(传统的右尺)重按有力者为顺,表示火能生土,以来助子,病将速愈;若尺沉细而弱,亦为负脉,示火不生土,母不助子,病难速愈;若关脉弦实(传统以左关)则为负(纵)脉,表示土虚木乘,脾气更衰而病较难愈。
脉症相反时的脉象、更有特殊价值
《内经》云:“阳证得阳脉,阴证得阴脉为顺症,阳证得阴脉,阴证得阳脉为逆症。
”又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风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者皆难治。
”仲景在《伤寒论》平脉辨证中,充分应用了《内经》提示的原理,高度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分析病机所在,从而判断病证的吉凶顺逆。
例如临床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太阳病症状时,不见相应的浮紧脉而反见沉细脉时,当为太阳少阴合病,予温经发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伤寒论.阳明》篇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予承气汤。
”此条为热结阳明府实证,伴滑疾脉者是顺症,可用正治的下法;若脉不滑疾而反微,说明气血大亏,是逆症而不能用下法。
《伤寒论.太阳》篇云:“结胸者,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此条言患结胸者当见沉紧脉,脉症相符,可用下法;若脉不沉紧而反浮大,为表邪犹盛,仍宜治表而禁用下法。
《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脉症相反的记载:“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此言伤寒下利甚剧,脉当沉细弱数,方为顺症,今反实大者,为邪盛病进,是逆症而难治。
寒厥和热厥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病证,临床上均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然而寒厥的脉象沉迟或微细,脉和症所表现的均是虚寒病理,当用温里的四逆汤治疗;热厥的脉象沉滑或滑数有力,脉症相反,脉象表示实热在里,外寒则是假象,当用清里热的白虎汤治疗。
中医治疗不孕不育重在疏肝《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篇宫寒如何调理?教你几个暖宫方法按摩人体这几个“窝”,让疾病无处可藏伤寒《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小孩发烧按
哪些穴道退烧(详解)名方解析民间流传的治白发偏方白发与身体的关系,后悔知道太晚了中医理论《倪海厦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黄元御《伤寒说意》卷首
《傅青主女科》-带下(青黄黑白赤带)友情推荐幼儿园孩子不睡午觉有妙招
嘴有多贱,命就有多贱!
第二篇: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
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
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
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
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
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
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
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
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
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
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
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
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
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
抵当丸
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么多内容,当太阳病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的症状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叫做“变证”。
而张仲景把“变证”中的,因为多次误治以后所造成病情复杂化的这种“变证”叫做“坏病”。
变证也好,坏病也好,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个字的治疗原则,这十二个字也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在文字的表述上最集中的体现。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能够背会这12个字,能够领会它的精神。
“太阳病篇”随后列了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种种变证,这些变证的治疗,为我们临床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药,所以太阳病篇的这个变证的内容,有许多方子是我们在治疗杂病中经常运用的,你比方说,桂枝甘草汤我们就经常用于治疗心阳虚的心慌心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我们常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而辩证属于心阳不足的。
治疗脾虚的那几个方子,象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这在临床上都非常常用。
厚姜半甘参汤治疗腹胀满,小建中汤或者是治疗腹痛、或者是治疗心中悸而烦,在临床都非常常用。
治疗水气病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在临床上更常用。
治疗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不怎么常用,但是治疗肾阳虚,而阳虚水泛的真武汤确是非常常用的一张方子。
治疗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它治疗脉结代,心中悸,那更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来还是有效的。
所以太阳病篇的变证的这些内容也是临床经常用到的内容,我们应当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两大类,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人把它叫做阳明经证。
这里的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所造成的。
阳
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221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所以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热在胸膈。
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也没什么大的错误。
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重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证时,用了比较多时间来分析它身大热的问题、汗大出的问题,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
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
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很多使用的机会。
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
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
所以阳明热证上焦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热法、下焦的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热证上、中、下三焦不同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当阳明燥热、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
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这两种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类证候,阳明毒热内盛的证候,那我们只能用清法,只能把它看成是阳明热证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也就是说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没有全身的热盛的症状,那它不是外感病,不是阳明病,只是杂病,是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当然杂病中腹满的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治疗,但不能把它叫做阳明病,只能把它叫做承气汤的适应证之一。
既然阳明俯实证是由全身独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