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素材作文例题 机器人作诗,读论语,别旧迎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60分)【2020届原创预测同题异构作文】
材料一:微软机器人小冰已写出3万多首诗,精选300多首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市场上卖得很好;2016年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更是入围日本“星新一文学奖”。
材料二:日前华大学研发的“九歌”作诗机器人作的词:骤雨乍晴初暖,荷叶藕花香软。
嫩绿衬鸳鸯,帘外清风吹散。
小院,小院,凉月满庭红绽。
材料三:一个专门针对旅游风景照写诗的机器人“小诗机”悄然登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上传一张窗台上鲜花盛开照片,大约半分钟,一首绝句生成:雨引鸟声过路上,日移花影到窗边。
赖有公园夏风地,欣喜玩沙遍河山。
对此,引发网友的热议。
网友甲:诗意不是机器可以领会的,这是在糟蹋诗;网友乙:机器的才气有点可怕了。
网友丙:人工智能可以按规则拼凑出诗歌,但所谓的意境美恰恰是人类情感的折射,所以大可不必惊慌。
网友丁:尽管能与人对诗下棋,但人工智能机器人只是机器人,是在人控制范围内“思维”的。
你是怎么看的?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作文】
机器人作品,望人莫及
人工智能在速度效率上让人不可及,在大数据处理时,其准确度让人脑更逊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在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而各种能力的“机器人”,特别是创作机器人引发热议,“立物作诗”令人不可思议。
在我看来,机器人的作品是根据数据库中成千上万的作品拼凑起来的,虽算不上网友所说的“对诗词的糟蹋”,但实在不及人类。
从这一点讲,机器是冰冷的,其作品自然无情。
人工智能可保障人们的生活。
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人工智能的影子。
GPS定位导航系统、人工智能医疗、高速路口的摄像头、手机点餐购物等,无不贯穿于生活,有了人工智能的参与,生活更方快捷,省去耗时力之麻烦。
医疗上如果遇到难解的病症,人工智能可在短时间内大数据分析,找到最佳治疗方案,甚至远程手术…….毋庸置疑,人工智能需要肯定。
很难想象,若离开人工智能,人们怎样生活?
人工智能效率高而人效率低。
部分城市已试运营无人驾驶,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送货等人工智能项目,便利了生活。
不难看出,如果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发挥其优势,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福祉,并推动时代快速发展。
然而,人工智能无情感可言。
毫无情感但输入主题,它将随机拼凑,显然短时间出作品,不足为奇。
而相比古诗人几天甚至几个月创作的心血,或只为一个合适的字,花费太多时间,表面看没什么差别,实际上差别太大。
人生经历、情感与矛盾纠葛、生命体验等,赋予作品以丰富内涵,可根据相关信息,产生丰富联想,扩展内涵与外延。
而随意拼凑的作品,没有温度,缺少真情实感,即使看似合理但不合情。
你看这句“赖有公园夏风地,欣喜玩沙遍河山。
”读来莫名其妙,但也不排除个别优美典雅的句子。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开始为“到”,后改为“过”“临”“度”“来”“吹”等都不和意,最终在家人送来的一坛使他感到春风扑面的酒中受到启发,确定“绿”字;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千古名句经过反复“推敲”才最终确定,这个过程耗费了诗人的心血与智慧,留下苦吟的痕迹,是机器人没有也不能学会的能力。
这恐怕是人与动物、机器的区别吧。
因此,人锤炼的文字具有厚重与沧桑感,机器人岂能办到?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爱因斯坦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再先进的技术也要建立在智慧和情感上,离开这两点,人与社会的关系无法维系。
当然,合理运用人工智能为人的好助手,更好为人服务,但取代人创作经典作品,恐怕不大可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0届备考原创预测同题异构作文】
材料一:苟无孔子及《论语》,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梁启超
材料二: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化,看见的确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杨绛材料三: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林语堂
材料四: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余秋雨每位文学大家都同一本书得到的都是不同的收获。
对《论语》你是怎么看的,发表你的看法阐述你的理由。
请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升格作文】
仁以为己任,天下则大同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阅读《论语》的体会,题目是:《仁以为己任,天下则大同》。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在中华五千年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近现代,我们的内心不由自主地奉行着一种思想:即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它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史。
《论语》中,“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道尽了古今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以仁为己任,天下则大同。
这部思想史,不同的人,读了它的感受都不同,汲取的力量也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的教化作用,美德的最高范本。
初读《论语》的时候,我遨游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一句一句话中洋溢着“仁”的气息;一个个弟子的言行,栩栩如生。
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看到了圣贤积极入仕,效忠君主,爱护百姓的远大政治抱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是孔子对天下施行道义的殷切希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情怀……《论语》所传达的“仁”的思想,对历朝统治者和百姓,皆有教化作用。
因此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有了更深的感悟。
再读《论语》,已超越了感受阶段。
其实,《论语》中蕴含的“仁”的思想,成为后世人为官做事的基本准则,成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精神。
在它的熏陶下,仁人志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对人民深切关照。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遭受流离失所的苦难中,仍奉行报效国家,体恤民生的思想,心系苍生,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自身的乐忧与天下苍生紧密相连,孜孜以求与坚守;王阳明“坚守仁道”格物致知;苏轼“仁在心中”,波澜不惊……鲁迅把他们称之为“中国的脊梁”,就是因为这些“脊梁”中华民族得以自强不息,文明传承。
从道德层面看,它的确是最高范本。
它规范人们立身行事,那些丧失“仁道”的行径,勾心斗角,虚情假意,追名逐利名忙得“不亦乐乎”的人,下场都是可悲的。
君王丢失了天下,官人身陷囹圄,百姓失去生活目标。
因为他们失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背离儒家文化精髓。
因此,儒学在不同时代都唤醒人们仁义礼智信,这样才能拥有美好未来。
从综合角度看,《论语》岂止是“道德”的最高范本?它还是我们思想行为与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依据,更是当代中学生爱国奉献,创新发展的指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承传发展《论语》思想,不断地用中国智慧,改变自己和世界。
仁在心中,天下大同。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19届原创预测同题异构作文】
2019年1月1日起,《法制晚报》、《生活周刊》、《京华时报》、《春城地铁报》、《江西商报》、《华商晨报》《消防周刊》等全国10多家始终宣传典型、激扬士气,深度挖掘的报道纸质报刊宣布休刊。
他们熬过了2018年,却等不到2019春天。
在告别一栏中,有的引用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有的说“今日告别,不诉离殇”,有的说,我们永远在追梦的路上……尽管很旷达,但也隐含着种种无奈。
磁带消失了,音乐还在;报纸消失了,新闻还在;消失的是媒介,而不是内容。
换一种不同的形式,或许会发展得更好。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启发?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升格作文】
别旧迎新,拥抱时代
①曾经以口耳相传为传递信息的方式,逐渐被楔形文字、甲骨文取代;伟大的造纸术创造出书籍,取代了甲骨文;报纸的出现,取代了书籍缓慢的传播;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网络的到来,取代了纸质等大众传媒。
科技的飞快发展,让新事物各领风骚没几天。
方面快捷、省时省力,层出不穷,让人们喜新厌旧,拥抱新时代。
②时代发展太快,令人目不暇接。
如今在这个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地覆改变。
有人喜欢网络,有人厌弃旧媒,是好是坏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的评价。
③是时代太快,还是我们转的太慢?这些年我们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应当适当的停下来。
这种说法多是中老年人,他们留恋过去,是因为过去发展缓慢,适应的时间很长,早已形成习惯。
今天,网络用语和各种软件应接不暇,他们被时代远远地冷落在犄角旮旯。
高楼大厦,飞机汽车,高铁动车,科技发达,让人们喘不上气,因为知识更新,就有的老化。
传媒休闲娱乐的方式多样,看电影、电视、手机等能够迅速让人了解到世间冷暖,网上预定等节省大量时间。
眼花缭乱,手足无措之际,怀旧已成为必然。
④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已成为必然。
如今的传媒方式改变了人们的固有思维,但并不能改变传媒的本质。
磁带消失了,音乐还在;报纸消失了,新闻还在。
消失的是媒介,而不是内容。
因此,换一种新形式,会发展得更好。
报纸读物被今天的手机取代,书籍读物,被电脑网络取代,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但没有改变信息的内容,效果会更好,科技的发达和人类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注入来了活力。
欢迎欢呼,热烈拥抱这个已成为年轻人的时代。
⑤伤感也好,留恋也罢,都改变不了事实。
人类的高速发展导致新旧事物不断更迭,我们阻碍不了新事物发展。
谁也不能回到原始社会,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谁也不能回到农耕时代,刀耕火种,需要的只能是积极迎接和尽快适应。
不是消极等待没办法,而是选择适应发展,学习新事物,就像学习手机电脑操作一样,让先进逐渐代替落后,岂不快哉?!
⑥轻轻的我来了,正如轻轻的我走了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作别西天的云彩。
恋旧与厌旧,都是一种情怀,好不上好与坏。
毕竟青山遮不住,大江东流去;毕竟病树的前头,是万木欣欣向荣的春天。
告别就我,接纳新我,人才能成为新人,事物才能成为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