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厚街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厚街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
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垅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
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
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
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
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
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
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
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
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
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
“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
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大概了解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体情况、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和他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B. 文本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舰队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3C 文明。
双线互为呼应,并行不乱。
C. 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D. 文本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
2. 文中画线句“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有何作用?
3. 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本文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走出沙漠
沈宏
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
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
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②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
能这样做!
③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
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
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
食物已经没有了。
最可怕的是干渴。
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
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
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
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
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
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
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
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⑤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⑥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
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
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
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
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⑦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
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
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
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
”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
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⑧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
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
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
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
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
教授把事
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
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
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⑨我再也说不下去了。
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
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我”拼死守护的水壶中其实并没有水,这在前文中有多处已经给以读者暗示,这样的安排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 围绕着肇教授对这壶水的真相的交代固然引人入胜,然而小说最动人之处无疑是那两次对峙所体现出的特殊的环境和紧张的气氛。
C. 在那沙漠上,面对没有水的现实,人是多么的无助、无奈甚至无望,这一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
D. 小说以水壶为叙事中心,通过描写孟海他们与“我”的对峙,批判了人在生死抉择时为求生而丧失自我的自私。
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
E. 小说以“水壶”为线索,通过叙写考察队员走出沙漠的故事,刻画出在生死攸关时人与人不同的品格特点。
5. 小说中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6.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那景色是何等壮观!
②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7.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③段文字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特重饮食的文明
以青铜作为主要生产工具之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
虽苏美等其他古文明也有青铜文化,某些现象甚或早于我国,但我国青铜文化自有特色,饮食即为其中之一。
古人虽然有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似乎皇帝已知铸鼎,但《墨子•耕耘》有云“昔者夏启……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铸铜的盛行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禹铸九鼎之传说尤为世人所重。
但此即应注意:墨子说铸铜时用的语词是采“金”。
中国古代称金就是指铜,而非金银之金。
这便与其它文明迥然不同。
古埃及、古希腊、苏美文化均有大量金银器,唯中国用金极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在殷周称为吉金的,都是铜。
采金铸器的过程,先是用被称为纯铜的红铜。
再而加入锡,形成锡金合金,是为青铜。
青铜器可概分
为礼器(如鼎彝)、乐器(如钟铙)、兵器(如戈矛)、车器(如銮轴)、农工器(如刀铲)、杂器等之类。
但有趣的是,所谓礼器,大抵是食器。
而这也与其它文明不同。
禹铸九鼎的“鼎”就是主要的食器。
直到现在,闽南语称锅子仍叫鼎。
而鼎却又是政权的象征,争政权就叫做“问鼎”。
入朝做官跟宁愿退隐江湖的人相比,则称为“钟鼎山林、人各有志”。
有钱的大户可以用旁的形容词去描述,“鼎食人家”却只能指有政治势力的世家。
鼎这种食器为何竟有如此重大的政治及权力意涵呢?礼器为何又多是食器呢?须知兵器车器农器工器都不可能用为礼器,只有食器可以。
何以食器有此地位?
答案不难索解。
《礼记.礼运》早已讲过:“礼之初,始诸饮食”,又说:“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
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
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
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
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亦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
这是后世儒者对礼的发展及其内涵之解释。
但亦唯有如此解释,才能说明礼器与食器混同的现象,也才能表征出中国政治学为何会以“养”为内涵的特点。
礼器中鼎、彝、爵、尊、盘、觚均为主要饮食器。
礼这个字,原本也就是酒醴之“豊”。
以豊敬神或敬人即是礼。
此可称为“礼食一如”。
而一个民族也需是如此重视饮食,才会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此可称为“特重饮食”。
正因特重饮食,故铜器之中食器之繁,可令人叹为观止。
以酒器来说,酿酒的罍、贮酒的壶、贮酒而备斟的尊、装满以备移送的卣、温酒的斝、斟酒的升、饮酒的觯、可温酒而饮的爵、可烫酒的觚,以至盂、卮、杯、觞等,简直不胜枚举。
其中爵又用为爵位之爵、尊用为尊长之尊、孔子以“觚不觚,觚哉”喻说政治抱负、庄子以“卮言日出”形容自己说话的方式,则明显是饮食事物在思维活动中的延伸。
(摘编子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8.下列关于“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墨子·耕耘》的记载和夏禹铸九鼎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中国铸铜的历史由来已久。
B.鼎是青铜器的一种,但它区别于乐器、兵器、车器等其他青铜器,如钟铙、戈矛、銮轴、刀铲、觚都不可用为礼器,但鼎可以。
C.鼎是一种具有重大的政治及权利意涵的食器,“钟鼎山林,人各有志”说明鼎的象征义往往跟隐退江湖形成对比,象征富贵人家生活的奢侈豪华。
D.鼎既是主要的食器,有时政权的象征,这种食器与礼器混同的现象,象征出中国政治学以“养”为内涵的特点。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文化不独见于中国,但中国的青铜文化独具特色,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这还中国青铜文化的特色之一。
B.铸铜的盛行,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中国用金较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
C.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有诸多不同,如中国古代以金代铜的指称,又如中国古代礼器大抵就是食器这种有趣的现象。
D.古代采金铸铜需经历从红铜到青铜的过程,礼器、乐器、兵器、车器、农工器、杂器等都可用铜锡合金铸造。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发端于饮食,有饮食才有生命,如果不能顺应天命,身体力行,顺时而动,彬彬有礼的社会就难以形成。
B.礼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人不赞同通过竞争抢夺资源,对于财货和人力的分配应当谦逊推让的分配观念,一方面起源于古时最基本的觅食求生问题。
C.“礼”字原本就是古代祭祀用的行礼之器,用礼来敬神或敬人即使礼。
从礼的角度看待饮食,一个民族才会重视饮食。
D.古代酒器种类繁多,有罍、壶、尊、卣、斝、升、觯、爵、觚、盂、卮、杯、觞等,这与古人特重饮食的观念密不可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
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
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及:到达
B.意亦有所止之与意:意思
C. 然而君子不辩辩:辩论,辩驳
D.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县:通“悬”,悬殊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B. 荀子认为,没有目的地,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只能骨折筋断,终身不可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也只是早晚的问题,必定能走到目的地。
C. 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就停止下来了;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就停下不去做。
D. 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日游手好闲的人的成就不会远超常人。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抵晏城次壁间韵
查慎行
目力穷边酒旆生,熟梅天爱偶然晴。
高楼吹角风无赖,坏壁留诗客有情。
红日忽沉烟起处,白杨长递雨来声。
万山回首如屏障,一片平芜接晏城。
注:康熙二十三年(1684)夏,查慎行告别家人,游学京师,行至晏城写下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韵,依照原诗的用韵写和诗,也称步韵。
次壁间韵,这里指作者步墙壁上原诗的韵而写成这首诗。
B.第一句写放眼望去,看到了极远处,可见这里已经是一片平原,没有了山峰丘垅阻人前行。
C.第五句紧扣题目中“晚抵”二字写日影;第六句接第三句,写风吹白杨树,雨打白杨树叶之声。
D.回首来路,万山如屏;放眼前路,一马平川。
尾联既总结行程,又概括了晏城一带的自然风貌。
16.有人说,从这首美丽如画的风景诗中可以读出诗人所写的旅途愉悦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庄《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在新闻采编中,我们常常利用采访的录音整理文稿,请将下面的录音口语原稿整理成可供发表在报刊上的书面语体文字。
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20个字。
口语实录:这些年咱们天天讲全球化,要问什么是全球化,我想,大家对全球化得有个正确的认识,要解释对了。
全球化呢,指的是科技、经济,不是文化。
文化能全球化吗?文化要多样啊。
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别人越欢迎,越符合全球的需要呀。
全球的文化应当是多元化的,不应当是单一的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 三山载福毓榕城
A. 人杰地灵
B. 四季如春
C. 人文鼎盛
D. 海西明珠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好的药是免疫力。
”疫情期间,张文宏医生强调了免疫力对抵抗病毒的重要性。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我们常用它来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
我们的身体需要免疫力,我们的思想也需要免疫力:机体失去免疫力,健康就没有了保障;思想失去免疫力,精神大厦就会坍塌……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免疫力”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文本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说法错误。
根据文本内容可知,小说表现的应该是悲情的英雄主义主题,歌颂了教师在人类文明传承发展中的功绩,引发的应是读者的崇敬之情,如小说的最后一段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
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怀念之情,所以选项中所说的“深深的同情”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
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
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这句话一方面是说文中的山村小学正好在碳基舰队的探测点上,另一方面是说在这山村小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正进行知识文明的传承,如果说前一个发生的地点在天上,那么后一个就是在地上,而划线句把这两个故事巧妙地连接到一起,把天上和地下两个时空连接到一处,构思显得极为巧妙;因为碳基舰队的检测波覆盖了这所山村小学,而病重的教师正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巧妙地引出了该星球被判定为3C 级以上文明的故事情节;从下文来看,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本是把奇点炸弹对准地球,后来因为发现3C文明而转移目标,而3C文明就是通过老师对孩子的授课传递出来的,划线句交代碳基舰队的检测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