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IE的概论
目录
项目页
1、IE的定义 (1)
.产生的背景 (1)
. IE支柱—改善技术和作业测定 (2)
2、标准时间 (4)
3、改善 (6)
.行动意识 (6)
.改善的一般顺序 (8)
.改善的原则 (11)
.动作的困难性 (13)
工业·工程·技术-I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该技术作为工场管理的基本技术来说是最重要的。
1.IE的定义和领域
于1948年创立的IE技术的协会AIIA(Americ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在1955-1956年对近代IE的内容作了如下定义:
这是一个范围非常广的定义,根据不同的理解,也会理解成能够解决产业全领域问题的手法。
但是,IE技术的传统仍然是以如实地分析研究工作和职务,从中发现浪费并改善为第一重点。
另外,将工作标准化,使任何人都能做,并决定标准作业量进行管理,这是第二重点。
如果运用IE的各种技术其思维方法的话,不仅现场作业得以改善,对于事务作业现场监督者、管理者来说,用处也很多。
最近,从现场作业者到企业的上层这样的范围内,这种思想和技术已逐步得到理解。
象这样,IE从所有的人的常识范围到从事专门技术的专业人士为止,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IE原本是工场顾问有力的工具,在企业内也有这样的专业人员,将其作为专家的技术正在逐步确立其领域。
2.IE产生的背景
某种新的技术产生的时候,都有需要其技术的、具体而切实的要求。
为满足这种要求,就要凝聚人们的智慧,使之体系化,并形成某种技术。
IE这种技术是于1910年在美国产生的,当然也有以此为必要的社会要求。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美国工业开始急剧发展的时期,美国逐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这个时期工场大规模化急速进行,此时,在以前小规模经营中没出现过的问题也不断地涌现,其中特别令人头痛的是与劳动相关的东西。
美国这个国家,虽然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但是,建国以来经常发生人员不足的情况。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工业全体的成长,这种人力不足的倾向也日趋显著。
因此,当然租金也开始急剧上升。
从而为了发展经营,就有必要尽量用最少的人进行最多的生产。
这就是IE诞生的背景。
3.IE的支柱——改善技术和作业测定
1).IE的一个支柱——改善技术
IE的始祖之一是基鲁布雷斯
基鲁布雷斯年轻的时候是做泥瓦匠的。
基鲁布雷斯在工作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即使是这种
看上去单纯的工作,由于人不同就有很多种做法。
比如:拿砖时手
的动作,涂泥灰时的动作等,每个人之间都有少许不同。
工作的顺
序及工具的放置方法也不同,他们中间有的人速度快,因而收入多;
有的人速度慢,因而收入也少。
象这样每个人的产量不同,虽说与
这些人原本与生俱来的敏捷性、灵活性、体力有关,但工作方法的
巧拙也是很大的原因。
所以,基鲁布雷斯想:如果能对每个人的工作方法进行详细地观察,弄清楚干活干得好的人的方法的话,那么任何人都能达到那种程度的高产量。
更进一步,对细致观察到的工作方法加以研究,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
从这种想法出发,基鲁布雷斯彻底地研究了自己的泥瓦匠的工作,编制出了自己的方法。
其结果(18个动作→5个动作)在小组中得了最高的产量(120个/H→350个/H)。
当然,因此收入也卓而不群。
在此体验下作成的动作改善的技术,在后来就逐步发展为构成IE的一个支柱的改善技术,并称之为“方法·技术”。
基鲁布雷斯的改善技术,由对人的工作方法进行观察分析的方法(动作分析、微动作分析、录相分析),为研讨分析的结果,找出顺序正确、最好的工作方法等原则构成。
这种方法,是被运用于机械工学等方面的技术性方法,并不适用机械材料等,而是适用于人的动作的。
在机械工学中,为了改善机械的能力,运用物理学的、科学的知识。
在改善技术中,应用了在此之前没有作为科学的思考的对象的人的活动,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尝试。
(参考)
基鲁布雷斯开发的动作分析方法——思布利吉(用于分析操作者动作,以提高效率而采用的最小操作动作单位)
※(开发者基鲁布雷斯(Gilbreth)姓名的逆写)
思布利吉分析
2).IE 的另一个支柱-作业测定-
IE 的另一个始祖是特拉。
特拉在造钢公司时,就对他以前所考虑过的事情做了实验。
实验的对象就是用手将铸铁装入货车的工作。
这种工作由75人进行,平均每人每天可完成12.5吨。
但是特拉通过详细调查,发现如果是一流的作业者采用正确的方法做的话,那么每人每天应该可以运47-48吨。
所以,以前每天搬12.5吨的人也就乐于以搬运47吨为目标开始进行实验
最初,特拉做的是从从事此项工作的75人中挑出最合适
的人选,这项工作从其性质来说,并不需要头脑灵活、聪明的人,最重要的是需要那种能孜孜不倦连续地从事某项单纯的工作的这一类型的人。
就这样一个叫施密特的人被选中了。
接下来特拉详细说明了如果施密特能提高产量则收入也会增加这项规定。
在施密特完全明白的基础上,还对他进行了工作方法的彻底教育指导。
这些,包括了铁的拿法、走路的速度、休息方法等极其详细的内容,但他完全熟练的话,就不会很疲劳,而每日可搬运
47吨。
并因此,以前一天只有1.15美元的收入到了现在1.85美元,即增加了60%。
之后,这种训练反复进行的结果是:所有的作业员的产量都达到了同样的程度,并且收入都提高了
60%以上。
在作业员的产量中,当然有能够期待的标准产量,只要选择了适当人选,对其用心进行训练,就能达到标准。
特拉的实验正体现了这一点。
为此,特拉证明:为有达到这一点,有必要确定正确的工作方法及基准,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来训练作业员。
为了具体地体现目标,发现作业员训练的必要性,应该规定标准时间等。
对于基鲁布雷斯以作业改善技术性方法的开发为中心而进行的研究,特拉所考虑的是作业管理的结构,对此,取名为科学的管理。
组成这个管理系统中心的是标准时间,它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对于这个研究结果的产生,被称之为“作业测定-工作·尺寸”。
如上所述,基鲁布雷斯和特拉都是为了实现劳动生产性的提高,而追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其结果就形成了IE技术的母体。
4.霍森实验-精神(士气)的发现。
在作为电话器工厂闻名的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森工厂进行了多年的实验(1924~1926~1932年),这就是有名的霍森实验。
(The Hawthorne Experiments).
为了打破第Ⅱ期末期的疆局,当时,作为要解决一直尚未解决的作业环境问题,首先进行了照明,疲劳等的实验(到1926年)。
其结果是,例如“如果照明度好,则效率上升”这样的假说被彻底推翻了。
开始,光线明亮了效率是上升了,再亮的话,还是上升,因为随着灯光变亮还是上升,那么慎重起见,试着将照明度降低时,效率却仍然提高,亮度更暗时,却还是提高。
于是就明白了生产性的提高是受照明以外的某种因素的影响这样一个事实。
以这样的好几个实验为基础,再加上反复做了好几次正式的实验和调查,终于确认出了有精神(干劲、士气)的存在。
关于这一点在后来的工作、系统的设计和运用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5.标准时间
IE由2个支柱组成。
它们分别是以基鲁布雷斯的作业改善的技术性方法的开发为中心的方法改善和特拉的考虑了作业管理结构的作业测定,该管理系统的中心是标准时间。
1).标准时间的定义
这个定义有点难理解,将其内容整理,简而言之就是:
标准时间:是采用已决定的标准作业方法,一份工作的作业员按标准的速度进行业必
需的时间。
2).标准时间的构成
标准时间=基本时间+余裕时间
=基本时间×(1+余裕率)
基本时间
用秒表进行直接时间研究时,进行速度辅正作业,在标准的作业速度中将修正了的时间作为基本时间,进行PTS手法时,从时间表中选择时间值将其作为基本时间。
3).标准时间的活用目的
3)-1 作为对尺度的标准时间
采用正确的方法所设定的标准时间与过去、现在的实绩不同,是“真正状态”的值。
它用于作业员或管理员的成效测定评价中,及保持同期生产线作业量的平衡时,利用了作为标准时间的绝对尺度这一特性。
3)-2 为了预测实质的标准时间
作为某些计划(生产日程计划、操业人员计划等)中所需的“时间”的“预测值”
的基本资料来利用。
6.标准时间的基本条件
下面逐个分别说明:
(1).标准时间的公平性
标准时间在工作场所之间,部门之间,工场之间不能有松有紧的差别。
是相同的组装作业时,该组装的标准时间如果因工作场所或部门不同而不同的话,那么计划该怎样制订?另外,实绩又该如何评价为好呢?
标准时间定义中的“标准作业条件、标准作业方法、标准作业能力、标准作业速度”“真正状态形式”因工作场所、部门、工场不同而不同的话是不合理的,如果有这样的标准时间的话,会引起管理员、作业员的不信任。
从而工场运作也不会进行。
在工作场所、部门、工场共通的公平性上设定标准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标准时间的公平性”。
(2).标准时间的适正性
将过去的资料换算成代表机种的生产性或一定期间的平均实质时间等当作时间时,那么现经营环境所要求的精度、正确性,计划或实绩的确认、评价还可能吗?比如:以作业员成效的管理为目的时,即使把从实绩中算出来的时间值或从经验中算出来的时间值当作标准时间的话,能够达到详细的工数计划、成效测定、作业指导这些目的吗?
象标准时间所定义的那样,决定标准时间要对作业条件、作业方法、作业能力、作业速度进行研究,作为标准将它明确化。
该标准时间与现在实绩的差就成为今后管理改善的线索。
因此,标准不明,即使知道换言之算台数和实绩时间等的数值,作为经营管理的基础资料来说也是无效的。
对应管理目的的标准时间,必须做到以科学的手法为基础,研究各种条件并使之明确化,让管理员和作业员都充分理解信赖这一点。
这种标准时间才是正确的标准时间,我们称之为“标准时间的适当性”
(3).标准时间的普遍性
在产业界标准的作业速度一般是统一的,这个标准速度的概念是世界通用的。
这样的标准速度各企业都应该将其作为基准,运用世界上不通用的、自行随意决定的速度,则企业经
营就不成立。
结合外部权威的绝对尺度设定标准是非常有价值的。
比如,把自己公司的产品与别的公司相比时,作业员将其作为自己能力的判断基准,未达到时作为开发自己的尺度都能采用。
象这样的作为世界一般都适用的绝对尺度设定标准时间,是提高企业经营环境到更高水准的重要因素。
这就是“标准时间的普遍性”。
7.改善的心得
现在来说明改善时的心得
①要有问题肯定存在,打破现状的坚强信念。
②尽量站在宽的视野和立场上综合地解决问题。
③要理解人的要素。
④要经常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判断。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正因如此,IE要从改善对象领域的正确现状调查开始。
⑤常备有目的意识,明确目的—手段的关系。
⑥要掌握好行动意识的思想。
该思维方式是:如图1-1所示的体系,是进行改善时的重要的思想,也是精神的依靠。
图1-1 行动意识的概要
行动意识是:
1.能一眼发现人在工作方法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并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2.将浪费的方法如何改善较好,要具备马上拿出方案的能力。
3.养成根据正确的改善顺序进行实施的好习惯。
8.改善的目标
①生产量的增大 P Production ②品质的提高 Q Quality ③成本的减少 C Cost
④纳期的缩短 D Delivery ⑤安全性的提高 S Safety
⑥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M Motivation
〈从劳动汇集成的生产形态开始转变
创立“尊重人性”的工作场所〉
〈IE 的改善活动的目的〉
9.问题的种类
问题的3个领域
①.日常问题(复元的问题)
将基准明确化,并将脱离标准的作为问题,也就是为了维持标准必须排除的阻害原因。
②.产生的问题(革新的问题)
为了提高标准的水准,必须排除的阻害原因,即由于开发机会而产生的问题 ③.搜寻的问题
问题本身是含糊不明了的,但明白必须想办法去解决。
追求这个意识使问题本质明确化,再进一步解决。
目标 革新的问题
标准
10.改善的领域
1).方法改善的5个阶段
2).劳动生产性的提高
◎作业方法的改善(方法改善的5个阶段)
作业动作、作业区域、配置、使用设备、治工具、作业手顺、运搬设备、工序系列、定员等。
◎运作率的提高(管理损耗的降低)
由于工作等待产生损耗工数,材料等待产生的损耗工数、设备故障停电产生的损耗工数、找工夹具材料等的工数等等 ◎提高作业能率
除开短暂(1~2分钟)的作业中断,排除工作中的徒劳,排除作业开始、终了时的时间损失,排除因无视标准作业方法而造成的徒劳作业,提高工作积极性及对品质和服
* A 就业工数=支付工资的对象时间 B 劳动工数=作业花费的时间
C 标准产量工数=作业所要的时间 * 运作率=B/A (=劳动工数/就业工数)
* 作业能率=C/B (=标准产量工数/劳动工数)
11.改善的一般顺序
采取任何手法原则都是共通的,特别用IE 手法改善问题时,很重视有系统的线索。
管理损耗 作业效率的损耗(成效的损耗)
表1-1 改善的一般顺序
12.现状调查的一般手顺
现状调查、见面调查和资料调查都是很重要的,但IE独自的分析手法是传统的,要使之标准化。
13.改善构思和改善方法
我们可以说改善的种类象星星一样多而无限的。
但是,平常只知进行改善的态度或原则很辛苦,但如果不努力善用智慧、就算想不出很好的方案,在改善时必须具有下述态度:(1).不拘泥于现状的态度
(2).追求目标到底
(3).经常思考排除、组合、适当性、动作经济的原则
①.追求目的
在公司为了达成最终的企业目的,就要进行很多很多的工作。
但这所有的工作都形成了目的→手段=目的→手段这样一个体系网.
在实际作业中目的和手段极为复杂地连系在一起.但不拘泥于现状,彻底追求目的,寻求
②.排除
如果没有目的这个东西,那么也就没有与之相关连的所有手段系列。
(也会产生与其他系列不同的手段),比如说“削铅笔”这个目的,如果不需要的话,那么“取小刀”
“把小刀拿走”等所有的动作都没有必要。
如果没有的目标是高级目标的话,这个影响
③.考虑的组合
结合……把分开的东西合成一个
分离……反之,将它分开。
作业分开化
交换……将前后作业进行交换
并行……同时作业
④.合适性
创造最适合与作业有关的诸多条件。
物理的条件……重量、硬度、大小、位置、速度等
工学的条件……加工条件
生理的条件……作业员的适应、环境、休息
⑤.动作经济
必须除去不必要的作业或不自然的动作,不协调的动作组合,使工作能轻松完成。
14.5W1H和改善原则:ECRS
<运用5W1H进行正确调查>
Why : 为了什么 (目的或理由)
Who : 由谁 (人或设备)
What : 做什么 (对象物)
Where: 在哪里 (场所或路径)
When : 什么时候 (时刻或时间)
How : 怎么样进行 (方法或费用)
改善有四个原则,就是“排除”“合并”“交换”“简单化”。
对这四个原则进行充分研究能得到更好的改善,这些不仅只用于动作改善的研究上,同样能有效地活用于作业或工序的改善研究上。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详细地进行说明。
分析的作业或动作“排除“。
“排除”并不只限于动作或作业,对于工序和工作也是一样,在最初进行研讨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工作(工序、作业、动作),首先要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如果把这项工作省掉将会怎样?”还有“不做这个工作,会有何不妥”“如果这个工作必要的话,那么省去其先行工作可以吗?”更有“其后的工作不做又会怎样”等等都有要考虑。
将这个问题重复于各动作中考虑,去发现并除掉那些被认为是损耗的、不必要的动作及等待。
如果能除去工作这个大项目,那效果会更大。
所以最初有必要进行排除的研究。
果把工作过分细小化就会对材料或工具进行没必要的过多的操作。
只是单纯将2个或以上的动作或作业合并,或者为了能合并作业而改变作业方法,都能使工作变得轻松。
写时间。
如上所述的动作合并要放在第2位来考虑。
将动作或作业顺序进行“改换”放在第3位来考虑,象这样通过将动作结合,变换等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动作、等待等。
或作业的简单化。
仅用“排除”、“合并”、“交换”改善比较困难时,对各种各样的动作或作业考虑其简单化,这样也能提高效果。
虽然不能去掉这些动作和作业,但要使之简单并轻松的方法却有很多很多。
缩短搬运距离并减轻重量也能省去工作方法的损耗,使工作变得轻松,这也就说,虽然不能去掉作业其本身,但能减少多余的动作。
使之立起抓取使之滑动抓取
スポンジ
以上的四个原则,取其英文的第一个字母,就称之为ECRS(E:排除、C:结合、R:更换、S:简单化)。
按照ECRS的顺序进行研究,可除去方法的损耗,并可以得出更好的改善方案。
15.动作经济的诸原则
动作经济的22条原则在工场及办公室使用能提高效果。
并不是说它能适应于任何一种作业,但它是提高手工作业的效率,削减疲劳的基本。
○○○○○
身体的使用
1.两手的动作应同时开始,又同时结束。
2.休息以外时,不要让两手同时闲着。
3.两手臂的动作在相反的方向,对称并同时进行。
4.在满足工作的前提之下,将人的手的动作种类控制在最少的范围之内。
5.尽量利用物体的力量(运动量),但是利用筋肉的力量并有必要克服物体力量时,
就将运动使之最小。
6.与其是做弯弯曲曲的动作或突然发生方向变更的真线运动,还不如顺利地继续手动作来得令人满意。
7.弹性运动比受限制的运动或被控制的运动远远要快、容易、正确。
8.节奏对顺利且自动的作业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应尽可能地采用自然的节奏而进行工作。
○○○○○○○
作业场所的配置
9.将工具和材料全部定位。
10.工具、材料、限度地接近于作业,并使之提到前面。
11.在把材料搬到使用的附近处时,使用利用重力的容器。
12.尽量利用从高到低的搬运。
13.让材料和工具的配置能使动作按照最好的顺序进行。
14.保证良好的视觉要具备合适的条件,为能满足视觉的第一条件就是良好的照明。
15.不管是站立作业或坐作业,为了都要使之容易进行,应尽量安排好作业场所及椅子的高度。
16.给每个作业员准备形状、高度适合的椅子,使其能按正确的姿势作业。
○○○○○○○○○○
工具及设备的设计
17.用夹具、组装工具、或脚操作的装置时
18.工具和材料必须尽可能地预置好。
19.工具应尽可能地组合好。
20.象打字那样每个手指都是特定的敲打时,应对应各个手指的固有能力而将作业量分开。
21.对于曲柄、大型螺丝刀的把手,尽量使其能大面积地接触手掌,这样来进行设计。
在使用扳手必须用很大力时,尢其要这样。
在轻度的组装作业上,螺丝刀的把手的靠近尖端处应细于末端。
22.不改变身体位置为了能将机械的效率提高到最大限度进行操作,就应确定操纵杆、闩、手动轧辊的位置。
16.动作的困难性
要知道动作时间的变化要因。
关于基本性动作,将动作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整理的话,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要充分理解动作时间的要因,并考虑改善各类动作。
①.使用身体的哪个部分
动作,一般说来,身体都有对应于各类动作的部分,使用身体部分不同,动作时间也不一样。
于是工作的容易性、正确性也会不同。
使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可采用如下顺序:全身→脚→腿→手臂→上臂→手指或手。
②.行动距离
动作时间与手脚的移动距离有密切的关系。
移动距离由5cm到10cm变成2倍的话,动作时间就会多出30%。
③.重量或阻抗力
搬运或拉拽重物时,就会多花时间,象这样,减轻重量或减少抵抗力是为动作改善的重点。
④.动作的难度
跟拿取重物时一样,把手伸到剃刀的刃或装满了热茶的杯子,或朝障碍物的方向拿取物件时,都要花多余平常的时间。
下面就是动作的难度表现;
为了把物体放置于正确位置,有必要调整时
伸手向危险物或将其进行移动必须要小心时
在动作路径中途突然发生方向变更时
这此高难度的动作很花时间,所以降低其困难度是改善的重点。
方向的调节
《编译》
MIK 石龙工场
制造部组立管理科
黄平
金成根
李灵凤(打印)
98.08.11第
记入例)
印刷检查方法的比较例
印刷检查方法的比较例
—1 —
动作的难度实验观测结果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