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复习题

合集下载

卫生毒理学 42-10-3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卫生毒理学 42-10-3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一、名词解释1、管理毒理学答: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质管理,以期达到保障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目的。

2、危险度答: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3、安全性答: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4、可接受危险度答: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5、实际安全剂量答:与可接受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6、参考剂量答:人群(包括敏感人群)在终身接触该剂量水平待评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

7、安全系数答:又称为外推系数或转换系数,在计算RfD时,把实验动物的NOAEL 或LOAEL缩小一定倍数来校正误差,确保安全,这一缩小的倍数即不确定系数。

8、危险度评价答:危险度评价是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危害因素后,对健康的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或鉴定。

9、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答: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待评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决定其能否进入市场或阐明安全使用的条件,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危害作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选择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关于危险度评价的结果在管理毒理学上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D )A、确定化学物的ADIB、分析使用外源化学物的利弊C、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主要依据D、确定环境污染治理的顺序2、一种食品添加剂,亚慢性试验最大无作用剂量为人可能摄人量的90倍,依据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该化学物 ( A )A、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B、可进行慢性毒性试验C、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ADID、需由专家评议决定3、关于致突变试验结果的判定,依据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下列哪项不正确 (D )A、三项阳性者一般应予放弃B、两项阳性者由专家评议C、一项阳性补做二项均为阳性应予放弃D、一项阳性补做二项有一项阳性者也应放弃4、危险度是指 ( D )A、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能力B、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C、对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D、对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5、危险度评定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除了 ( D )A、对机体损害作用的评定B、剂量一反应关系的估计C、确定接触途径和接触剂量D、确定最大耐受量6、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 C )A、定性评定B、人类接触情况评定C、剂量一反应关系的确定D、毒性大小的评定7、有关分阶段进行化学毒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叙述,不正确是 ( D )A、按一定顺序进行B、省时、经济C、必要是可免去不必要的试验项目D、每一化学毒物需按程序先后进行四个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8、一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毒物,其慢性毒性试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人可能摄入量的120倍,依据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该化学毒物应该 ( C )A、毒性较大,予以放弃B、需由专家评议决定C、可考虑用于食品,并制定其ADID、应重复进行一次慢性毒性试验9、用于食品的化学毒物需进行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试验项目如下,除了( D)A、鼠伤寒沙门氏茵/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B、小鼠骨髓微核率测定C、小鼠精子畸形分析D、传统致畸试验10、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若4项必做的遗传毒性项目中2项为阳性,则( C )A、表示该受试物很可能有遗传毒性B、表示该受试物很可能有致癌作用C、需补充短期喂养试验辅助决定D、需重复一项遗传毒性试验11、食品毒理学评价评价程序中规定,需进行全部四个阶段毒理学试验项目的化学毒物为 ( A )A、凡属我国创新的化学毒物B、任何国外进口的化学毒物C、所有农药均需进行D、任何新资源食品12、化学毒物的安全性概念中,错误的是 ( C )A、化学毒物安全性是指无危险或危险度极低。

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1. 什么是毒理学?2. 毒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3. 简述剂量-反应关系。

4. 解释什么是LD50,并举例说明。

5. 描述毒物的分类方法。

6. 什么是毒性?7. 简述毒物的代谢过程。

8. 描述毒物如何通过生物膜。

9. 列举至少三种常见的毒理学测试方法。

10. 解释什么是毒物的生物累积性。

11. 描述毒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2. 简述毒物对肝脏的影响。

13. 什么是遗传毒性?14. 解释什么是致癌性。

15. 描述毒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答案1.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因素(如化学物质、生物因素或物理因素)对生物体(特别是人类)的有害影响的科学。

2. 毒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等。

3.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毒物剂量与生物体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4. LD50是指能够导致一半测试动物死亡的剂量。

例如,如果一种化学物质的LD50为50mg/kg体重,那么这意味着每公斤体重摄入50毫克该化学物质将导致一半的测试动物死亡。

5. 毒物的分类方法包括:根据来源分类(如天然毒物和合成毒物)、根据作用机制分类(如神经毒、肝毒等)。

6. 毒性是指一种物质引起生物体损伤的能力。

7. 毒物的代谢过程通常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阶段。

8. 毒物通过生物膜主要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等方式。

9. 常见的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细胞培养测试、体内动物实验、计算机模拟等。

10. 毒物的生物累积性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11. 毒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包括神经传导的干扰、神经细胞的损伤等。

12. 毒物对肝脏的影响可能包括肝脏功能损害、肝细胞损伤等。

13. 遗传毒性是指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如DNA损伤或基因突变。

14. 致癌性是指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引起细胞的异常增殖,导致癌症的发生。

毒理学与安全评价考试试题

毒理学与安全评价考试试题

毒理学与安全评价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 毒理学的定义是什么?A. 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有毒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B. 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的科学C. 研究生物体对化学物质的代谢及排泄的科学D. 研究生物体对疾病的抗体反应的科学2. 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什么?A. 评估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B. 测试产品对环境的影响C. 评估产品的耐用性和质量D. 研究产品的市场价值和营销策略3. 化学品的剂量与效应关系通常遵循下列哪个原则?A. 越剂量越低,效应越大B. 越剂量越高,效应越小C. 剂量与效应之间没有直接关系D. 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4. 对于毒性测试中的LD50值,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LD50值表示对大多数动物致死的剂量B. LD50值表示对50%的动物致死的剂量C. LD50值表示对小鼠致死的剂量D. LD50值表示对人类致死的剂量5. 安全评价的四个基本步骤按顺序应为:A. 毒性研究、暴露评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B. 暴露评估、毒性研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C.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毒性研究、暴露评估D. 毒性研究、风险评估、暴露评估、风险管理6. 急性毒性测试通常会进行多长时间?A. 24小时B. 48小时C. 72小时D. 7天7. 安全数据表中包含了哪些信息?A. 化学物质的成分和性质B. 化学物质的毒性数据和暴露限值C. 化学物质的存储和处理要求D. 以上所有信息8. 以下哪个是安全评价的最终目标?A. 确定产品的市场潜力B. 证明产品的卓越性能C. 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D. 提高产品的销售量9. 安全评价中的暴露评估是指什么?A. 评估人群接触化学物质的途径和频率B. 测试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稳定性C. 分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潜在风险D. 确定化学物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10. 在安全评价中,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什么?A. 减少产品的成本和生产时间B. 减少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C. 降低化学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D. 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流程。

毒理学基础各章知识点及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各章知识点及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各章知识点及简答题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毒理学知识考核题库与答案

毒理学知识考核题库与答案

毒理学学问考核题库一、单项选择1、化学构造与毒效应之间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单项选择题]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打算理化性质B、理化性质打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打算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D、化合物的化学构造打算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其生物活性*E、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影响理化性质2、甲烷上的氢被卤素取代,表现为肝毒性,以下卤化物中毒性最大的是〔〕[单项选择题] A、CH4B、CH3ClC、CH2Cl2D、CHCl3E、CCl4*3、以下关于化学构造对毒效应的影响,不正确的选项是〔〕 [单项选择题] * A、饱和脂肪烃随碳原子数增加,麻醉作用增加*B、碳原子数一样时,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C、乙烷的毒性<乙烯的毒性<乙炔的毒性D、碳原子数一样时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E、环戊烷>戊烷4、一般认为在同系化合物中,水溶性越大,毒性越大;以下铅化物毒性最大的是〔〕[单项选择题]A、铅碳酸铅B、一氧化铅*C、碳酸铅D、硝酸铅E、硫酸铅5、婴儿和老人血浆清蛋白水平都较低,所以〔〕 [单项选择题] A、影响化学物质的吸取B、可以阻挡化学物质进人特定的组织C、对化学物质的去除变慢D、增加游离化学物的浓度*E、增加代谢酶的活性6、在高温条件下,外源化学物质〔〕 [单项选择题] A、经呼吸道吸取增加*B、经胃肠吸取增加C、经皮肤吸取削减D、经尿液排出增加E、经汗液排出削减7、外源化学物质接触途径不同,吸取速度就不同,以下染毒途径中吸取最快的途径是〔〕 [单项选择题]A、腹腔注射B、口服C、吸入*D、经皮肤给药E、肌肉注射8、关于化学物质的助溶剂,以下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单项选择题] A、无毒B、不与化学物质发生反响C、不影响化学物质的毒性D、化学物质在助溶剂中稳定E、助溶剂的浓度必需低于 5%*9、在临床上用药时,常觉察同时服用两种药物,其中一种药物的疗效会减弱,该现象属于联合作用中的〔〕 [单项选择题]A、相加作用B、独立作用C、协同作用D、加强作用E、拮抗作用*10、急性毒性是〔〕 [单项选择题]A、机体连续屡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 24 小时屡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D、机体接触较大的剂量的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E、机体长期接触较低的剂量的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11、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获得最主要参数是〔〕[单项选择题] * A、NOAELB、LOAELC、阈剂量D、MLDE、LD50*12、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看时间是〔〕[单项选择题] A、1 天B、1 周C、2 周*D、3 周E、4 周13、急性毒性试验对动物年龄的要求是〔〕 [单项选择题] A、刚诞生B、初断乳C、性成熟*D、交配后E、交配前14、关于 LD50 的局限性,以下不正确的选项是〔〕[单项选择题] A、LD50 值赐予有效的信息较少,有用性有限B、LD50 的波动性很大,影响因素多C、LD50 受物种差异影响大D、消耗动物数量大:E、不能推想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15、推举的评价皮肤、眼刺激毒性方法是〔〕 [单项选择题] A、寇氏法B、霍恩氏法C、上下移动法D、Draize 试验:*E、FCA 方法16、外源化学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取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用分析方法在体内测出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称之为〔〕 [单项选择题]A、物质蓄积*B、功能蓄积C、损伤蓄积D、毒性蓄积:E、毒效应蓄积17、亚慢性毒性试验染毒方法的选择原则是〔〕 [单项选择题] A、常用灌胃B、常用胃饲C、常用静式染毒D、常用动式染毒E、选择与人的实际接触方式全都*18、关于食物利用率,以下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单项选择题] A、为一般性观看指标B、体重增长减慢,则食物利用率确定降低*C、动物每增加 100g 体重所需要的饲料克数D、常以g 体重/100g 饲料来来表示E、每日食量削减,食物利用率不肯定转变19、关于脏器系数,以下描述错误的选项是〔〕[单项选择题] A、某个脏器的湿重与单位体重的比值B、通常是每 100g 体重中某脏器所占的质量C、表示为脏器质量〔g〕/体重〔100g〕D、比较适用于实质性脏器E、增大表示动物的体重降低*[单项选择题]20、在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中,机体与毒物接触的时间为〔〕A、14 天B、14-30 天*C、30-90 天D、90-365 天E、终生21、当前对于动物试验提出的“3R原则”是〔〕 [单项选择题] A、慎重、替代、削减B、取代、慎重、替代C、替代、优化、削减*D、取代、削减、优化E 、优化、取代、慎重22、以下关于毒物的毒性的说法,以下哪项正确〔〕 [单项选择题] A、毒性是毒物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B、毒性是毒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C、毒性是毒物对机体的非损害作用D、毒性是毒物内在的、固有的引起机体有害作用的性质*E、毒物的毒性随毒性试验条件的转变而转变23、毒物对机体发生毒效应取决于以下因素〔〕 [单项选择题] A、毒物的毒性大小B、毒物的剂量大小C、毒物动力学过程D、机体抗损害机制E、以上都正确*24、以下关于毒物的毒性的说法,以下哪项正确〔〕 [单项选择题] A、毒性是毒物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B、毒性是毒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C、毒性是毒物对机体的非损害作用D、毒性是毒物内在的、固有的引起机体有害作用的性质*E 、毒物的毒性随毒性试验条件的转变而转变25、毒物对机体发生毒效应取决于以下因素〔〕 [单项选择题] A、毒物的毒性大小B、毒物的剂量大小C、毒物动力学过程D、机体抗损害机制E、以上都正确*26、特异质反响是指〔〕 [单项选择题]A、由于机体遗传物质特别而发生的对外来化学物的反响*B 、由于体质弱、机体防范力量差而导致的对化学物的反响C 、机体对某些特别化学物的共同反响D 、机体在化学物以某种特别的接触方式暴露后的反响E 、机体对化学物的免疫反响27、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单项选择题] * A、初成年,未成年动物,初断乳*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E、性刚成熟,初断乳,初成年28、经典的毒理学争论的对象是〔〕[单项选择题] * A、核素B、微波C、细菌D、病毒E、各种化学物质*29、皮肤致敏试验最常用的动物是〔〕 [单项选择题] * A、大鼠B、豚鼠*C、兔D、小鼠E、乳鼠30、在皮肤刺激试验中最好使用〔〕 [单项选择题] * A、小鼠和大鼠B、大鼠和家兔C、家兔和小鼠D、豚鼠和家兔*E、地鼠和豚鼠31、眼刺激试验使用家兔数量为〔〕 [单项选择题] * A、2~3 只B、3~4 只*C、4~5 只D、5~6 只E、6~7 只32、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单项选择题] * A、装置备有颖空气补充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C、保证染毒柜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D、温湿度恒定E、以上都是*33、改进寇氏法要求〔〕 [单项选择题] * A、设 5~7 个剂量组B、每个剂量组小鼠不行少于 10 只C、组距为几何级数D、死亡率呈常态分布E、以上都是*34、大鼠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给入消化道内,多承受〔〕A、喂饲B、灌胃*C、吞咽胶囊D、鼻饲E、饮水35、霍恩法的要求是〔〕 [单项选择题] * A、4 个染毒剂量组B、每组动物 4 只或 5 只C、组距 3、16D、组距 2、15E、以上都是*36、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如下述,但不包括〔〕 [单项选择题] * A、争论受试物亚慢性毒性的特点及靶器官[单项选择题] *B、争论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的剂量-反响关系C、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供给依据D、确定受试物的致死剂量*E、为制定其安全限量标准供给初步参考依据37、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连续染毒的期限为〔〕 [单项选择题] * A、14 天B、20 天C、60 天D、90 天* E、1 年38、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是〔〕 [单项选择题] * A、环境毒理学 3~6 个月B、食品毒理学 90 天喂养C、工业毒理学 1~3 个月D、食品毒理学 3~6 个月E、以上都对*39、亚慢性毒性试验的一般性指标有〔〕 [单项选择题] * A、特别基团检测B、特别基因测试C、灵敏指标的检查D、动物死亡率E、脏器系数*40、慢性中毒发生的根底是〔〕 [单项选择题] * A、毒物的剂量B、毒物的作用时间C、毒物的蓄积作用*D、毒物的选择作用E、个体差异二、多项选择1、关于LD50的局限性,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 LD50 值赐予有效的信息较少,有用性有限*B、LD50 的波动性很大,影响因素多*C、 LD50 受物种差异影响大*D、消耗动物数量大:*E、不能推想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2、关于LD50的重要毒理学意义,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评价和比较外源化学物毒性的大小*B、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等参数*C、通过比较不同染毒途径的 LD50,可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D、可用来推想毒效应的特点和机制E、为后续毒理学试验供给剂量设计依据*3、长期毒性试验中,合理的剂量设计必需符合以下原则〔〕A、至少包括低、中、高三个剂量组*B、高剂量组可以观看到明显的中毒效应*C、中剂量组有轻度的毒性效应*D、低剂量组观看不到任何毒效应*E、不必设立阴性或阳性比照4、亚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只要设三个剂量组即可B、低剂量组观看不到损伤效应,相等于NOAEL*C、中剂量组可以观看到明显的损伤效应,相等于LOAELD、高剂量组可以观看到严峻的损伤效应,甚至消灭动物的死亡E、抱负的剂量设计可以观看到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5、重复剂量、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包括〔〕A、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B、观看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C、争论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响〔效应〕关系*D、确定 NOAEL 和 LOAEL,为制定安全限量供给参考*E、为探讨毒性机制供给线索*6、关于外源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对毒效应的影响,以下正确的选项是〔〕 A、脂水安排系数越大,越简洁在脂肪组织中蓄积*B、砒霜在水中溶解度大于雄黄,故其毒性大于雄黄*C、化学物质的粒子越小,分散度越大,外表活性越大*D、挥发性越大的化学物质,其呼吸道吸入的危害性大*E、化学物质微粒的荷电性影响其跨膜转运7、影响化学物质毒效应的环境因素有〔〕A、气象因素*B、动物的年龄C、动物的饲养条件*D、季节或昼夜节律*E、化学物质的接触剂量8、化学物质间的交互作用包括〔〕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加强作用*D、独立作用E、拮抗作用*9、外源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包括〔〕A、急性毒性作用*B、重复剂量毒性作用*C、亚慢性毒性作用*D、慢性毒性作用*E、致突变作用10、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A、对化合物毒性反响与人接近的动物*B、易于饲养治理*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D、生殖力量强*E、价格低廉*三、推断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库是急性中毒的根底,可以缓解慢性中毒。

毒理学复习

毒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2.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直接研究的是毒性鉴定(毒性实验),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还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4.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特殊毒性试验)、体外试验(游离器官、细胞或细胞器)、人体观察(临床毒理学研究、志愿者研究—低浓度、短时间、可逆性)、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toxicant / 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毒性和毒效应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3.★影响化学物毒效应的因素①剂量:任何化学物只要到达一定的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②接触途径:同一种化学物质经由不同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其吸收系数不同。

静脉、口、皮肤、呼吸道。

③接触期限、吸收速率和频率:急性(一次或24 h内多次)、亚急性(小于或等于1个月);亚慢性(3个月左右);慢性(大于6个月)。

毒理学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毒理学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毒理学试题(卷)与答案解析..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第一章:A型题(1×30)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C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A.剂量B.作用时间C.毒性D.蓄积作用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A. 尿中δ-ALA的含量B. 中度铅中毒C. 动物死亡D. 持续性肌肉松弛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B____。

7、急性毒作用带为___D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8、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___。

A.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D.非对称S状曲线9、__A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10、.MLD指的是___C____。

A.慢性阈剂量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11、.LOAEL指的是__B_____。

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A.慢性阈剂量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12、—13、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14、(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第一章:A型题(1×30)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C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A.剂量B.作用时间C.毒性D.蓄积作用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A. 尿中δ-ALA的含量B. 中度铅中毒C. 动物死亡D. 持续性肌肉松弛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B____。

A.LD100 B.LD50 C.LD01D.LD07、急性毒作用带为___D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8、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___。

A.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D.非对称S状曲线9、__A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10、.MLD指的是___C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11、.LOAEL指的是__B_____。

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A.慢性阈剂量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C.最大耐受量D.最大无作用剂量12、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13、(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毒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毒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毒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毒理学是研究以下哪类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的学科?A. 化学物B. 生物物C. 物理因素D. 所有上述因素答案:D2.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外源性毒物?A. 重金属B. 农药C. 酒精D. 维生素答案:D3. 毒物的毒性通常用哪种参数来表示?A. 半数致死量(LD50)B. 半数有效量(ED50)C. 半数抑制浓度(IC50)D. 以上都是答案:A4. 毒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不包括以下哪项?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血液答案:D5. 以下哪种机制不是毒物的代谢活化机制?A. 氧化B. 还原C. 羟基化D. 脱氢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毒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包括____、____和____。

答案: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 毒物的毒性评价通常包括____、____和____。

答案: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3. 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包括____、____和____。

答案: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免疫介导作用4. 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通常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答案:剂量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个体差异性5. 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可以分为____和____两个阶段。

答案:I相代谢、II相代谢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要描述毒理学中的剂量-反应关系。

答案:剂量-反应关系是指毒物的剂量与其在生物体内引起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表现为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的强度或频率也会增加,但这种关系并非总是线性的,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 解释什么是毒物的生物转化,并举例说明。

答案:毒物的生物转化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通过酶的作用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这个过程可以使毒物失活,也可以使其活化,从而增加毒性。

例如,酒精在肝脏中通过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然后乙醛再被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 B机制毒理学 C管理毒理学 D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B RamazziniC ParacelsusD Fontana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体内、体外实验 B流行病学研究 C临床试验 D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 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 B急性毒作用 C易感性研究 D不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毒理学问答题

毒理学问答题

一、外源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可归纳哪四个方面,请举例说明。

答:化学物质因素。

机体因素、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四个方面每个1分,举例说明2分)二、什么是Ames试验,试述其原理。

答:细菌回复突变实验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常用菌株为鼠伤寒沙门氏菌(3分):人工诱变的突变株在组氨酸操纵子中有一个突变。

突变的菌株必需依赖外源性组氨酸才能成长,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3分)。

三、毒物兴奋效应及其生物学意义。

答:指某些毒物具有高剂量抑制和低剂量刺激作用的这种现象称为毒物兴奋效应。

改变了传统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式;改变了对毒物低剂量的认识;改变了对卫生标准制定措施。

四、什么是染色体畸变分析。

答:染色体畸变分析: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称为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有:缺失,除染色缺失外需作核型分析或用流式细胞仪做电脑图像分析,关于倒位、插入、重复以及易位均需显带技术,对于染色体分离异常,需在染毒后经过一次细胞分裂才能发现,但此时一些不稳定的染色体畸变往往消失。

五、彗星试验的原理。

答:当DNA损伤时,其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细胞裂解液中,而核DNA由于分子量太大只能留在原位置,在碱性电解质作用下,DNA发生解螺旋,损伤的DNA断链及其片段被释放出来。

由于这些DNA的分子量太小且碱变性为单链,所以在电泳过程中带负电荷的DNA会离开核DNA 向正极迁移形成‘彗星’状图像, DNA受损越严重,在相同的电泳条件下迁移的DNA量就愈多,迁移的距离就愈长。

通过测定DNA迁移部分的光密度或迁移长度就可以测定单个DNA损伤程度,从而确定受试物的作用剂量与DNA损伤效应的关系。

六、什么是急性毒性其观察指标可分为哪四个方面答:急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h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的某些外源化学物短期内嗦产生的健康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

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卫生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选择题:1.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 A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C、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E、代谢活跃的部位2.氟(F)的靶器官为EA、中枢神经系统B、脂肪C、肝D、肺E、骨骼3.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LDso:896mg/kg,LDo=152mg/kg, LD100=1664mg/kg,LimaC:64mg/kg, Limch: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 AA、8B、14C、26D、112E、2084.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 B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5.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B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C。

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6.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 体重,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mg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DA.0.6mg/人•日 B.3.6mg/人•日C.12mg/人•日D.36mg/人•日 E.60mg/人•日7.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型曲线,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 EA、吸收速度差异B、分布部位差异C、代谢速度差异D、排泄速度差异E、易感性差异8.在毒性上限参数(致死量)中,最重要的参数是 EA.绝对致死剂量 B.大致致死剂量C.致死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E.最大耐受量(最大非致死剂量)9.LD50的概念是 C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经统计,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D.在实验中,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E.抑制50%酶活力所需的剂量10.有关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阐述,正确的是 CA、是实验中一半受试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组的染毒剂量B、LDso的值越大,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C、LDso的值越小,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D、不受染毒途径和受试动物种属影响E、需要结合其他参数才能对受试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11.如外来化合物A的LDso比B大,说明 DA、A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比B大B、A的毒性比B大C、A的作用强度比B小D、A的急性毒性比B小E、A引起死亡的可能性比B小1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 CA.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C.引起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D.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最低剂量E.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低剂量13.一般对致癌物制定的实际安全剂量在人群中引起的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 E A.10-2 B.10-3 C.10-4 D.10-5 E.10-614.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NOAEL)是指 AA.不引起亚临床改变或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高剂量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C.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最低剂量D.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E.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15.下列属于无阈值效应的是 DA.汞所致的中毒性脑病,B.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坏死C.氢氟酸所致的皮肤灼伤D.乙酰水杨酸所致的胎仔畸形E.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16.外来化学物在血液中主要与下列哪种蛋白结合 CA.铜蓝蛋白B.血红蛋白 C.白蛋白 D.球蛋白E.脂蛋白17.使外来化学物易于经生物膜简单扩散的因素为 AA.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高,非解离状态B.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解离状态C.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小D.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大E.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非解离状态18.气态和蒸气态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D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C.溶解度D.血气分配系数E.化学物质的沸点19.脂溶性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 AA.简单扩散 B.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20.一般外源性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为AA、简单扩散B、膜孔滤过C、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E、胞饮和吞噬21.适宜于用气管注射染毒的空气污染物是 AA.二氧化硫B.可吸入颗粒物C.二氧化氮D.苯E.氯气22.一般认为,不同途径接触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为 CA、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 经皮B、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口≥腔注射>经皮C、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 经皮D、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肌肉注射> 经皮E、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皮> 经口23.脂溶性化学物经口灌胃染毒,首选的溶剂为 EA、酒精B、水C、吐温80D、二甲基亚砜E、植物油24.洗胃清除体内未吸收毒物的最佳时间是服毒后 AA、1~6小时B、7~13小时C、14~20小时D、21~27小时E、28~34小时25.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低提示毒物易于 EA.被机体吸收B.在体内蓄积C.被肾排泄D.被机体代谢E.与血浆蛋白结合26.导致化学毒物在体内不均匀分布的转运方式是EA、吞噬B、胞饮C、滤过D、简单扩散E、主动转运27.外来化合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其 BA、毒作用发生的快慢B、毒作用的持续时间C、毒作用性质D、代谢解毒E、代谢活化28.某外源化学物可发生肠肝循环,则可使其 CA.毒作用发生减慢B.毒作用性质改变 C.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D.代谢解毒抑制 E.代谢活化抑制29.毒物排泄最主要的途径是 EA.粪便B.唾液 C.汗液D.母乳 E.尿液30.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EA.一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二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毒物代谢可经过一相反应和二相反应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 (代谢解毒)31下列反应中由微粒体FMO催化的是 AA、P—杂原子氧化B、黄嘌呤氧化C、脂肪烃羟化D、醛脱氢E、醇脱氢32.谷胱甘肽S-转移酶存在于细胞的 CA、线粒体B、高尔基体C、胞液D、细胞核E、溶酶体33.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解毒的毒物与此酶系的诱导剂联合作用,此毒物的毒性效应 DA、减弱B、增强C、无变化D、持续时间缩短E、潜伏期延长34.在给予实验动物多氯联苯后,发现体内苯转变为苯酚明显加速,说明该物质诱导 CA、黄素加单氧酶B、黄嘌呤氧化酶C、细胞色素P-450D、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E、单胺氧化酶35.可使亲电子剂解毒的结合反应为 BA.葡萄糖醛酸结合 B.谷胱甘肽结合 C.硫酸结合 D.乙酰化作用E.甲基化作用36.谷胱甘肽结合反应需D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37.与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发生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底物,不包括 DA、PAPSB、UDPGAC、半胱氨酸D、丙氨酸E、S-腺嘌吟蛋氨酸38.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

毒理学复习题

毒理学复习题

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篇:毒理学复习题毒理学一、名词解释1、自由基: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2、遗传毒性致癌物:指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癌变的化学物质。

3、终致癌物:前致癌物经过代谢活化产生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

4、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

5、靶器官: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6、阈剂量: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

(第4版)阈剂量: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第5版)7、蓄积: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称为蓄积。

物质蓄积:当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可以用分析方法在体内测出物质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时,称为物质蓄积。

8、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9、血/气分配系数:气态物质由肺泡气进入血液的速度与由血液返回肺泡气的速度相等,分压差为零,吸收不再进行。

此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称为血/气分配系数。

10、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11、急性毒性: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慢性毒性:指实验动物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12、致畸作用:致畸物引起畸形的过程叫致畸作用。

13、安全性评价: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毒理学期末复习

毒理学期末复习

一、填空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

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

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

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

5.毒物动力学指毒物在体内随时间浓度变化,主要模型为房屋模型,包括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三种具体模型。

6.多环结构毒物的毒性和致癌性主要由具有丰富电子云的K区决定。

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

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

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

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

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

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

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

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

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

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

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 种。

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

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

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概念
1.安全与安全性
2.可接受危险度水平
3.实际安全剂量
4.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5.最大无作用剂量
6.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动物
7.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8.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9.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
10.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
11.屏障环境
二、思考题
1.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研究方法有哪几大类?请逐一说明。

2.试述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基本目的有哪些?
3.试述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选用原则。

4.我国颁布的各类化学物质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法规有哪些?请列出法规名称。

5.试述毒理学试验结果外推到人类存在哪些局限性。

6.试述关于人道主义动物实验原则的“3R”的内容。

7.常用毒理学试验项目中通常各自选择哪些适宜实验动物物种?
8.按照微生物控制程度,实验动物分哪几类?分别饲养在何种环境中?
9.实验动物管理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有哪些?毒理学动物实验须收集和具备哪些证书?
10.毒理学试验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1.试述遗传毒理学体内试验结果统计学评价程序。

12.什么是GLP?其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实施GLP的意义是什么?
13.什么是GLP管理中的QA?试述其人员组成和职责。

14.在应用和讨论NOAEL 或LOAEL时应说明哪些内容?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