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市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集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毋庸多言,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开放,包括审美在内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
这是一个大国民族该有的样子,自古如此。
遥想大唐盛世,伴随着大漠风沙驼铃悠扬,自从胡人带来与古老中华民族不同的西域的审美,并没有被盛唐子民一棒子打死,也没有因此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宏大气量造就长安千年不朽的传奇。
威仪并未因浓妆艳抹而减损一分,自信并未因奇装异服而消减一厘。
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活的,也带来许多“不那么美好”的事情:广泛的竞争带来践踏信任的,“别人家孩子”无处不在的进步让人时常陷入焦虑,个别人欲望膨胀带来的罪恶被无限放大,让人和人之间时常保持戒心……中国在经济快速腾飞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负面情绪。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体现在哪儿?(),追捧极致美、纯粹美的价值取向恰恰体现了这种寄托。
喜欢“娘炮”,本质上和若干年前追捧《心灵鸡汤》,人人订阅《读者》一个样。
但今天,更应该支持和提倡的是阳刚和血气。
扭扭捏捏的精致男人能否带来危机意识让大家存疑,阳刚和血性,直面危机更能给人以的信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伴随着大漠风沙驼铃悠扬,胡人从西域带来不同于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他们并没有被盛唐子民一棍子打死。
B . 伴随着大漠风沙驼铃悠扬,胡人从西域带来的与中华民族不同的审美,并没有被盛唐子民一棍子打死。
C . 伴随着大漠风沙驼铃悠扬,胡人带来与古老中华民族不同的西域审美,他们并没有被盛唐子民一棍子打死。
D . 伴随着大漠风沙驼铃悠扬,胡人自西域带来与古老中华民族不同的审美,他们并没有被盛唐子民一棍子打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海纳百川日新月异钩心斗角非我莫属
B . 兼容并蓄突飞猛进尔虞我诈非我莫属
C . 海纳百川日新月异尔虞我诈舍我其谁
D . 兼容并蓄突飞猛进钩心斗角舍我其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方面是需要改变现实的“不美好”,另一方面是内心需要“美好”来寄托
B . 体现在内心需要“美好”来寄托,也体现在需要改变现实的“不美好”
C . 体现在需要改变现实的“不美好”,也体现在内心需要“美好”来寄托
D . 体现在需要改变现实的“不美好”,另一方面是需要寄托内心的“美好”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下·金山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
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②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痛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mèn。
然而,这种鞭tà似乎于现实并无太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理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
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扬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
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结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来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
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③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剧作中得以实现。
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作者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④到了明清两代,思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
比如《宝剑记》和《鸣凤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
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⑤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
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
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
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
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
他们不能接受好人的悲剧结局,容不得坏人没有恶报的结果。
他们需要舞
台上的精神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剧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
老百姓花钱看戏的目的是“找乐”,是消愁,是追求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
至于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他们的愿望。
大概正因为如此,从原本《会真记》到后来的《西厢记》、从原本《霍小玉传》到《墙头马上》才发展出了喜剧的结局。
⑥文学可以影响读者,给人以教育。
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又使作品成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工具。
同样,老百姓也会把舞台当作教科书。
为善的不得好报,作恶的不受惩罚,一旦道德的准绳失去公正,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的准则便没有了依据。
从一定层面上说,戏剧的教化功能也对其“大团圆结局”具有很大的影响。
(取材自《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
(1)根据拼音写汉字。
mèn tà
愤________鞭________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由于社会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戏剧都有一个“光明的尾巴”的“大团圆”特点。
B . 大团圆结尾借助夸张和想象来惩恶扬善,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
C . 从“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结局中获得心理安慰,是观众与作者的共同需要。
D . 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强烈愿望。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主要从作者与观众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形成的原因。
B . 第二段以《窦娥冤》为例,说明“大团圆结尾”也是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C . 第五段着重论证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尾”是受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精神影响。
D . 结尾写“戏剧的教化功能”,是对“大团圆结尾”成因的补充,使论述更加全面。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模式”表明,国人爱找乐,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
B . 出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才有了《会真记》结局具有喜剧性质的蜕变。
C . 戏剧的受众决定着其“成败”,戏剧受欢迎,很大程度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好恶。
D . “大团圆结尾”对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因此才能被社会接受,进而形成模式。
3. (9分) (2019高一下·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
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
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
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
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
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
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
”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
“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
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
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
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
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
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因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
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琉波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因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近年来,校园欺凌案呈现曝光增多、手段恶劣残忍、危害极大的趋势,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B . 因老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重视,不作为,使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
C . 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讲述的故事说明,话语欺凌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危害同样极大。
D . 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只是讲大道理,显得力度不够,未能很好地遏止他们的欺凌行为。
(2)下列对上述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 . 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
“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 . 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 . 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3)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4. (12分) (2019高三下·辽源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工
刘庆邦
盛夏。
正午。
阳光炽白,树影发黑。
在原煤炭工业部大楼东侧的花园里,一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花丛中锄草。
他穿一件半袖汗衫,敞着怀,头上戴一顶已经发黄的草帽。
他的裤腿向上绾着,绾得一只高一只低。
他没穿袜子,赤脚穿一双塑料凉鞋。
无风,天气很热,他锄一会儿,脑门儿上就出一层汗。
好在他左肩上搭有一条毛巾,为避免汗水流进眼里模糊了视线,他不时地抽下毛巾擦一擦。
擦完了汗,塌下腰接着锄草。
他的穿戴和干活儿的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着怎么觉得有点儿熟悉呢?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穿戴,我老家的父兄们夏天在地里干活时不就是这样的穿戴嘛!他手中使用的锄板让我进一步认定,这位养花人就是从我的家乡来的。
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知道只有我们家乡的农人使用的锄板才这样宽,这样长,而且有着独特的式样。
于是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师傅,忙着呢?”大概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很少跟他说话,见我跟他打招呼,他有些出乎意料似的,对我笑了笑。
我问:“看样子,您是河南人吧?”他说:“四哩四哩(是的是的)。
您从哪儿看出来的?”我听他说话就乐了,说:“因为我老家也是河南的,只有咱们那地方的人才用这样的锄。
”他把锄板看了看,停止了锄草,说:“那咱们是老乡。
”我跟他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所在的县和我的老家所在的县果然相距不远,都是在河南的南部;知道了他是临时受雇于煤炭部机关绿化队,在这里专事养花种草,每月的工资是六百多块钱;并知道了他使用的锄是特意从老家带来的。
他姓宋,我叫他宋师傅。
宋师傅养花很上心,一到初冬,他就及时把花的残枝剪去,从郊区拉来一些发酵过的农家肥,厚厚地封在花根上。
到春天再来看,宋师傅养的月季花,花蕾格外多,每一枝都有十来头;花朵格外大,每一朵都有一大捧;花色格外艳,照得人两眼放光。
宋师傅除了养月季花,还养有一串红、大丽花、菊花、美人蕉、兰花等多种花草。
宋师傅像农民伺候庄稼一样,把花草调养得很有光彩。
宋师傅跟我熟了,一看见我,就喊我老乡。
我跟他开玩笑:“你不在家好好种庄稼,跑到这里养花种草干什么?”宋师傅笑得很开心,说:“城里人喜欢花嘛!”有一次,我指着他锄掉的野苋菜对他说:“这种菜挺好吃的。
”他说他知道,问我:“你吃吗?”我说:“吃呀。
”从此,宋师傅在花地里锄草时就锄下留情,留下了野苋菜。
我呢,中午临下班时,便拐进花园里,掐一把野苋菜,回家下到面条锅里吃。
有那么两三年,我夏天经常到宋师傅所负责的花地里掐野苋菜吃。
宋师傅住在煤炭部家属区一间盛放工具的小屋里,我曾到他住的小屋看过他。
其时他的妻子也从老家来了,妻子还带来了他的小孙子。
看到他们祖孙其乐融融的样子,我说他的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
他承认日子过得不错,笑着说:“人不管走到哪里,有活儿干,有饭吃,有衣穿,就中了。
”
这年冬天,下了一场雪,又下了一场雪,却不见宋师傅把花的残枝剪去,更不见宋师傅像往年那样早早地用农家肥把花根封起来。
有的月季花不畏严寒,还在枝头顽强地开着。
积累的白雪下面透出月季花的一点红,显得分外妖娆。
一向勤劳的宋师傅到哪里去了呢?
我碰到绿化队的人一问,才知道宋师傅去世了,秋天就去世了,是突发心脏病夺去了他五十多岁的生命。
我马上赶到宋师傅住过的小屋,见小屋的门上果然挂着一把铁锁。
宋师傅去世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我呀,我呀,难道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了吗?
我知道,这多年来,我有不少老乡来北京打工。
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在为北京的建设、发展和美化默默地做着贡献。
他们有的在这里献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
宋师傅就是把生命留在这座城市的一位农民工。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宋。
后来煤炭工业部被取消了,那座“工”字形大楼经过重新装修后,大门口的牌子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
大楼东侧的那个花园没有了,地面被硬化处理成水泥地之后,成了自行车棚和汽车通道。
可我每次路过那里,都不由自主地往那里看一看。
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
(选自《北京观察》2010年02期)
(1)下列对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品开篇以“我”的观察和感知,详细描写了花工的穿着打扮,以及在盛夏的正午辛勤劳动时的动作情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B . 作品对花工所养的月季花进行描写,还介绍了他种养的其他花草,是为了表现人物栽花种草技艺的高超,并突出了他工作的用心认真。
C . 作品描写人物语言,既朴素风趣,富有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人物心理和性格,如宋师傅说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就反映了他安于现状的心态。
D . 作品通过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又从老宋延伸开去,联想到大量进京务工的农民工,由点及面,体现了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2)作品结尾叙写“我”的幻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二上·雅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瘘(瘘:脊背弯曲,佝偻病),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蕃:多)。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孳:滋长,繁殖)也,能顺木之天(天:天性,指自然规律),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本: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密:结实)。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莳:种植)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拳:伸展不开)而土易(易:更换)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官理:当官治民),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卒:终于)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勖:勉励)尔植,督尔获,早缫(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暇:空闲),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病:穷困)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选自《柳宗元集•种树郭橐驼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 .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 .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 .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主张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 . 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
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
与名、字无联系。
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C . 鸣鼓,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文章中“鸣鼓而聚之”就是取此含义。
D . 飱饔,晚餐和早餐。
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 . 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说明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 . 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 . 作者柳宗元生当中晚唐乱世,阶级矛盾激化。
柳宗元写作《种树郭橐驼传》对“烦令扰民”的弊端痛下针砭,目的是为了挽回唐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②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三下·黄石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③ ,挝鼓过银山。
【注】①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和北入门。
②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
③骑鲸客:指李白。
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李东阳《李太白》:“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词起首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
其后三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
B .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
高险,壮观,形神兼备。
C . “仰危巢,双鹄过,杏难攀”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危险”之意,可谓一字传神,突出了砥柱山之高峻艰险。
D . 上阕写景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富有层次。
描写方法:虚实结合,动静掩衬,相映成趣。
E . 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诗人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2)词的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20高一下·定远月考) 不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与《已亥杂诗》中龚自珍以落花自比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有相似的奉献精神。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作者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