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视角下一词多义现象解析——以英汉人体词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喻视角下一词多义现象解析——以英汉人体词为例
岳好平;李琪
【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义的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而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方式.根据转喻的概念和本质可以将转喻分成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部分三种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词有很多义项是通过转喻思维实现的,其义项延伸方式与转喻分类方式相对应,是用突显的方面指代同一认知框架内相邻但不突显的方面.【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10(031)004
【总页数】4页(P142-145)
【关键词】人体词;一词多义;转喻
【作者】岳好平;李琪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
在语言词汇发展过程中,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一词多义指相同的形式有一个以上的意义。
[1]一词多义是由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而产生的历史必然。
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层出不穷,仅凭造词、构词和借词手段不能完全满足语言词汇的表
意需要,词汇的多义化可以更简便、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Lyons指出,“几
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2]
对同一词汇的多个义项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传统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存在很大分歧: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链锁状,A-BC-D等,即后一个义项以前一个义项为基础。
[3]Leech[1]认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
关于
隐喻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析已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述,本文把笔墨转向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并以英汉人体词汇的多义现象为例予以说明。
多义词是个极为庞大的词汇集合,各种语言中都有数目巨大的词汇拥有多个义项。
表示各种概念的词都可能是多义词,而人体词是多义词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子集,这是由人体词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一)人体词
人体词,顾名思义,就是表示人体部位名称的词汇。
人体范畴属基本等级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y),人体词(body-part terms)属基本等级范畴词。
因此,人体词具有基本范畴词的下述特征:一是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中性词,组成上有更大的任意性,使用频率高;二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名称,有较大的任意性,而且数量有限,形式固定,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三是易于发展、形成隐喻和转喻意义。
[4]如汉语中的“头”、“目”(或“眼”)、“脸”(或“面”)、“手”、“心”、“耳”等;英语中的head,eye,face,hand,
heart,ear等。
正是由于人体词的这些特点,各种语言中人体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十
分显著,许多学者都对人体词进行了研究,如卢卫中[5]研究了人体隐喻化的认知
特点;齐振海[6]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了“心”的隐喻;张建理[7]从转喻和
隐喻两方面研究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李瑛、文旭[8]以英汉“头”的各项含
义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研究了一词多义现象,等等。
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其转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
(二)转喻概念
传统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某事物的名称替换成相邻近事物的名称。
Lac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它和隐喻一样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规则,其过程就解释为映射的过程。
”[9]
Langacker[10]认为,转喻是一个“参照点”现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a)。
Alac和Coulson指出:“不同的转喻由相对突显(relative salience)的认知原则提供理据,基本的观点是,中心的和高度突显的项目作为认知参照点,来唤起其他不那么突显的项目。
”[11]
转喻被描写为Lakoff[12]称作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的一种形式。
一个ICM是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知识域。
Lakoff和Johnson[9]首先把转喻说成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可让我们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件事件进行概念化。
Lakoff和Turner[13]认为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conceptual mapping),这一映现包括的“替代”(stand for)关系主要是指称。
Radden&Kovecses[14]以ICM为理论基础,对转喻做了全面的分析。
他们认为转喻不只具有指称功能,转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概念现象,是认知加工过程。
在一个ICM中,一个概念体(喻体)为另一个概念体(本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就是转喻。
人类之所以具有以此代彼的思维能力,是因为感知心理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
心理
学将对整体的感知叫做完型感知。
完型感知通过一系列原则对信息进行组织,其中接近原则和突显原则是转喻的认知依据。
接近原则是指在认知上,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作是一个单位;突显原则是指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
显的方面。
[4]接近原则体现了转喻认知过程中的可替换性;突显原则同时体现了
转喻认知过程中的认同性。
在某种程度上,突显原则以接近原则为基础,接近原则以突显原则为归宿。
认知主体对事物的突显属性的把握有赖于事物及其特征之间的邻近关系,而相邻近的事物有待认知主体对其突显属性的认同才能实现代换。
[15] 研究转喻势必涉及转喻的分类。
传统修辞学的分类是尽可能地归纳出转喻的各种表达式,Ungerer&Schmid[16]列出了九种类型,即:部分转喻整体、整体转喻部分、容器转喻内容、材料转喻物体、生产者转喻产品、地点转喻机构、地点转喻事件、受控人/物转喻控制人/物、原因转喻结果。
虽然九种转喻类型都是综合了大量的语言表达式之后归纳得出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这种分类法缺乏系统性。
Radden &Koveces[14]根据同一认知领域理想化认知模式中转体与目标的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及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互换产生的转喻。
而本文认为应把传统分类和Radden&Koveces分类结合起来,将转喻划分为三大类,即: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部分。
人体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基础。
“人体是世界的符号。
世界也是人体的象征符号。
人体是一种给世界万物打上他的激情和欲望的印记的分割与统一的力量。
”[17]根据人体中心说,“一切都是从人的自身出发,隐身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18]。
由此可见,人体部位词汇在任何语言中都是词汇中的基础部分,使用广泛,具有重要地位。
正是由于其基础性,人体部位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显著,其许多引申义是通过转喻而产生的。
下文将从上述的转喻划分的三种类型对英汉人体部位多义词进行解析。
(一)部分指代整体
语言的信息最大化原则要求说话人尽可能多地传达信息,而经济最大化原则要求说话人尽可能简洁地传达信息。
在这两个原则的共同作用下,说话人如果想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最大容量的信息,往往需要选取事物重要、突显的部分来代表所要表达的全部信息,这体现了转喻的认知突显原则。
在人体部位多义词上往往表现为表示人体某一个部位的词汇转喻整个人。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用手、头、口、脸来表示人的用法。
例如:
(1)All hands on deck!
(2)We need more hands with this work.
(3)他在绘画上可是个能·手。
用“手”来指代“船员”是因为最初的船只不是依靠机械或电力,而是依靠人力:依靠船员用手划桨使船开动,所以“手”这一人体部位成为船员最重要、最突出的象征。
“手”不仅用来划船,在很多其他劳动中,“手”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们有了a factory hand(工厂雇工),a hired hand on a farm(农场雇工)等
表达方法。
手有的灵巧,有的笨拙,相应地用手指代人,就有good hand(能手)、poor hand(生手)之别。
(4)Count the heads and tell me how manyhorses are there.
(5)按人·头分钱。
(6)Mary is a head taller than Kate.
“头”是人身体的重要部位,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位,因为头部是生物是否有生命的关键,所以常用“头”来指整个生命体。
在计算人或动物的数量时也就用“头”来做计量单位,于是有了“数人头”、“一头猪”、“两头驴”等表达方式。
这是典型的转喻思维模式之一,即以“部分代整体”。
例6中“头”用来表示长度或
高度的度量单位,也是转喻思维,表达形象:在表示长度或高度单位的时候脑海里会出现“头”的概念。
Mary is a head taller than Kate.事实上在比较两个人高矮
的时候,比较的是人整个身体的高矮,但由于头处于人身体的最高位置,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头”上,因此,就把头作为比较高矮的参照点,“头”得到了突显,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认知转喻思维模式。
(7)Now there would be another mouth to feed.
(8)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9)He is a big mouth(他真是个大嘴巴)
(10)他是央视的名·嘴。
人要生存就必须吃东西,而口\嘴是吃这个动作的器官,人们在想到那些需要供养
的人时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用口\嘴进食的画面,因此有了用口\嘴指代人的转喻,如例7、例8。
口\嘴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说话,而那些以说话为职业的人(如句中
的主持人)和那些管不住自己,总是透露秘密的人,由于他们最突出的特点“说话”是由“口”这个器官发出的,由此产生了以口指代人的转喻。
(11)She saw many familiar/strange faces.(people whomshe recognized/did not recognize).
用面孔指代人,那是因为人们一般先通过观察人的脸来辨识人。
人的体形特征虽然也是因人而异,但其差别和显著度远远低于人的“脸”的差异,人的脸上集中着五官,而五官的差异有无数种组合,没有一模一样的脸。
想知道一个人的样子,只看一张身躯的照片你一定无法确认,但如果是看张大头像,你就可以辨认那个人了。
可见人类辨识人的行为是受“脸指代长相”这个转喻支配的。
(二)整体指代部分
一般情形下整体比部分显著,这是因为整体具有完型感知的特点,使得理解和辨认起来都更容易,所以用整体来转喻部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人们几乎意识不到这是在运用转喻。
一般说来,描述越复杂,概念越复杂,理解也就越困难。
但在完形模型中,情况正好相反,完形模型中的组成部分在认知上可能会更复杂,而对完形模
型的理解比组成部分在心里上更为简单,因此才称为完形。
在人体器官中,尤其是头部器官中,例如眼睛、鼻子、耳朵,其构造复杂,在表示其中的某一更细的部位时往往用易感知的整体部位来指代其部分。
如:
Eye:指眼球,眼珠:
(12)Kate has beautiful blue eyes.
指眼睑:
(13)Close your eyes.
指眼眶,眼圈:
(14)There were tears in her eyes.
“eye/眼睛”是指人的视觉器官,是一个整体,包含着很多更细致的部分。
例句中的blue eyes以及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黑眼睛”、“绿眼睛”等,其所指是眼球中的一部分,并非整个眼睛的颜色。
但由于人们对“眼睛/eye”的感知更容易,而且只要说到blue eyes,“黑眼睛”、“绿眼睛”人们自然而然会正确想到其所指的具体部位,所以,用“eye/眼睛”是用最简洁的方式最大化地传递了所要表达的信息。
再如:
Nose:指鼻梁骨:
(14)John broke his nose in the fight.(约翰打架中鼻子被打断了。
)
指鼻子外部:
(15)Jack wrinkled his nose in disgust.(杰克皱了皱鼻子)
指鼻孔:
(16)a blocked nose(堵塞的鼻子)
(17)Stop picking your nose!(别挖鼻子了!)
Ear:指外耳:
(18)a thick ear(青肿的耳朵)
指内耳:
(19)an ear infection,/a drumming in the ears(耳鸣)/耳朵被震的嗡嗡响
这些器官中的更细微划分在人们认知过程中不像器官的完形整体那样容易感知和记忆,人们的注意力更倾向于投向整个器官而不会刻意投向复杂器官的具体部位。
另外,表示这些更精细的部分的词汇在语言中虽然存在,但它们不是基本范畴词,而像eye(眼睛)、ear(耳朵)、nose(鼻子)这些词属于基本范畴词,是人们更容
易认知和理解,相比之下显著度更高,所以常用这些词指代其下级范畴词。
(三)部分指代部分
整体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不同的部分之间是同一认知框架内的邻近关系,是相互联系的。
由于认知视角的不同,即视角化,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更加突显的部分,以显著的部分指代不显著的部分。
在人体部位词汇中,一个词汇可以看成由许多部分含义组成,例如这一部位的外形、结构、功能、其所发出的动作等等。
由于视角的转换,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方面。
下文从两个方面,即人体部位指代其动作;人体部位指代其抽象功能,进行分析。
1.人体部位指代其动作
在概念上,动作和事物的区别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一个动作概念总是包含相关的事物概念,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动作而不同时联想到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相反,事物可以在概念上独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事物而不联想到动作。
[19]由此可知,在一个动作的认知框架内,发出动作的实体比动作更加突显。
(20)Could you hand me the book,please?(可以把那本书递给我吗?)
由于“递”的动作是由手发出的,在“递”这个认知框架内“手”和“递”的动作是邻近的两个方面,当我们想到递这个动作时,必然想到发出动作的实体手,而手却可以脱离递这个动作独立存在,因此,在这个认知框架内实体“手”比实体发出的动作“递”更为显著,所以用手这个容易认知的方面来转喻其发出的动作。
还有
很多人体词被用来指代其发出的动作,例如:
Eye:To look at(看)
(21)She eyed the passing crowd with indifference.(她漠然地看着过往人群。
)
To watch closely:(注视:密切地观察)
(22)He eyed the tiger's movements.(他密切地观察老虎的活动。
)Mouth:To speak
(23)The spokes man mouthed his words carefully.(演讲者小心措词。
)2.人体部位指代其抽象功能
人体部位中有许多具有特定的功能,这些部位和其所具有的功能之间也是一个认知框架中的邻近部分,实体和能力、特性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而人类认知的特点是认知具体事物比认知抽象概念容易,具体和抽象的显著度关系是:具体>抽象,所以常用突显的具体的实体指代实体所具有的抽象的特征。
例如:
(24)A good surgeon must have an eagle’s eye,a lion’s heart and a lady’s hand.(一个好外科医生要有鹰的眼,狮子的胆和女性的手。
)
例句中“眼”指代“眼力”,“手”指代“手艺”,这都是用具体的人体部位指代其抽象功能。
耳朵:指代听力,辨音能力:
(25)He has sharp ears.
(26)She needs a good ear to master the piano.
指欣赏力:
(27)He has an ear for Beethoven.(她懂得欣赏贝多芬的音乐。
)
一个词的多个意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
“在由一词表达的以相互关联范畴组成的复杂网络建构中,隐喻和转喻起着关
键作用。
”[16]虽然通过转喻引申的义项没有通过隐喻引申的义项多,但是许多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思维方式。
人体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基础,因此各种语言中表示人体部位的词汇往往扩展出许多含义,而人体词一词多义中的许多义项是通过转喻思维的扩展得到的。
本文详细研究了表示人体各部位的词汇的多义项的不同转喻扩展类型,认为可分为以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整体以及部分指代部分三类,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词义项的转喻扩展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其特点是用突显的方面指代同一个认知框架内相邻的但不突显的方面。
【相关文献】
[1]Leech,G.Semantics[M].USA:Penguin,1975.
[2]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Saeed,J.I.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6]齐振海.论“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03,(3).
[7]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1).
[8]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3).
[9]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2.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1]Alac,M.and S.Coulson.The Man,the Key,or the Car: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J].Cognitive Science on Line,2004
[12]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3]Lakoff,G.&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14]Radden,G&Z Kovecses.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C]/ /Klaus-Uwe Panther&G Radden.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15]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2006,(6).
[16]Ungerer,F&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1996.
[17]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18]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9]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