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系列之一《柏子》《阿金》《萧萧》《丈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系列之⼀《柏⼦》《阿⾦》《萧萧》《丈夫》
⼀⼝⽓读完了沈从⽂的四篇⽂章,直接的感受就是字⾥⾏间透露出来的对乡村⼈民的疼和疼痛,事后咀嚼,不禁惊讶于⼤师的⽆愧盛名。

粗略的介绍⼀下我所浅读的四篇⽂章,为的是以后某个⽇⼦回味起来,不⾄于不知道从何提起。

《柏⼦》作者以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念和审美眼光,把笔触伸向了湘西河流的吊脚楼露⽔夫妻⽣活。

船夫同吊脚楼夫⼈的炽热情欲写的活灵活现。

船只⼀靠岸,桅⼦上的歌声便起,夫⼈临河的窗⼦打开,⼀会⼉,这船上唱歌的⼈就跃上了吊脚楼:“门开了,⼀只泥腿在门⾥,⼀只泥腿在门外,⾝⼦便为两条臂缠紧了”⼥⼈把男⼈⾝上的钱财搜光,柏⼦把积蓄⼀两个⽉的铜钱清光。

然后,柏⼦点燃废揽⼦上船,等待再过⼀两个⽉下次欢聚。

多么热情⽽⼜令⼈悲悯的⽣灵!
《阿⾦》⼤概写的是村⾥⾯⼀个叫阿⾦的男⼦⽤积蓄的钱想娶村⾥⾯⼀个长得很漂亮的寡妇,作为好友的地保再三劝阻阿⾦考虑清楚,不要因为⼀个克夫的寡妇赔了⾃⼰⼀⽣的积蓄,阿⾦碍于⾯⼦,便答应考虑⼀天,这⼀天不准到寡妇家提亲,地包为了防⽌阿⾦反悔,便堵在寡妇家门⼝把守着,不让阿⾦有机会提亲,阿⾦试图⼏次到寡妇家,未遂。

在⼼情极度郁闷的情况下,拿了聘⾦去赌博,屋漏恰逢连夜⾬,阿⾦赌博输光了聘⾦,第⼆天便也不去提亲了,地保以为是⾃⼰良⾔阿⾦听见去了,并不知道其实阿⾦是赌博输光了钱,没有钱的阿⾦,便不再做娶寡妇的梦了。

序中这样评价《阿⾦》(1928)写村寨⼈求偶婚配中的偶然、愚昧和⽣命的⽆⼒。

我尝试着理解,村寨⼈的婚娶,⼀般都是⼥⼦在幼龄的时候便给稍微有点权势钱财的⼈做了童养媳,现在还依稀记得⼩时候我看过的⼀部电视剧,⾥⾯写了男主⼈公天赐和⼥孩的悲伤故事,不太清楚了。

总之尽是⽆尽的对命运⽆法反抗的悲凉。

寡妇婆家并不让寡妇去寻找⾃⼰后半⽣的幸福,⽽是要他⼈⽤⾜够的聘⾦把寡妇买⾛,只要有钱,寡妇就可以跟任何⼈去过⽇⼦。

这⾥⾯⼀⽅⾯写了当时农村妇⼥地位卑微,嫁与⼈妇之后,要服侍丈夫,事婆家,即使夫死了,还要为婆家赚回资本的丑陋现象,侧⾯写了当时妇⼥并没有⼀种要亲⾃找寻⾃⼰幸福,⽽是任凭他⼈为⾃⼰安排的顺从⼼理。

当然,我认为以上并不是沈先⽣的重点,不过我还是读出了妇⼥的悲凉。

还有男⼦阿⾦,让读者想笑,可还是⽣出了悲凉的情感。

笑什么?愚昧!只可意会不可⾔传。

《萧萧》(1929)写了⼀个已婚的童养媳⼿⾥抱的丈夫只有三岁,他同粗膀⼦花狗的野合差⼀点落得个“发卖”或“沉潭”的命运,对她来说。

只能照顾丈夫长⼤,再抱抱⾃⼰“新⽣的⽉⽑⽑”。

旧时,童养媳在我国甚为流⾏。

所谓童养媳,就是从⼩被⼈抱养,长⼤成年后,就要成为那家的⼉媳妇。

之所以盛⾏童养媳,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常贫穷落后,⽼百姓的⽣活⼗分低下。

在旧社会,众多的民众因家境贫寒⽽娶不起⼉媳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跑到外地抱养⼀个⼥孩来做童养媳,待长到⼗四、五岁时,就让她同⼉⼦“圆房”。

这⼀天,童养媳和新郎只须换上⼀套乾净的⾐服,办⼏桌简单的酒菜应酬亲朋好友就⾏了。

这样的操办婚事,既省事⼜省钱。

贫民家⾥收养的童养媳,⼤部分都是从外地或灾区抱养来的,再⼀个就是从道旁路边拣回来的⼥弃婴,还有的是从街上插草标卖⼉卖⼥的灾民⼿中⽤贱价买回的幼⼥。

这些⼥孩被抱养回来后,不送去上学读书,整天待在家⾥做家务。

如遇上恶婆,就要经常遭到百般打骂,受尽虐待,过着极其悲惨的⽣活。

等到长⼤要“圆房”时,如⼩⼥孩不肯,就采取强迫⼿段“圆房”。

所以这些童养媳,从⼩就被迫扮演了⼀个⼩媳妇的⾓⾊。

《丈夫》(1930)有更为深⼴的挖掘。

离开了⽯磨和⼩⽜也离开了丈夫的⼥⼈,是为了接济家庭到了妓船卖⾝的。

丈夫来船上探亲,碰上了妻⼦接客,丈夫只能从船舱板缝⾥刮察动静。

妻⼦只能在半夜偷偷去看丈夫。

作品提到了夫妻受到了村长和乡绅的盘剥,写到了⽔上⽔保、副爷、巡官的为⾮作⽍,他们都是可以随意霸占妻⼦⽽丈夫只能多到后舱的⼈物。

在妻⼦⾝边,作品安置了年长的掌班⼤娘和年幼的五多,她们是妻⼦的未来与过去的影⼦。

最后写到第⼆天⼀早回乡。

但谁能担保妻⼦不再回到船上呢?
最后⼀个问号,发⼈省⾝。

我久久⽆法平静,并不是纠结与故事本⾝的情节,⽽是⾯临妇⼥这样⽆⼒拯救的命运,⽣⽓于恶霸欺凌弱⼩的丑⾏,不知道向谁求救?
摘⾃序⾥⾯的⼀段话,我觉得深刻的反映了读者的⼼情:
作者最早的短篇⼩说,更像散⽂,结构上散漫⽆序,到了《柏⼦》《丈夫》已达到了结构上的严整了。

在表现风格上,有⼈称作者“使悲啸的⼤号化为了⼀⽀悠远的洞箫”(何⽴伟),⽇本冈崎俊夫谈到《丈夫》时说:“要是⼀位左翼作家的话,⼀定以咏叹的怒吼来描写这场悲惨状况,这位作家却⽤冷静和细致的笔来描写。

⽽且在深处漂浮着不可测度的悲痛”
红字部分我都是很赞同的,⽆法⽤别的语⾔描述,只能借他⼈之⼿表达⾃⼰的⼼情了,我还要继续读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