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带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带解析)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我国一些城市使用焦炉煤气作为生活燃料。
以下实验流程是对焦炉煤气的成分进行局部探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焦炉煤气可能含有 CO B.X、Y 都是碳酸钙
C.上述流程中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 CO2和 CH4
2.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x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3.在反应X + 2Y → M + 2N中,已知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当1.6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M。
则在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为
A .B.C.D.
4.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2 C.+4 D.+6
5.在实验室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
碳
点燃
B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水,搅拌
C除去混在木炭粉中的氧化铜在空气中灼烧
D鉴别空气、氮气、氧气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
A.A B.B C.C D.D
6.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1.4
B.X的化学式为CO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点燃
CO2+H2O+CO
7.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B.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
C.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D.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8.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A.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化合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9.将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a和b,只向b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另一份微微加热。
则放出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A.B.
C.D.
10.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
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鉴别空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鉴别食盐和白糖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 B.B C.C D.D
11.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410125
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21109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生成B与C的质量比为21:10
B.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1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A.B.
C.
D.
1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制氧气
D.一定质量的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14.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
BGO是锗酸铋(化学式为Bi4Ge3O12)的简称。
已知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与GeO2中锗的化合价相等,则在BGO中铋(Bi)的化合价为 ( )
A.+5 B.+4 C.+3 D.+2
1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后,测得物质如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x y z q
前(g)2202020
后(g)待测102624
A.y是反应物
B.z、q是生成物
C.这个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x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g 碳和80g 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92g二氧化碳
B.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
C.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17.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18.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 .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19.已知: 2Δ
CO+CuO
Cu+CO 。
如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CuO 中通入CO 后,加热的过程中
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y 表示的是
A .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B .参与反应的CO 的质量
C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 .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2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2H 2↑+O 2↑=2H 2O B .2KMnO 4
K 2MnO 2+MnO 2+2O 2↑
C .Fe 2O 3+6HCl=2FeC13+3H 2O
D .2NaOH+CuSO 4=Cu(OH)2↓+NaSO 4
21.与碳元素一样,氢元素也有三种不同的原子,依次称为氕[piē]、氘[dāo]、氚[chuān],分别用符号H 、D 、T 表示,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依次为0、1、2。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氕、氘、氚三种原子核外均只有一个电子
B .一个氘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氕原子质量的2倍
C .氕、氘、氚三种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D .化学式为HD 的物质属于化合物
2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01215待测
且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反应物是Y和Z,生成物是X和Q
B.反应后生成15gZ
C.参加反应的Y与Q的质量比是1:1
D.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3
23.已知Co有三种氧化物:CoO、Co2O3、Co3O4。
9.30gCo(OH)2在空气中加热至290℃时已完全脱水成8.30g氧化物A;继续加熟A至1000℃对,剩余固体为7.50g氧化物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三种氧化物申Co3O4的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B.氧化物A的化学式为CoO
C.氧化物B的化学式为CoO
D.A到B的过程中,损失的是氧元素质量
24.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g氧气,同时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则该化合物中()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D.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
25.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D.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装置一装置二
(1)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
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
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
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
氧气的体积分数
25mL15mL9mL
(2)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 (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理由
是。
(3)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列举两条);。
27.某校学生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她将带火星的某种材质小木条插入盛满氧气氧气瓶中,发现木条复燃,取出吹灭后,再次将将带火星木条插入,发现小木条又能复燃,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后发现,木条最后不再复燃。
于是她与小李等其他同学决定探究能使带火星
的该种材质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少的体积分数。
(假设此时空气中氮气、氧气的体积分数分别为79%、21%)实验步骤如下:①取5个大小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号为1、2、3、4、5,并分别使集气瓶内留有占集气瓶容积10%、20%、30%、40%、50%的水(余下为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于装有水的水槽中。
②分别用排水法向上述5个集气瓶中通入氧气,小心地把5个集气瓶内的水排尽,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立放好。
③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见下表)
编号12345
现象微亮亮很亮复燃
(1)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编号为5的集气瓶,其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能够顺利完成,说明氧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性质。
(3)气体的体积分数是指某气体的体积与总混合气体的体积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编号为4的集气瓶前,4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提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4)小李认为实验到此还没有得出结论,他决定继续进行研究。
为使实验更具针对性,你认为他应该使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4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5)试用微粒观点解释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B……H八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有如下图所示关系:其中A、C都是一种无色液体,B、H是黑色固体,D是无色气体,E、F都是白色固体。
试推断:
(1)B在反应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②和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小南发现家里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消毒水),为了探究它是何种物质,做了如下实验:(友情提醒:下面出现的字母是物质的代号,不是元素符号)
①该无色液体编号为A,加热A 液体,发现有气体B 产生。
②在A 中加入黑色粉末 C,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 B,而C 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③把气体B 收集起来,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B 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
④淡黄色粉末D 点燃后放入盛 B 的集气瓶中,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E。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C_____;E_____。
(2)写出②、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A~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D、E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H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为_____。
(2)反应④的反应类型可能是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写一个即可)。
(4)反应③的一种用途为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焦炉煤气点燃后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能含有 CO;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焦炉煤直接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白色沉淀X是碳酸钙,焦炉煤气点燃后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白色沉淀Y 是碳酸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上述流程中干燥后的气体点燃,产生水雾,可能是混合物气体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 CO2、可能有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a的质量减少了6.4g-5.2g=1.2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c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7.2g-4.0g=3.2g;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b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3.2g-1.2g=2g,故x的数值为3.2g-2g=1.2g。
【详解】
A、x=1.2,故选项说法错误;
B、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是c,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C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3.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反应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现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那么M与N反应的质量比=22:18=11:9,。
根据题意生成4.4g M,那么生成N的质量为11:9=4.4g:N,N=3.6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4.4g+3.6g-1.6g=6.4g。
故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6.4g:3.6g=16:9.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
2-
x-2
SO
4
X+(-2×4)=-2
X=+6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化合价的计算,本题需注意到,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
5.D
解析:D
【详解】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不符合题意;
B、鉴别软水和硬水用肥皂水,浮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反之则是软水,故不符合题意;
C、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会除去主体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不符合题意;
D、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正常燃烧的是空气,熄灭的是氮气,燃烧更旺的是氧气,可以鉴别,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掌握了除杂质的原则,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 2.6+7.2-6.6-1.8=1.4,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为一氧化碳,故B正确;
C、X中氧元素质量为:
3216
7.2g-6.6g-1.8g=0.8g
4418
⨯⨯,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
之比为:0.8g:7.2g=1:9,故C正确;
D.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点燃
cCO2+dH2O+eCO,a:b:c:d:e=
2.6g
26
:
7.2g
32
:
6.6g 44:
1.8g
18
:
1.4g
28
=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4C2H2+9O2点燃
6CO2+4H2O+2CO,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错误;
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故正确。
C、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错误;
D、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燃烧不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故错误;
故选:B。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学式不同,即两种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不相同,错误;
C、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不一定为8,错误;
D、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到,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正确。
故选D。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过氧化氢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放出氧气,不是从一开始加热就产生氧气,错误;
B、质量相等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量应该是相等的,与催化剂没有关系,错误;
C、加入催化剂反应速度要快,但生成的氧气的量相等,过氧化氢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放出氧气,本试题考察的是反应时间,故应从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正确;
D、加入催化剂反应速度要快,但生成的氧气的量相等,过氧化氢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放出氧气,本试题考察的是反应时间,故应从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错误。
故选C。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反之则不是氧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B、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时,能使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C、食盐和白糖都是白色固体,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食盐和白糖,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伸入氧气中的木条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该选项设计合理。
故选C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别对比A 、B 、C 、D 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的前后质量增或减少的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B 、C 反应后质量增加,说明它们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分别为:B 的生成质量21-10=11g ;C 的生成质量10-1=9g 。
D 反应后质量减少,说明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25-9=16g ,反应物总质量16g 小于生成物总质量(11g+9g ),所以A 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11g+9g-16g=4g 。
因此该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为: A + D B + C
4g 16g 11g 9g → 。
【详解】
A 、根据该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反应中生成
B 与
C 的质量比为11:9,不符合题意; B 、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说法不正确,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C 、设反应中反应物A 、
D 的计量数之比为x :y 。
已知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 ,则
xA + yD B+ C
xn 2yn 4g 16g
→
xn 4g =2yn 16g x 1=y 2
因此,反应中A 与D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符合题意;
D 、该反应是A+D B+C →,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特别是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以及计算反应中A 与D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该题较快的解决方法是排除法解答。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反应过程中木炭质量逐渐减少,因为氧气过量,最终木炭被反应完,质量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B 、刚开始未反应时二氧化碳质量为零,所以图象应从零开始,反应完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氧气过量,所以最终氧气应有剩余,不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五分之一,因此装置中气体体积应该约减少五分之一,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剩余固体中至少含有氯化钾,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木炭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时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D。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详解】
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与GeO2中锗的化合价相等,故求出GeO2中锗的化合价即可,设在GeO2中锗的化合价为x,则x+(-2)×2=0,解得x=+4,即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为+4;设在BGO中铋(Bi)的化合价为y,y×4+(+4)×3+(-2)×12=0,解得y=+3。
故选C。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反应后y的质量减少,y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20g-10g=10g,反应后z的质量增多,z是生成物,生成z的质量为26g-20g=6g,反应后q的质量增多,q是生成物,生成q的质量为24g-20g=4g,10g=6g+4g,所以待测值为2,该反应是y==z+q,x在该反应中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A. y是反应物,此选项正确;
B. z、q是生成物,此选项正确;
C. 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这个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错误;
D. x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此选项正确。
故选C。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根据方程式C+O2点燃CO2,碳和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是3:8,所以12g碳和80g氧气不会恰好完全反应,氧气有剩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92g,故A错误;
B、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故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故B正确;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C错误;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小,故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17.C
解析:C
【解析】
A、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正确;
B、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
C、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铁粉生成氢气质量多,错误;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溶质质量增多,当溶液饱和以后溶质质量不再增多,正确。
故选C。
点睛:图像表示的化学意义。
18.D
解析:D
【解析】
A.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质量守恒,物质总重量不变。
故A错误。
B. 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生成物质中仍有固体,固体质量不可能为零。
故B 错误。
C.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
故C错误。
D. 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的特征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实验开始时氧化铜中含有铜元素,不会为0,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会再加热,所以开始通入的一氧化碳没有参与反应,待试管中空气排尽,点燃酒精灯加热,此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参与反应的一
氧化碳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一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变化,故符合题意;
C、开始固体氧化铜含有氧元素,完全反应生成铜中无氧元素,所以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少,不会増加,故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责的质量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2H2O 通电
2H2↑+O2↑,错误;
B.2KMnO4K2MnO4+MnO2+O2↑,错误;
C.Fe2O3+6HCl=2FeC13+3H2O,正确;
D.2NaOH+CuSO4=Cu(OH)2↓+Na2SO4,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式的书写,难度偏大为易错点,学生容易审题不细致,马虎大意而导致错误。
该题主要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是否该有、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是否是等号。
2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氕、氘、氚三种原子的电子数都是1,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质子数,一个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一个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所以一个氘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氕原子质量的2倍,正确;
C、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氕、氘、氚三种原子的电子数都是1,氕、氘、氚三种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正确;
D、H、D都属于氢元素,化学式为HD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错误。
故选D。
22.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示看:X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且一共有4克X参加反应,而Y和Z的质量都增加,属于生成物,且分别生成的质量为2克和14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Q一定是反应物,且有12克参加反应,所以待测是9克,所以A、B错误;参加反应的Y与Q 的质量比是=2:12=1:6.故选D.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过程质量守恒定律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Co有三种氧化物:CoO、Co2O3、Co3O4,转化为Co6O6、Co6O9、Co6O8,可以看出,CoO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错;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1000℃时,固体质量不再变化,说明Co(OH)2完全分解,n
(Co):m(O)=9.3g59
:[(7.5g9.3g)16
9393
]
-⨯÷=1:1,剩余固体成分为CoO;故选项
错;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1000℃时,固体质量不再变化,说明Co(OH)2完全分解,n
(Co):m(O)=9.3g59
:[(7.5g9.3g)16
9393
]
-⨯÷=1:1,剩余固体成分为CoO;故选项正
确;
D、9.30g Co(OH)2在空气中加热至290℃时已完全脱水成8.30g氧化物A,继续加热A至1000℃时,剩余固体为7.50g氧化物B,损失的还有氢元素的质量,故选项错。
故选:C。
2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2
4.4g100%=3.2g
44
⨯⨯; 2.7g水中氧元素
的质量为:
16
2.7g100%=2.4g
18
⨯⨯;
该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g+2.4g-4.8g=0.8g,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该化合物,因此该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故选:B。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5.C
解析:C
【解析】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