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word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
业经济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
疏导引导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2.农业的地位
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耕作方式的进步
(1)原始社会,人们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种植经营
(2)西汉前期,南方地区依然采用“火耕而水耨”。
(3)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采用牛耕。
(4)牛耕在汉代普及全国。
2.生产工具的进步
(1)汉代铁制农具数量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牛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
(2)东汉时,一牛挽犁出现。
(3)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落后的淮河地区及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
3.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
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以小农户的个体经营为主,在某些历史时期,庄园曾经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三、古代的徭役和赋税
1.沉重的赋税
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
农产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沉重的徭役
(1)徭役指封建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的徭役,成为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3)过度征发的徭役,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四、土地兼并
1.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地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农民。
2.危害
(1)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役使贫民,而耕者无其田的现象极为普遍。
(2)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
(3)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矛盾尖锐。
3.解决措施
(1)开明政治家力图通过改革田制缓解矛盾,但均告失败。
(2)历代农民暴动,直接或间接提出了“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重要
的内容。
五、水利事业的发展
1.作用
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进步的基本保障。
2.成就
(1)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了郑国渠。
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至今流行。
(3)汉代水利发展较好,关中地方灌溉渠道也有合理的规划;修治黄河取得成功,王景治
黄河基本成功;两汉时期其他地区还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
(4)历朝有许多水利著作如《河渠书》、《沟洫志》等。
六、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要方式。
活学巧用
1.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耕
B.手工业
C.商业
D.对外贸易
解析:神农的传说,说明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A
2.牛耕的广泛推广是在()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汉代中期
解析:牛耕广泛地被推广是在汉代。
答案:D
3.汉代牛耕得以推广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重视
B.一牛挽犁的高效
C.农业发展的需求
D.铁器生产量扩大
解析:两汉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牛耕得以推广。
答案:C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④“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考查对自耕农经济的理解。
自耕农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根据“寒窑破”排除①。
答案:A
5.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谁缴纳的赋税()
A.农民
B.地主
C.商人
D.手工业者
解析:古代帝国繁荣富强的基础是农耕者的劳动。
答案:A
6.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和农民的基本关系不包括()
A.地主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B.农民要把大部分收获物交给地主
C.地主和农民共同占有大量的土地
D.地主和农民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
解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地主是统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是被统治阶级,只占有少量土地。
答案:C
7.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A.“公田”转化为私田
B.土地兼并
C.由于军功而获赏赐土地
D.政府的“均田”
解析: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答案:B
8.假如你是西汉的一个农民,那么这时你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特点,使用什么工具,你还有可能去服哪些徭役?
解析:本题实际要求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西汉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二是西汉时使用的生产工具;三是可能承担的赋役。
参考答案: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工具:铁制农具、牛耕等。
可能承担的徭役: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等。
9.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解析: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答案:D
10.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远古时代,长江、黄河流域就是我国先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和舟楫航运的进步与创新,也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请按前述四个方面分别举出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若干史实。
解析: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按照题意,从四个方面列举史实,注意有些史实须联系必修Ⅰ的有关知识。
回答“先民聚居”可从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等角度考虑;“防洪治水”与“农田
灌溉”是两个概念,答题时不能混淆。
参考答案:先民聚居: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汶口文化等。
防洪治水:都江堰、东汉(王景)治黄河、元朝修治黄河等。
农田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三国时期的翻车、唐朝的筒车等灌溉工具等。
舟楫航运:秦朝的灵渠,隋朝大运河、元朝修建运河(或漕运)、造船业、指南针的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