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绝画——黄河石(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古绝画——黄河石(上)
数百万年来,母亲黄河这位神工巨匠创造了千姿百态,色彩绚丽的奇石,落得堪称大雅的万古绝画。
天工绘人物楼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日月山川,云霓星辰,神仙妖魔等各类妙趣横生的图案于石上,成美妙,惊万众,动天下。
万物皆为天地所生,造化不拘一格,世间可见之物,无所不有;千古流传之事,无所不闻,丝竹管弦尽悠扬,实难一言以蔽之。
黄河画面石之所以称为万古绝画,是因为它异彩纷呈,美妙绝伦,包罗万象的神韵冠绝画面石。
黄河石独一无二的精美图案,奇特怪异,瑰诡而迥巧;意趣有余,殊妙而可人;意蕴深邃,隽美而珍奇;色彩艳丽,炫目而怡神。
景致如诗如画,神韵美轮美奂,丹青妙处不能言。
观之犹见万类峥嵘,赏心悦目;聆之如闻千古传奇,娓娓动听。
黄河石图案内涵丰富,可穿越古往今来,圣贤君士聚一堂;能遨游浩瀚太空,日月星辰收眼底。
大者立石为画,芸芸一观,下自成蹊;小者轻巧如卵,握游于袖,爱不忍释。
历沧海桑田之变,经风霜雨雪之砺,亘古千秋,擿埴索途,存十一于亿万。
一朝问世,幅幅精美图案皆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震撼力。
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解读远古石头,品森罗万象奇石尽阅世事沧桑。
它们在穿越时空的邂逅中,折射出天工美妙绝伦的创意和意蕴深邃的中华文化。
一块石头绘就一幅精美图画,一个画面演绎一段精彩故事……或叙人事典故,或绘田园村落,或成江河湖海,或起叠嶂重峦,或现广袤荒原,或类千般物象,或呈森森茂林,或见纤纤小草,或卷排空惊浪,或漾碧波涟漪,或送雪压梅香,或得春华秋实,或惊鸟兽虫豸,或现五彩纷呈,或映日月星辰,或落天外飞陨,
万千景象,如诗如画,使人如痴如醉。
中国古典赏石,文化情趣颇浓厚。
奇石意境涵蕴之美,更是通过“瘦、皱、漏、透”这四个特点充分展现的。
瘦而嶙峋明晰,皱而褶曲生动,颇具形瘦神满,骨气傲然之韵;漏而网布通达,透而孔洞互贯,可见升烟穿雾,漏月锁云之能。
当然,古人的这四大赏石理论主要是针对中国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和昆石等说的,并不完全适用于黄河石。
因为,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的灵璧石,隶属于玉石类的变质岩,由颗粒大小均匀的微粒方解石组成,一出生就嶙峋褶皱。
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的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分水石和干石两种。
其中水石是静在湖水中经波浪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通灵剔透,姿态万千。
主产于广东北江中游的英德山间的英石,属石灰岩,较易溶蚀风化。
当地日照强烈,雨水充沛,暴晒暴寒,使山石崩落,经酸性土壤浸蚀,形成嵌空玲珑之状。
产于江苏昆山玉峰山的昆石,系在晶洞中长成的晶簇体,呈网脉状,剔透玲珑,神采飘逸。
尽管这四类石头的产地不同,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差异,但它们与黄河石一样,都是山载水酿,地琢天雕而成。
那么,这四大名石为什么不像黄河石那样以画面见长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的问题,除了上面
介绍的一些特定环境因素外,再看看黄河石与之不同的形成过程就大致明白了。
黄河石多为鹅卵石,以浑圆见长。
黄河卵石离开“山体”时,有的只是纯一色的,不带任何花纹。
这些卵石进入黄河主道,是永远磨不出花纹图案的。
姑且不去探究卵石孕育山中的“前世”之因,这里只说它们滚进河道的“今生”之果。
有的卵石在河水中滚动时,遇到山洪或河流改道而被遗埋在沟壑中,有的因地震等突发变故而被深深地陷进泥沙中。
它们在高压之力、高温之功的作用下,历尽磨难,千百万年静静地修身养性。
这期间,盖因石中有无数微孔,附近环境中的其它物质慢慢地浸蚀卵石表层而形成沁色(玉石的籽料也是这样形成的)。
常见的有白色的水沁、褐色和黄色的土沁、黑色的水银沁、暗红色的铁沁、绿色的铜沁、红色的朱砂沁、黑紫色的尸沁等,有的还会沁出异彩纷呈的花纹图案。
但这些色素沁入石体都比较浅,不比从“母体”中生来就有的色彩那样根深蒂固,是经不起风吹日晒及水流长时间冲击和打磨的。
在黄河源头青海河段,汇入黄河主流的各支水系中,到处都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许多还是刚离开山体滚入河道中的,石面较粗糙,带着原始状态。
有的卵石在离开“母体”前就已形成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图案,这些图案不是浅浅地附着于石之表,而是以不同走势深深地植入石之内。
这类卵石一问世,就像芙蓉出水那样明媚清新,美艳可人,并颇具古朴原始韵味。
有的花纹图案压根不需要再打磨雕饰,就已经十分完美了。
卵石在河水中滚动,形制会时时改变,花纹图案
自然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就像黄花梨木的“鬼脸”一样,在工匠不断地刨作过程中时时在“变脸”,而且极具随意性,绝不会以人的主观情思来构图。
一块石头中潜藏着千百万种图样,它们在随水流滚动到不同时空段时,就会演化出不同的图案来,这就看石之面世时机了。
有的面世机遇绝佳,水磨画面恰到好处时幸遇知音,登上大雅之堂而荣耀至极;有的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即使历经沧桑巨变也难成“正果”。
有时还会将本来十分美丽的画面变成“丑小鸭”,有时也能把繁杂纷乱的图案绘成“金凤凰”,成败异变,趋走士大夫之族者鲜有,王侯将相又有几人欤?
当然,这种戏剧性的演变也只能算是再现“神奇”,是图案产育之终端,而绝不是造化之肇始也。
因为黄河石的图案是与石俱生的,始孕何形,终娩何图,未孕者,总归无。
犹如茻籽萌而为草,玉卵化而出禽,物别类而与生俱来也。
古人说的“四大名石”,其生来就是嶙峋褶皱之状,嵌空玲珑之态,它们处在特定环境中,再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必然会具备“瘦、皱、漏、透”四大特征。
很难出现像黄河石上“诡、妙、隽、艳”的绝美图案。
黄河石画面“诡、妙、隽”三大特点后面细谈,这里先说黄河石的“艳”。
“艳”是指石面五彩斑斓的主色调,包括卵石的本(底)色和绘制花纹图案的色块与线条。
黄河石的色彩多为间色或复色,色调沉稳古雅,饱含历经沧桑的悲凉雄浑之气。
在所有黄河石中,色彩千变万化,或为大相径庭,或差蛛丝秋毫,但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着实令人惊叹。
这些色彩艳丽的卵石进入黄河主道,河水挟万钧之力,汹涌澎湃,穿峡越谷,咆哮飞泻。
卵石凌寒曝日,沐雨栉风,不舍昼夜,滚动相击。
在滔滔翻滚的洪流中,汰污渍,磨参差,具形容,饰肌理,正仁德,藏神韵,碎身以守节,百折而不屈。
数万年绘就丹青,空前绝后,举世无双。
有一首《渡江云·石》正是对黄河奇石形成全过程的真实写照。
孕洪荒太古,静心以待,震地动天生。
育峻峰荒漠,风砺沙雕,盛饰大河成。
精英汲纳,方灵动、万象奇升。
沐日月、盈时瑞气,奇趣聚恢宏。
心怦,天生之物,旷古奇闻,看哪无所统?
鸟兽虫、峰河星月,雪霁云蒸。
醉人景致如诗画,千万状、丰笔丹青。
桑海变,亿年万载谁惊?
下面从不同角度列举黄河三大系列画面石徐徐道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诡品奇石
诡品者,奇特怪异之品类也。
造化瑰诡而迥巧,鬼神难以夺其工。
诡品奇石一:《鹰鹿图》
此方奇石可以解读出两种图案:1、山崖畔一只展翅起飞的雄鹰。
2、一只蓦然回首的神鹿。
(“诡品奇石一”采用文字标识的方式展示,其余奇石只有文字说明,望读者细细品读)
第一幅图——雄鹰展翅。
一只雄鹰展开双翅,从崖畔起飞,灵敏矫健,有志厉青云之气势。
翅膀一长一短,符合自下向上观看的视角距离。
(见图一)
第二幅图——鹿回首。
神鹿蓦然回首,情窦即开,笑靥如花。
眉棱凸起,眼睛大而黝黑,深情一瞥,目光真诚而炽热,凄艳而动情。
两只耳朵一阴一阳(一里一外)正是鹿回头时的侧面形象。
(见图二)
诡品奇石二:《美女九尾狐仙》
《美女九尾狐仙》的画面由三幅图组成:奇石右下方有一个妖怪骷髅,身后散发一道白烟悠悠飘荡,骤然间幻化成一位身穿白色长裙的美女。
这位美女低着头,一只手放在嘴唇前,像是念念有词。
美女右肩上有一张狐狸脸,尖尖的鼻子,双眼专注地看着前方。
九条尾巴全隐藏在长裙下,鼓鼓的,只有现原形时才会露出来。
这种一石多图的合理布局与画中画的构图技巧真可谓妙不可言。
诡品奇石三:《巨人孕》
据《史记·周本纪》上说:古有一女姓姜名原,帝喾之元妃。
一日,姜原出郊野,昂首向天,祈赐一子。
言毕,忽见道上一巨人迹,心悦然,奇而践拇趾,霎时红光泛动,原颇为惊讶,翻身西向跪,叩谢天地。
侍女旋见一巨人闪步入腹,姜原直觉力上振身动如孕者。
上苍显灵,果居期而生子,名曰弃,弃者,农神后稷也。
《巨人孕》是一块套色人物画面石,由三部分组成:一、跪在地上的红色女子是帝喾之元妃姜原,二、姜原腹内黑色高大的巨人是姜原的未生子弃(后稷),三、姜原身后有一只四周泛着红光的巨人脚印。
此石有五奇:1、典出名人巨著《史记·周本纪》,有籍可考。
2、姜原西向跪拜天地,巨人跨步入腹,一外一里双色套图,象征一个
“孕”字。
3、巨人形体本当小,但视角观感反而大,凸显一个“巨”字。
4、主图旁画有一巨人足迹,使故事内容更完美。
5、整体画面用夸张兼写实的手法构图,也为虚拟画面增强了直观效果。
诡品奇石四:《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的故事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燕策二》。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的弟弟苏代受燕王之托,前去劝阻赵王出兵。
苏代在邯郸拜见了赵惠文王。
接下来,苏代杜撰了《鹬蚌相争》的故事:“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苏代讲完了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两国如果长时间相持不下,对燕赵都没有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当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再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放弃攻打燕国的计划。
奇石《鹬蚌相争》画面中,一鹬一蚌虽传神,但不为奇,奇在“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二者相争,争而不舍的激烈场面,观之令人叫绝。
天工巧妙地把蚌以静态方式画在石头边缘的前后两面(蚌的背面图形与正面图形犹如两片蚌壳合起来一样完美),使蚌的形象以虚实隐现的方式展观,收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效果,引人遐想。
这样,还为鹬在有限的石面上,扇动翅膀,奋力争夺的动态场景留有足够的空间。
一动一静,也符合鹬蚌各自的个性特点,动静相宜,恰到好处。
这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是苏代当年以过人的智慧灵机一动杜撰出来的,流传至今,也不过区区两千多年,而这块奇石至少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了。
试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文化经典能在跨度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神似般地相吻合,难道不让人叹为观止吗?
诡品奇石五:《老子传道山水》
汉·刘向《列仙传》中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过也。
”老子将《道德经》首传于函谷关令尹喜。
《老子传道山水》画面中,天工将人物的活动和对自然山川的描绘融为一体。
远处高山崇峻,云雾缭绕,溪流蜿蜒而下,一派深山幽静景象。
近景为溪水萦绕的山间,左边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皓然长须飘洒胸前,他就是老子。
传道只有靠双方心气感应,方能使之心心相印,因此,老子面对的山水似乎亦幻化成一位老者。
但山水毕竟是山水,它的项背依旧与山水融为一体。
影影绰绰,似人非人,似山非山,似水非水,与老子互应。
画面一实一虚,把感者动,应者报的“虚幻”场面,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绝妙至极。
有一首《太常引·会悟》说:
溪长涓浅泻鳞波,飞玉点青荷。
心念问嫦娥:皓髯叟、观山为何?
青牛紫气,道传函谷,不语会山阿。
绿水翠峰多,原道是、心和胜说。
诡品奇石六:《神州兔》
神州兔是一块形体与花纹有机融合为一体的黄河奇石。
形体构成了它健美的筋骨和丰满的血肉,是基础;花纹图案勾显出它的神态与灵性,是升华。
这种相得益彰的巧妙组合,在奇石中是罕见的。
假如去掉周身的花纹,它只是一尊类似兔子形状的“僵尸”。
只有金丝花纹才能赋予它“灵魂”,才能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如此神来之笔,非天工莫属。
神州兔悠闲地蹲着,全身淡黄的底色上绘有金黄色花纹。
头部细密的纹饰上下旋绕,清晰地烘托出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惬意地注视着前方。
两只耳朵向后顺弭,神态轻松自如。
神州兔蹲卧时的前腿肌腱似有用力感。
腹部无花纹,但有三处褶皱痕——无花纹巧妙地衬托着其蹲坐时金丝花纹勾勒出的后腿清晰轮廓;褶皱痕酷似蹲坐时局部肌肉挤压所致,抚摸之有凹凸感。
真乃神奇无比。
神州兔有两大特点:
一、黄河石多为卵石。
由于原石在奔腾不息的滔滔急流中相互撞击,很难磨成形体石。
即使有,也只能是轮廓大致相似,类如天价奇石《神鹰》,而神州兔却不同。
神州兔将传神的立体形态与精美的花纹图案有机融为一体,属“画面和造形”相结合的赏石,这种赏石,以画为石形设计,石形为画创作,二者构成极佳的三维立体视觉效果,属奇俏型赏石,颇为珍贵,可谓孤品。
二、单从兔子的眼睛、耳朵、腹部的褶皱纹、周身的花纹乃至由下蹲势自然形成的弯曲纹饰中未见四肢似有四肢等细部特征看,恰到好处,绝妙至极。
这种浑然天成的艺术精品,即使技艺再高超的造假者,也无法打磨仿造,查阅资料,该石是形成于一亿多年前的沉积岩。
石质坚硬,石面光滑,石兔体积大小与成年生兔相当,通体无任何外在损伤和天然石罅,形态浑然天成。
诡品奇石七:《麒麟吐玉书》
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说:孔子出生前两天有一只麒麟来到他家,口吐玉书,上写:“水精之子,系衰周而为素王”。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很贤明,知为神异,就把绣绂系在麟角上,麒麟住了两夜才离去。
尔后,孔子诞生。
《麒麟吐玉书》画面左边一只麒麟举首戴目,神态优雅慈祥,仪表庄重威严。
五官清晰俊秀,眼珠灵动,眉浓目朗,须髯稠密,独角尖长,惟妙惟肖。
四脚并立,尾巴向后翘起。
麒麟口吐瑞气,上有玉书一卷,书简上还系着扎带,这是十分传神的一笔。
石面上方几朵祥云漂浮,与主画面相得益彰。
整体画面构思精巧,布局合理,画面干
净,主旨突出。
“麒麟吐玉书”在民间又叫麒麟送子,寓意美好吉祥。
诡品奇石八:《悟空戏龙王》
此方奇石由两部分组成:下方一条玉龙,口中喷水,气宇轩昂,眼神灵动,栩栩如生。
石之中央龙角之上,悟空头戴凤翅紫金冠,五官清晰,手抓龙角,意气洋洋,正回头向远方眺望(见放大图片)。
整个画面清晰干净,布局合理,比例协调。
作者:郭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