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炭疽杆菌的A基因含有A1~A6 6个小段,某生物学家分离出此细菌A基因的2个缺失突变株K (缺失A2、A3)、L (缺失A3、A4、A5、A6)。

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X与突变株L共同培养,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即6个小段都不缺失)。

若将X与K共同培养,得到转化的细菌都为非野生型。

由此可判断X的点突变最可能位于A基因的A.A2小段
B.A3小段
C.A4小段
D.A5小段
2.科学家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时发现了一种能促使核仁解体的蛋白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造血干细胞中该蛋白质合成旺盛
B.该蛋白质在有丝分裂前期具有较高的活性
C.若细胞大量合成该蛋白质,一定引发细胞凋亡
D.抑制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可降低其分裂速度
3.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国性的居家隔离,引发该病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外层有冠状刺突蛋白的RNA病毒。下列关于该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低了活性的新型冠状病毒的RNA可以作为疫苗
B.该病毒可能在血浆中自我复制,因此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C.该病毒侵入人体后,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D.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可得到A、C、T、G四种碱基
4.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

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

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
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
...的是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5.下列实验操作可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提取绿叶色素,研磨时加入70%的乙醇用于溶解色素
B.将甘蔗研磨液过滤后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解离后经龙胆紫染色,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深色的染色体
D.PCR产物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加热,通过观察是否变蓝判断有无目的PCR产物生成
6.下图是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动物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A
B.图中的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造成的
C.该细胞有可能为体细胞
D.此时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生活在沙漠、高盐沼泽等进水受限的环境中的多肉植物(如仙人掌、瓦松等),为适应环境它们夜间气孔开放,白天气孔关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固定CO2,使光合作用最大化,下图为瓦松部分细胞的生理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物质A为__________,酶1和酶2分别位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夜间瓦松能吸收CO2合成C6H12O6吗?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间瓦松的细胞液pH通常会下降,请据图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将一株瓦松置于密闭装置内进行遮光处理,用CO2传感器测定装置中CO2的变化速率,以此作为该植物的呼吸速率,这种做法是否合理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北京时间2019年9月24日,女排世界杯第八轮角逐展开,中国女排以3:0战胜肯尼亚女排,豪取八连
胜,向祖国70华诞献礼。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裁判哨响后,运动员们很快做出攻防反应,这反映了神经调节具有_________的特点;该过程中兴奋以___________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2)伴随着球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3)局间休息时运动员一般要进行能量补给,补给的食品、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类,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赛过程中,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升高,该激素的生理功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感到肌肉酸痛,但其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剧烈运动时,供氧不足运动员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但因内环境中存在_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使pH保持相对稳定。

9.(10分)北方盛产山植,常添加白砂糖和酵母菌进行发酵,酿成甜美的山楂酒。

如果将山楂酒过滤后稀释下,再添加醋酸菌,在一定条件下发酵,还可生产山楂果醋,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与醋酸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

(2)酒精发酵前加入的白砂糖主要是为菌种提供______(碳源或氮源或生长因子)。

下图表示白砂糖的添加量对酒精生成量的影响,白砂糖的添加量为______ %左右最为合理。

(3)科技人员计划培养“自养”型的菌种,即这些菌种可以固定CO2,从化学反应中获取能量。

他们首先对菌种进行基因改造,转入几种固定CO2和获取化学能所需的关键基因,再将它们放在______环境中续连续选择培养,200天后,能够“只吃CO2”的菌种终于诞生。

(4)为节省资源,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可利用同一个装置,但要将温度______,保证空气______。

(5)借鉴前面发酵的经验,某工厂计划大批量生产山楂果醋。

为进一步提高产量,预探究果醋的最佳发酵温度。

请你简单说明实验思路____________。

10.(10分)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其在改善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


答下列问题:
(1)为了保证一些自然湿地不被破坏,相关人员将这些湿地列为自然保护区,这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
___________。

湿地中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动物优势种有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

(2)湿地生态系统会因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而逐渐退化,为了有效遏制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可利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__________理论,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3)研究人员欲建立一个人工湿地来净化城市生活污水,在选择和搭配湿地植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
11.(15分)PD-1是表达在多种活化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PD-L1是一种能够与之结合的蛋白质(见图1)。

PD-1和PD-L1结合会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数量较多,更有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除了表面有PD-L1,还分泌出大量的PD-L1(见图2)。

(1)请写出题干中未使用过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五个术语(专业名词)。

________________
(2)目前已研发出针对PD-L1的单克隆抗体(mAb)。

结合图1信息,mAb能治疗肿瘤是因为使用mAb时,mAb 通过与_________ 结合,阻止了__________结合,从而______________ 。

(3)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同剂量的mAb对有的肿瘤患者治疗有效,有的无明显效果。

请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解题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炭疽杆菌的A基因含有A1~A66个小段,其中任意片段都有可能缺失,细菌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题目详解】
从题干的信息可看出突变株L缺失A3、A4、A5、A6小段,但具有A1、A2小段,其与点突变株X共同培养后,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那么点突变株X应具有A3、A4、A5、A6小段,所以未知的点突变可能位于A1、A2小段。

突变株K缺失A2、A3小段,其与点突变株X共同培养后,得到转化的细菌都是非野生型,而只有当该点突变位于突变株K的缺失小段上时才能得到上述结果,因此点突变株X的点突变最可能位于A基因的A2小段,故选A。

2、C
【解题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可促使核仁解体,说明该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可能是一种水解酶。

【题目详解】
A、造血干细胞分裂旺盛,在分裂的前期存在核仁的解体,该蛋白质能促使核仁解体,所以造血干细胞中该蛋白质合成旺盛,A正确;
B、核仁的解体发生在分裂期的前期,该蛋白质可促使核仁解体,故此时该蛋白质的活性较高,B正确;
C、细胞内大量合成该蛋白质时,表明细胞正在进行分裂,而不是细胞凋亡,C错误;
D、该蛋白质与核仁的解体有关,若抑制该蛋白质的合成,核仁不能解体,细胞的分裂被抑制,所以若抑制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会降低癌细胞的分裂速度,D正确。

故选C。

3、C
【解题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含有蛋白质和1种核酸;病毒作为非己成分可以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题目详解】
A、疫苗本身是抗原,一般是病毒的蛋白质外壳,A错误;
B、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只能在细胞内依赖于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进行复制,B错误;
C、该病毒侵入人体后,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正确;
D、该病毒是RNA病毒,其核酸彻底水解获得A、U、C、G四种碱基,D错误。

故选C。

【题目点拨】
本题以“新冠病毒”为题材,考查病毒的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病毒与免疫的知识。

4、B
【解题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题目详解】
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

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甲乙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突变导致的,但这种突变不是采蜜导致的,采蜜只能对其进行选择,B错误;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故选B。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共同进化的含义;识记种间关系,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5、C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DNA鉴定等实验。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题目详解】
A、研磨叶片时,用无水乙醇或体积分数为 95%的乙醇溶解色素,A错误;
B、甘蔗含有蔗糖,是非还原性糖,而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性糖的,B错误;
C、根尖分生区细胞解离后染色,再经龙胆紫染色,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深色的染色体,C正确;
D、DNA加入二苯胺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到溶液变蓝色,说明含有DNA,但不能证明是目的DNA,D错误。

故选C。

6、A
【解题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4个核DNA分子,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A和a,而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但是图中A、a所在的染色体在形态上存在差异性,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者缺失的现象导致的,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题目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染色体上存在基因A、a,可能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等位基因的出现,因此动物的基因型可能是AA,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图中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存在差异性,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造成的,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因此该细胞有可能为体细胞,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时核DNA数与染色体数都是4个,D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丙酮酸(C3H4O3)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不能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TP、[H] 夜间气孔开放,叶肉细胞可以从外界吸收CO2转化为苹果酸,再运输至液泡,使细胞液pH 降低不合理因为多肉植物在遮光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同时也吸收CO2用于合成苹果酸,所以容器内CO2的变化速率作为该植物的呼吸速率不合理(“吸收CO2用于合成苹果酸”)
【解题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夜晚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植物细胞中的PEP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OAA ,进一步反应产生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苹果酸由液泡进入细胞质基质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物质A,其中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参与光台作用暗反应,而物质A进入线粒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供叶绿体使用,说明物质A是丙酮酸。

【题目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物质A是丙酮酸;据图分析,酶1催化CO2固定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酶2催化CO2固定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夜晚多肉植物能吸收CO2,但是不能合成C6H12O6,原因是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TP、[H]。

(3)据图分析可知,夜间气孔开放,叶肉细胞可以从外界吸收CO2转化为苹果酸,再运至液泡,使细胞液pH 降低。

(4)某同学将多肉植物置于密闭容器内进行遮光处理,测定容器内CO2的增加量,并以单位时间内CO2的增加量作为该植物的呼吸速率。

这种做法不合理,原因是多肉植物在遮光条件下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呼吸作用)产生CO2,但同时也能够吸收CO2并固定在苹果酸(四碳化合物)中,所以以容器内单位时间CO2的增加量作为该植物的呼吸速率不合理。

【题目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弄清楚图中的物质变化以及二氧化碳的来源和去路,明确苹果酸在夜晚和白天的去向是不同的,并准确判断图中物质A的名称。

8、迅速(或迅速、准确) 神经冲动(或电信号) 升高垂体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缓冲物质
【解题分析】
多细胞动物绝大多数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他们周围的环境就是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叫做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加以调整,这些活动都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完成。

神经系统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组成。

体液调节又称为内分泌调节,是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的一种调节方式。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作用的范围比较广泛。

【题目详解】
(1)裁判哨响后,运动员们很快做出攻防反应,这反映了神经调节具有迅速、准确的特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运动员大量出汗,散失了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3)由于糖类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因此补给站提供的食品中含有较多的糖类。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4)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
【题目点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人体两类重要的调节方式,也是常见的考点,其中体液调节中涉及多种激素的不同调节,应注意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9、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碳源15 不含有机物升高流通设置一系列的温度梯度进行发酵,果醋产量最高的温度即为最适温度
【解题分析】
果酒发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增加数量,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醋酸菌是需氧菌,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

【题目详解】
(1)醋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后者含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白砂糖可以为菌种提供碳源,由图可知,白砂糖添加量小于15%时,随着添加量的增多,酒精含量增加,大于15%,白砂糖含量再增加,酒精含量也不再增加。

故白砂糖的添加量为15%左右最合理。

(3)要培养“自养”型的菌种,应该将经过基因改造的菌种放在不含有机物的环境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即为自养型菌种。

(4)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醋酸发酵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故若利用同一个装置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进行醋酸发酵时需要将温度升高,且需要保证空气流通,保证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5)要探究果醋的最佳发酵温度,需要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分别进行醋酸发酵,醋酸产量最高时对应的温度即为最佳发酵温度。

【题目点拨】
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醋酸发酵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10、就地保护不同区域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演替自我调节湿地植物净化城市生活污水的能力、湿地植物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湿地植物对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同湿地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合理即可)
【解题分析】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

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质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题目详解】
(1)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湿地不同区域生长的植物有差异,环境也可能不同,因此不同区域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存在差异,进而使不同区域的动物优势种有差异。

(2)恢复生态学主要是利用生物群落演替的原理进行的。

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的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

(3)在建立用来净化城市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时,需要考虑湿地植物净化城市生活污水的能力、湿地植物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湿地植物对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同湿地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从而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湿地物。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到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意在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1、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原、巨(吞)噬细胞、呈递、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效应B 细胞(浆细胞)、记忆T 细胞、记忆 B 细胞、抗体等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PD-L1 与T 细胞表面的PD-1 解除对T 细胞的抑
制,使效应T 细胞对肿瘤细胞能够发挥有效的杀伤作用如果病人甲的肿瘤细胞能大量分泌PD-L1,其体内的PD-L1 浓度会高于病人乙(肿瘤细胞分泌PD-L1 的量少或不分泌)。

因此,相同剂量的mAb 不能使甲病人体内的PD-L1 全部被mAb 特异性结合,那么肿瘤细胞仍有可能抑制T 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治疗无明显效果
【解题分析】
分析题中信息: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l蛋白质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而肿瘤细胞表面的 PD-L1 数量较多,更有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除了表面有 PD-L1,还分泌出大量 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会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抑制特异性免疫的发生,有利于肿瘤的生长和存活。

【题目详解】
(1)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题干中提到了T淋巴细胞,未使用过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专业术语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原、巨(吞)噬细胞、呈递、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效应 B 细胞(浆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抗体等。

(2)根据题中信息“针对PD-L1 的单克隆抗体(mAb)”,说明单克隆抗体(mAb)能特异性与PD-L1结合,因此结合图 1 信息可知,单克隆抗体(mAb)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特异性结合,阻止了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的结合,从而解除对T细胞的抑制,那么特异性免疫就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效应T细胞对肿瘤细胞能够发挥有效的杀伤作用,避免肿瘤的形成。

(3)根据题意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数量较多,更有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除了表面有PD-L1,还分泌出大量PD-L1。

如果病人甲的肿瘤细胞能大量分泌PD-L1,其体内的PD-L1 浓度会高于病人乙(肿瘤细胞分泌PD-L1 的量少或不分泌)。

因此,相同剂量的mAb不能使甲病人体内PD-L1全部被mAb特异性结合,那么部分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PD-1蛋白的结合,仍有可能抑制T 细胞的正常功能,T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会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发生,导致治疗无明显效果。

【题目点拨】
本题以T 细胞的作用机理为信息,考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图示获取有效信息,理解T细胞的作用机理,结合单克隆抗体作用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