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法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法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6年1月~2008年7月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158例患者,分别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法和连续静脉镇痛法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法的患者,手术前后的BP、HR、SPO2无明显变化,镇痛评分结果优良率为90%,而且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采用连续静脉镇痛法的患者,镇痛评分结果优良率为85%,其中2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恶心、呕吐以及谵妄等不良反应。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法,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且此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有效。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芬太尼术后镇痛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近年来国内使用套管针行术中持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报道较多,但用于术后镇痛的研究很少。
我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和连续静脉镇痛等两种方法,观察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并对两种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7月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158例患者,男93例,女65例,年龄18~50岁。
其中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肩部手术等患者37例,肱骨骨折患者18例,尺、桡骨骨折患者41例,手、腕外伤患者23例,其他内固定物取出患者39例。
我们分别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和连续静脉镇痛等两种方法治疗,并对两种不同镇痛效果进行了对比。
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应采用套管针穿刺,患者上肢有异感后,要拔出管芯,用手术贴膜固定好。
从中选择麻醉效果较佳的患者20例,接自控性镇痛泵行术后镇痛,镇痛药为生理盐水100ml+0.75%布比卡因10ml+芬太尼0.3mg+地塞米松5mg。
然后再从中另行选择20例患者,接自控性镇痛泵行连续静脉镇痛,镇痛药为生理盐水100ml+芬太尼0.8mg+氟哌啶5mg+地塞米松5mg,持续注入量为2ml/小时。
观察对比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SPO2、心率、血压、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临床状况。
镇痛评价方法: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0分为无痛;0~3分为优良;3~5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不满意;10分为剧痛。
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本组资料的结果显示,临床上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法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BP、HR、SPO2等都无明显变化,而且镇痛评分结果的优良率达到90%,
也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采用连续静脉镇痛法的患者,镇痛评分结果优良率为85%,其中有2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恶心、呕吐及谵妄等不良反应。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可见临床上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法的患者,明显优于静脉镇痛法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论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盲探式操作,成功与否,直接和麻醉师的临床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临床上常规的盲探式方法单次给药,除有时出现阻滞不全外,而且由于受到局麻药作用时间的限制,患者在术后不久,就会受到疼痛的困扰。
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患者上肢手术术后镇痛,在临床上采用持续静脉镇痛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相对于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法而言,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从我们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方法来看,采取低浓度长效局麻药,并配以少量的镇痛药以及地塞米松和小剂量的药物,连续应用于臂丛神经中,可以能够达到患者较好的镇痛效果,并且避免了大量连续静脉镇痛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臂丛神经阻滞置管镇痛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有效,并能够大大减少患者上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 李仲廉,主编.临床疼痛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