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核武器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 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 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 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 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 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 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 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 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 ,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 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 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 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 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 能够提供。
勃列日涅夫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并获得了成效。
Ï ¿ î Ä Ä ² ê Ý À Ã ú ¹ Õ Á Ë ª Ö Ò Ï Û ä Î ³ °¿ ° ¶ Ó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¹ ¿ Ì Ë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½ Ê Õ õ ² É » 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 Ã Ë æ ½ Õ ½ ¢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常规武装力量
Ï î ¿ Ä Ö Þ ¼ Ê ¼ µ µ ¯ Ç ±ä É µ ¼ µ ¯ Õ ½ Â Ô º ä Õ ¨ú » º Ë µ ¯ Í ² ê Ý Ä ² À à ú ¹ Ë Á Õ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莫斯 科市 民排 队购 买日 用品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6年2月25日,在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 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 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 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 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 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 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 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 政治镇压义,但全盘否定斯大 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 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 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956年,苏共二 十大《关于个人崇 拜及其后果》
苏联城市青年 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 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 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 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 【重点难点】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 和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 原因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 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 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3)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 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 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 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 部改造。
2、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 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互助局面的出现: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 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 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 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 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 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 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但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 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 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 济的痼疾。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 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 刺激。 勃列日涅夫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背景: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2、主要内容\措施: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 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3、结果:
失败
4、评价\影响: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
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 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 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
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
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1.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 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2.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 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 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2、主要内容/措施: (1)经济 ①发动垦荒运动 ②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政治
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3、结果: 失败
4、评价/影响: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 林经济政治体制。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的经济取得了 较快速度的增长,工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6%, 比美英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 仅次于日本。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 、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均达到了世界 领先的地位。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 59%,十年后的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在 这段时间里,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 的提高,职工工资提高了80%,城市居民的平 均住房面积从10平方米增加到了13平方米,拥有 电视机的家庭从32%上升到90%,拥有电冰箱的 家庭从10%上升到99%,还有10%的家庭购买了 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