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
试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共1小题)
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年来,明代宣德炉的收藏达到了高潮,然而存世的明代宣德炉真品_______,弥足珍贵。
②为了挖掘和发扬民乐演奏技艺,文联通过层层选拔,________,选出了36 名高水平民乐爱好者,成立“乐谷之声民乐团”。
③作为全球第五大钚储备国,日本将向美国和英国退回330 公斤钚。
不过外媒指出,日本的姿态只是作秀,因为与其庞大的储量和年产量相比,这些返还的核材料只是_________。
A.百里挑一九牛一毛凤毛麟角
B.凤毛麟角百里挑一九牛一毛
C.九牛一毛百里挑一凤毛麟角
D.凤毛麟角九牛一毛百里挑一
考点:词语(包括熟语)
答案:B
试题解析: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百里挑一:一百个里挑选一个,形容相貌或才能十分出众。
九牛—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①句强调明代宣德炉真品珍贵而稀少,应选“凤毛麟角”。
②句强调从众多中选出优秀的,应选“百里挑一”。
③句强调日本退回的核材料只是其储量和产量的很少一部分,应选“九牛一毛”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试卷第二部分共有10道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 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 1 9 5 3 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琳克洛德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 400 赫兹时,屏幕摸起像一张纸,而在 8 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
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
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的手机或者ipad 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更加费劲些。
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
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
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
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乎方向。
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
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
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经测量,这个力大约 7 0 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
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
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 年第1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
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
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在即将到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
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考点:论述类
答案:1.A2.B3.D
试题解析:1.夸大其词
2.因果倒置,原文是“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3.A项“毫无差别”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B项张冠李戴,末句中“水平方向”应为“垂直方向”;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3.阅读下面的文字。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1928 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
《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
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
1954 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
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
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
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
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
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
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
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
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
特别是摇滚乐,甚
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
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 1972 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
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 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
”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
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
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
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
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
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
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
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
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
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
”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近年热衷的一项工作。
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
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 年第3期,有删改)【相关链接】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
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
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
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
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
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4.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
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实用类
答案:1.A D2.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
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
③勤奋的诗歌创作。
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
④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
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3.①形式方面,融入了西方音乐节奏,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
②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有思念大陆之情、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自己心中的不平,特别能打动人。
4.①在创作中随缘。
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
②生活上童心未泯。
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
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
③用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
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
④不再质疑自我,有成熟的自我认识。
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
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⑤写作自如,母语熟练,一气呵成。
写作时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则修改很少。
试题解析:1.B“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
C“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
E“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
2.解答该题,应该解答本题,首先划分文章层次,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如抓住如下语句:“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 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
女儿遭遇车祸、他坚持听小学生读书;李敖骂他,他幽默以对。
最后整合总结答案即可。
回答时抓住外在影响、个人努力、性格品质三个方面分析。
意思对即可。
3.解答该题,审读题干重点词“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划分文章层次,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如抓住如下语句:“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 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
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
最后整合总结答案即可。
回答时抓住余光中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分析。
意思对即可4.理解题干“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
理解关键词“逍遥”的含义。
结合文本,需要筛选余光中“逍遥”的内容,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句子含义;结合文本,找出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
事梁孝王为中大夫。
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
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
田甲亡走。
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甲因肉袒谢。
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
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
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
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
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
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
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
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
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同“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
诡、胜自杀。
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
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
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
岁余,徙为卫尉。
……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B.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C.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D.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车晏驾”,“晏”:迟。
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
以纪念前129 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
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等国叛乱时,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韩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显扬。
B.韩安国在狱中被狱吏田甲侮辱。
等到从囚徒被任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不计前嫌,坚持让田甲回来就职。
可见,韩安国是个宽厚大度的人。
C.公孙诡、羊胜蛊惑梁孝王争取做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甚至为此行刺当权的谋臣。
景帝得知后派使者捉拿他们,因梁孝王藏匿,没抓到。
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告诫梁孝
王要痛下杀手,去除毒瘤。
D.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时,因给皇帝导引车驾而掉下车,跌跛了脚。
天子本打算任用韩安国为丞相,因安国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任平棘侯薛泽任丞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
(2)主辱臣死。
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
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考点:人物传记
答案:1.B 2.B 3.C 4.(1)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
”(2)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
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纷乱到这种地步。
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
试题解析:1.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原文: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
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2.B项徙:此处意为调职
3.C项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是想告诫梁孝王不能以私乱公
4.文言文句翻译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不增不减。
落实关键词语,找出得分点。
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1)“独……乎”:难道……吗?然:通“燃”;溺:浇灭。
(2)、“故事”:所以事情。
“纷纷”:纷乱,杂乱。
“不得”:不能抓到。
“请”:请让我。
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适居睢阳。
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
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
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
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
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
”过了不久,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
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
田甲弃官逃跑了。
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
”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
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梁国内史空缺之际,梁孝王刚刚延揽来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
窦太后听到了,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
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
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
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
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
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