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毒病发生与防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辣椒病毒病发生与防控
作者:王艳霞
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21年第02期
1 田间被害症状
被害植株叶片失绿、黄化、皱缩或黄绿相间,茎秆上出现褐色坏死斑或条纹,叶脉坏死,果实褪为黄褐色,果实上呈现褐色坏死斑。
2 病毒种类及来源
侵染辣椒的病毒多达38种,田间发病重的往往由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所致,单一的某种病毒侵染一般不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
根据定边县近年病毒病发生规律及其危害程度,田间植株表现症状,初步推断当地辣椒病毒病可能是马铃薯Y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所致。
病毒是分子生物,离不开寄主的活细胞。
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主要是种苗带毒、杂草带毒及其他的染病植物(如马铃薯、番茄、瓜果等)带毒。
部分病毒是本地就有的,少数是外来入侵。
3 传播途径及其媒介
辣椒病毒主要是通过蚜虫、粉虱和蓟马等媒介昆虫传播,其次是农事操作(如整枝、打杈、摘果)和微伤摩擦传播。
辣椒植株感病后,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才会表现出症状。
当年辣椒拉秧收获后,病毒通过媒介昆虫带毒传播到农田周边的多年生宿根杂草上或大棚温室中种植的其他作物上越冬。
第2年再通过传毒媒介昆虫将病毒传染到辣椒植株上,造成侵染危害。
4 发生条件
辣椒病毒的发生与气候、传毒昆虫、越冬中间寄主及播种育苗环境、种子及品种有关,经常周期性发生逐年加重。
辣椒连作重茬地块往往发病严重,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高温、干旱有利于昆虫(如蚜虫)大量发生与危害,导致病毒病发生严重。
管理粗放、植株生长衰弱、周边杂草丛生的地块,辣椒病毒病发生较重。
5 防控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充分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防治措施,将辣椒病毒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提高辣椒种植的经济效益。
1)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毒的品种,培育优质壮苗,发病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
合理轮作倒茬,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最好与葱蒜类蔬菜及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
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保持辣椒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前茬落叶及田块周边杂草,集中深埋或者烧毁。
2)物理防治。
在育苗场所及定植大棚,田块悬挂粘虫板,黄板诱杀蚜虫和粉虱,蓝板诱杀蓟马。
应用银灰色地膜驱蚜。
大棚、温室通风口安装防虫网,阻止外界蚜虫等传毒昆虫进入棚室危害并传毒。
3)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传毒媒介昆虫的天敌,可以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七星瓢虫及草蛉等天敌,能有效控制蚜虫等传毒媒介昆虫的危害。
4)化学防治。
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10分钟或用55 ℃温汤浸种20~30分钟。
育苗期注意防虫,苗期5片叶后,用噻虫嗪灌根1次(稀释2 000倍),发现蚜虫及时喷施吡虫啉、啶虫脒等。
定植后及时防病毒病。
定植后10~15天,喷1次防病毒药剂。
开花坐果后每10~15天噴1次防病毒病药剂。
及时防治蚜虫等传毒媒介昆虫。
防病毒病药剂:宁南霉素、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克毒宝等。
防蚜虫等传毒媒介昆虫的药剂:吡虫啉、溴氰虫酰胺、啶虫脒等药剂。
注意交替用药,轮换用药。